五代時期的玉器特徵及鑒方法(共2張圖片)
  • 19年3月23日 07:2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隋文帝楊堅滅北周後建立隋朝(581-618年)。隋代時間跨度很短,玉器事業未及發展,因之,山上品及傳世品均少見。考古發掘的隋代遺址主要有:陝西西安李靜訓基、東郊榆林區及郭家批北京房山石經山。山東嘉祥楊家鏤村;湖南長沙市郊及野坡等。

唐高祖李淵建大的唐朝(618-907年)是政治統一經濟繁榮的強大帝國。多種物質文化如陶瓷器、金銀器、銅鏡、璧畫等,均極為昌盛。玉器也得到較大的發展,創新瓜式湧現裝飾品造型多樣,特別是佛教文化內容的玉器以嶄新的幾貌,獨放異彩。唐代玉器的顯著成就,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中期玉文化發展的最高峰。考古發掘出土唐代玉器的遺址有:陝西西安的何家村、郭家灘、堡子村、交通大學、西郊電纜廠、南郊沙坡、曲江地、東郊韓森寨、禮泉興隆村、棗園劉村、長安孫家溝用大明宮遺址江蘇吳錫揚名鄉;河南慪師古園村、洛陽關林、縣三門峽、上蔡賈莊浙江臨安明堂山;廣東韶關羅源洞湖北安陸湖南長沙等。「五代」相歷史上的五代十國(907—960年),包括唐末興起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週五代及前局、後局、吳、楚、閩、吳越、南漢、北漢、南平、南唐十國。考古發掘五代十國墓葬,以四川成都前蜀玉建墓和江蘇江寧牛首山南唐主李來順陵、江寧祖裡山南唐主李其軟陵為代表。此時期玉器不多,主要種類有花朵紋飾、帶銬、哀冊、琮、佩、璜、墜、珠等。這些造型均為唐玉的延續,因為,這些小國原是唐代後期的落鎮割據勢力,在文化面貌,不會超越唐風,蜀主玉建墓石棺上的浮雕使樂紋飾及玉帶板的龍紋最為典型。南唐二主墓的玉石哀冊其形制與文字內容皆與唐代者相似。

隋代玉器情況在數十年前並不為人所知,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發展而漸為人們所瞭解。從現在的研究資料說明,其玉器的品種此前已見的絕大多數消失,所能見者有新出現的玉鏟形佩、玉雙股釵、玉嵌金口杯和玉兔等近十種。所見玉杯,圈足矮圓形,在口沿嵌有金箍一圈,是迄今所見金玉合作的最早實用器皿之一。無論是已有或新出現的玉器,其用料和局部結構形式等方面則有很大的不同。如玉兔,系和田羊脂白玉圓雕而成,通體光素無紋,兩側腰有一橫穿圓孔,以供佩系用。這與其前殷商和西周時見到的玉兔有明顯的差別。所見雙股玉釵,一改以往以單股為釵之式,對其後唐宋的玉釵式樣製作和使用具有重要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玉器雖品種和數量不多,但均用優質青白和田玉製作,這與戰國以前和魏晉南北朝玉器用料較雜、使用優質和田玉較少的情況呈鮮明對比。

脫胎換骨似變化的唐代玉器

唐代玉器是在魏晉南北朝玉器大衰落和隋代時略有發展並有一定復甦和變化後開始的。由於唐帝國大統一、經濟從復興至昌盛、東西文化密切往來等原因,它除所用玉料和製作方法與戰國秦漢相似外,其他方面則面目全非有如進入另一新天地之感。其變化之大就如同一個重病人作徹底的脫胎換骨式的治療一樣,不僅保全了性命,而且煥發了青春。

唐代玉器的品種式樣幾乎是全新的,即使名稱仍如前期,但形式也是各不相同,作用也較單純,多數與實用和佩戴有關。漢魏時期曾有迴光返照的禮器和盛極一時的葬玉幾已消失。所見者主要有作佩飾用的玉簪(或玉簪頭)、玉梳(或玉梳背)、玉鐲、玉帶板、玉人神仙佛以及作實用的玉杯等實用器具。

玉簪自新石器時期出現就一直不斷,但隋代以前皆為單股形,自唐代始,除隋代始見的雙股釵和最早出現的單股釵仍製作使用外,又新出現一種簪頭部分為玉製、寬薄片狀、簪身為金銀質的複合式簪。這類簪因年代久遠,故今所見多只剩簪頭,而金銀等金屬簪身多已脫落無存。玉梳始見於殷商,此後各代每有所見,唯早期多呈圓首圭形或長方形。及至唐代,這一形式已消失,新出現的有寬長半月形。這種玉梳也有兩式,一是整體都由玉料製作,半圓形,上端為梳柄,下端為梳齒,整體用一塊玉製成,它與前期玉梳相比,齒牙加寬並變短,從而更方便使用。另一式玉梳也如前述玉簪同,即一部分為玉質,另一部分為金銀等金屬,玉質作梳柄(或名梳背),金屬質作梳齒且多已無存。唐代玉鐲很罕見,所見一對出土玉鐲,由三段玉質呈扁弧形(或璜形)器再用黃金包嵌為鐲。

