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驚天地龍蛇蟄 寧夏美玉破土出(共12張圖片)
  • 23年4月22日 12:3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齊家文化玉琮

  寧夏固原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會團泥燒製陶器,用這些陶器盛水,儲藏糧食,大多都是用在生產生活領域。還能用原始的工具鑿製出精美的玉器,有的用於祭祀,有的用於美化生活。

圖2 新石器時代玉琮

圖3 新石器時代玉琮

圖5 仰韶文化四孔玉板

圖6 三璜聯璧

圖4 新石器時代玉環

圖7 新石器時代玉璧

圖8 仰韶文化玉璧兩件

圖9 玉璜

圖10 玉璜

圖11 春秋戰國綠松石項鏈

圖12 竹梅紋玉珮飾

  圖1,齊家文化的玉琮,出土自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白崖鄉,現藏於西吉縣錢幣博物館。這件玉琮高11.8、直徑7、孔徑3.5厘米,整體基本呈褐色,圓孔,外沿呈八角形,整體截面呈正方形。玉質為土黃色,鈣化嚴重。該玉琮兩端有射,射高約1厘米,中孔系兩面對鑽,玉琮的一面有陰線刻劃的鳥紋圖案,其站姿雄健,高冠、長啄,似大鵬的翅膀,孔雀的大尾。從鳥紋形態上講,其符合古人理念中那種神鳥——“鳳凰”的特徵。 

  齊家文化玉器有著它獨特的美感,它並不像紅山、龍山玉器那樣光滑瑩潤;也不像商周玉器那樣紋飾神秘,更不像戰漢一樣精美細膩,齊家文化的玉器是一種簡潔、古樸卻又雄渾的大氣之美,這種審美就像唐詩中的邊塞詩、就像宋詞中的豪放派、就像明清小說中的水滸傳。它給人的是一種渾厚樸實的陽剛之美與肅穆之感,而不是纖巧、靈秀的欣喜之味。 

  圖2,玉琮,新石器時代,1986年寧夏隆德縣沙唐鄉頁河子遺址出土。此琮屬高體長射式,高19.7、邊寬8.1厘米,青色玉質,有土黃色沁斑,微透。體作長方柱體,兩端作環形口,外方內圓,射較高,口沿及外壁平直,中孔為雙面對鑽,孔內對接痕經過修整打磨,無鑽孔痕跡,中部微微隆起。射孔圓形,琮體四稜整齊直削,表面光素無紋,未經打磨拋光。該器現藏固原博物館。 

  圖3,玉琮,出土於寧夏彭陽縣白陽鎮打石溝新石器時代遺址。這件玉琮屬於齊家文化矮體短射式類型,造型低矮,且素面無紋。此琮白玉質,土色沁,部分石化,高7.7、寬8厘米,內圓外方,兩面穿孔,是難得一見的玉器精品。形制為外方內圓的矮體筒狀玉琮。四面寬度略顯不等,射部較短,平面為帶四個短直邊的近圓形,射外徑8厘米。 

  玉琮是原始人類祭祀宗教活動的產物,是《周禮》所講“六大禮玉”之一。《說文》:“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周禮·春官》注曰:“琮之言宗,八方所宗,故外八方,像地之形。中虛圓,以應無窮,像地之德,故以祭地。”古人將琮視為是宗廟祭祀或者“享天子”的重要禮器。 

  圖4,玉環,新石器時代,1980年徵集於寧夏固原縣。直徑5.0-5.15厘米,孔徑3.3-3.5厘米,厚0.47-0.62厘米。淡青色玉質,素面,無沁,環周邊沿不規整,器厚薄不均,內孔偏於一側,孔內壁有較清晰的製作痕跡,鑽切痕跡明顯,不規整,鑽切的旋轉方向與外周邊的旋轉方向相反。從玉環的外周邊沿有旋轉切割痕跡,最薄處外沿有斷裂面分析,可確定玉環的用料採用了玉璧心製成,玉環一面磨製痕跡清晰。1986年出土於寧夏隆德縣沙塘鄉頁河子遺址。 

  圖5,四孔玉板,仰韶文化的標誌性文物,四孔玉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以上。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在生產力極其落後的年代,能打磨出這樣的玉器,實屬不易。1986年出土於寧夏隆德縣沙塘鄉頁河子遺址。 

  圖6,三璜聯璧。外形近圓形,孔不成正圓,近桃形圓。三件璜形玉片連接的形式是各穿一孔呈一字形綴聯。直徑9.45、孔徑4.5、厚0.43厘米,系孔為單面穿,孔徑0.43-0.22厘米,其中兩件璜形玉片呈深青綠色,一件璜形玉片呈淺青綠色,三件璜形玉片的連接密合較好,其中兩件取自同一塊玉料製作的深青綠色璜形玉片之間的連接密合無間,另一件淺青綠色璜形玉片與上兩件深色璜形玉片之間的連接,雖然也成密合狀,但略有錯縫。 

  2000年固原市原州區小河村古墓出土。 

  圖7,玉璧,新石器時代禮器,1984年寧夏彭陽縣彭陽鄉周溝村出土。外徑20.1、內徑7.90、厚0.80厘米。青灰外糖色玉質,半透明,素面,布有藻絲沉積結構紋。兩面拋光,有光澤。 

  圖8,玉璧兩件。左側一件直徑13.4、孔徑4.6、厚0.6厘米。為黃白玉質,圓形,兩面素面無紋,邊沿有黃褐色沁斑、有一點傷殘。此玉璧近正圓形,璧面平整,斷面不等高,一邊高,一邊低,邊沿打磨較粗糙。中孔單面鑽成,孔呈一面大一面小,鑽透處留有裂紋毛刺,未做修飾;右側一件直徑14.2厘米,孔徑4.3厘米,厚0.6厘米。深綠色玉質,體扁平,兩面素面無紋,邊沿較規整,中孔對鑽,白階痕明顯。 

  屬仰韶文化禮器,1986年寧夏隆德縣沙塘鄉頁河子遺址出土。 

  圖9,玉璜。長20.8、寬8.3、厚0.6厘米。黃褐色玉質,體扁平,正面浮雕獸面紋,背面亦刻陰線迴旋紋錦地,未飾獸面紋。兩側各有一小圓孔,可穿系。1986年出土於寧夏隆德縣沙塘鄉頁河子遺址。 

  圖10,玉璜,長9.4、寬4.8、厚0.4厘米。青黃玉質,深褐色沁斑,體扁平,呈扇形,鏤空為兩層,內外沿各有一道凸弦紋,上下層通體浮雕卷雲紋;兩端各有龍首。上端中間有一小圓孔,可供穿系。1986年出土於寧夏隆德縣沙塘鄉頁河子遺址。 

  玉璜是中國古代玉器中十分重要的器物之一,它的形狀很像璧或環的一部分,所以《說文解字》中釋為“半璧也”。實際考古發掘出土資料顯示,恰似一半玉璧的璜十分少見。 

  圖11,春秋戰國綠松石項鏈,寧夏彭陽縣出土。總重量4.45克,項鏈周長52、直徑0.7厘米不等,每節大小、形狀不一,中間還有蜜蠟配件。古時候的人們把綠松石當作聖石,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寶石。工匠會把它製作成女性戴的項鏈或首飾,人們相信佩戴綠松石項鏈或首飾,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它也有幸運石的美譽。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綠松石的運用已經非常廣泛,甚至用來當國禮。 

  圖12,竹梅紋玉珮飾。有的也叫“如意吉子”。時代:西夏。質地:和田白玉。長8.8、寬6.2、厚1.4厘米。出土於寧夏吳忠唐墓,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此玉珮透雕竹梅圖,左側圓雕竹干節節,繞成半圓,竹葉片片;右側圓雕梅枝繞成半圓,梅枝葉與竹枝葉相交連,中間一朵梅花開放,吐香,兩梅骨朵正欲展開。 

  古時寧夏這片土地,一般處於偏僻之境,經濟文化不如中原發達。但通過一些古代不同時期的美玉出土,它們彰顯了這塊寶地當時的文明。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