數量突增的唐代玉帶與玉實用器皿

據文獻記載,玉帶之用始自南北朝,但早期所見的遺品只有前述陝西北朝時墓葬出土的一件。及至唐代,玉帶之用十分普遍,凡二品以上官員皆可使用,並以其帶板件數的多少、其上紋飾的差異等,分別代表不同的官階品位和文武任職。其中帝王為最上等,多以龍紋為飾,且一般帶板件數最多。唐代出土玉帶上的革即皮質帶)已腐朽無存,今所見均為玉帶上嵌綴的帶板,數量相當可觀,僅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一處窖藏中就發現數套。從當時玉帶板製品看,在一條玉帶之上,帶板確有大小件數之別和紋飾的不同,最多者達15件套,形式有扁平狀的正或長方形、半月形和圓首圭形三種。器上紋飾有龍紋、花果紋、動物紋、人物紋等。在人物紋中又以所謂「胡人紋」最多。其帶板多以背面的若干對隧孔供與革結紮用,亦見用鉚釘通過正背對穿孔直接與皮帶釘插加固。

唐代玉質實用器皿,見者除玉杯外,尚有玉勺、玉盤、玉盒和玉罐等。其中以玉杯最多且形式新穎多變,見者有蓮花式、雲形、橢圓形、瓜果形等。

唐代玉器中的人神仙佛形象

唐代玉器中的人神仙佛及紋飾,也進入全新的發展和變化期,其形式之多為前所未見,計有寬衣博袖的文人士大夫、頭戴烏紗帽的官吏、衣著華麗美妙的仙女、長髯無冠的老人或道士,與漢族人形殊別的所謂「胡人」和具濃厚佛教色彩的飛天等。其中以唐代獨有的「胡人」最引人注目。其形態具有動感,作無冠卷髮,深目高鼻,穿緊身窄袖長衣,足著長筒靴,或翩躚起舞,或手執珍奇異寶作跪地敬獻狀,或彈擊各式樂器狀,或玩耍動物和戲演雜技狀。它反映了當時中國與西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唐代玉器上的動物造型也突然增多,除傳統的龍、鳳、螭外,更有一些寫實性很強並具某種吉祥寓意和為推崇倫理道德服務的動物出現。見者有獅子、駱駝、鹿、象、鶴、雁、鴛鴦、孔雀、綬帶鳥等。其中獅子、孔雀兩種動物為玉器中首次出現,鶴、雁等鳥形為成對相向展翅飛翔態。

玉器上首次出現的植物紋圖

唐代玉器上的植物紋圖,為首次以寫實而又具體的形式在玉器上展現,並與上述的動物紋圖相似,具有某種含義。常見的有蔓草、纏枝蓮、牡丹、石榴和葡萄等花果。他們或單獨組紋飾器,或與其他動物復合組圖。唐代花果植物在玉器上首次出現是當時玉器的創舉,為其後玉器紋式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更為開闊的自然景物紋圖而載入玉器發展史冊。

唐代玉器的製作和刻紋的表現手法在局部上也有很大的發展變化。其中以整體圖案隱起(又稱挖地或剔地陽紋)再在其上加陰線,局部細紋法尤為突出。如所飾陰線,用一道砣紋完成者多,具平行或放射短條狀,細密而富時代特徵。給人一種近觀景物之效果感,凡植物的花葉脈絡、動物的毛髮、人物的衣紋等皆一目瞭然。再如雲紋,至此期均以花朵形表現,並由尖長尾附於花朵狀雲頭之後部;玉帶板之形,四周邊從正面到背面向外斜坡而下,結果是正面的面積小,背面的面積大,而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

初見端倪的五代玉器

五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時間短和處於動亂的時期,此期玉器與其他動亂朝代一樣,也進入一次衰敗期。但局部的小王國之中仍有或多或少的玉器發現,其中重要的有南京市發現的南唐二陵出土玉器、四川省成都市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玉器等。所見有玉龍紋帶一條、玉飛天紋殘器、玉哀冊和玉成組佩等。其中一塊龍紋帶板背面用陰刻銘文記述了它的製作情況,對玉器的斷代、玉帶的發展演變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玉飛天殘器為迄今所知最早以飛天形象琢飾在玉器上的出土實物。數十件玉哀冊不僅是當時重要文字資料實物,而且陰刻銘文上有填金,數量頗多,為今天存世中最早在墓中發現者,對當時歷史和文字形體的研究尤為珍貴難得,在玉器發展史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