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細琢的古代玉山子(共4張圖片)
  • 15年4月17日 02:3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宋代玉松陰聽泉圖山子

  玉山子即圓雕山林景觀,製作時先繪製平面圖,再行雕琢,故又常以圖命名。其上分別雕出山林、人物、動物、飛鳥、流水等,層次分明,各具形態;這種山林景觀的雕刻,從取景、佈局到層次排列,都表現和滲透著繪畫的章法。玉山子作為一種特殊玉器,出現於兩宋時期。由元丞相脫脫、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的《宋史·禮樂志·宴饗》中有云:“詔輔臣觀粟於後苑御山子。”記敘了宋真宗與群臣觀賞御廷中之石假山之事。事後君臣造詞做詩以資留念,玉工受此啟發,將整塊璞玉精雕細琢,使其形如山狀,始稱“玉山子”。

圖2 遼金時期人物山子

圖3 明代玉臥鹿壽星山子

圖4 清代山水人物山子

  這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宋代玉松陰聽泉圖山子”(圖1),其長10.5、高9、厚4.5厘米。山子玉質青白色,含有較重的赭、褐色斑。隨玉料外形雕山林景色,正面山林中,松樹下,一位老人坐於石上,衣帶似解,左手扶膝,右側置一個葫蘆,一位侍童立於身旁,雙手捧杯。一條小溪順勢而下,上游一隻鹿俯首而立。山子的背面雕有大葉柞樹。作品中山石用孔洞透空之法雕出,小溪則以集束折線表示,人物衣紋簡單,為宋、元時期玉器風格。觀松下之人,非農非儒,閒散灑脫,表現了一種富裕的山林生活。

  金元時代的玉山子作品,多以山林、雄鹿、柞樹、人物為題材。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一件“遼金時期人物山子”(圖2),此山子寬12.5、高9.6厘米。器雙面採用多層鏤雕、透雕技法,管鑽痕跡明顯。正面雕刻主題紋飾:一位男子在山石樹林間騎馬前行,迎面有人拱手相迎,後跟隨從。黃褐色玉皮被巧做成柞樹金黃色的樹葉,表現秋山景色。背面雕刻雙鹿紋和靈芝紋等。山石、鹿、人物是遼金時期“秋山”題材常用的組合,表現了人與動物在山林間的和諧相處。

  而明代的玉山子,通常以山石樹木為主要內容。明以前的山石雕琢以鑽法為主,往往可見孔狀或砣狀鑽痕。到了明清時期,山子代表了玉雕藝術的最高水平。往往在同一件作品上,立體生動地刻畫出人物、山水、草木、動物,有高浮雕、淺浮雕、線刻、刻款、多層透雕等多種技藝;對複雜圖案能夠精確掌握,同時也更加重視細節處理,使明清雕刻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這是一件長8.5、寬5、高11.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明代玉臥鹿壽星山子”(圖3)。山子玉色青綠,玉中有雜色。雕一隻鹿臥地,壽星老人坐於鹿背。老人長頭大耳,長髯,右手持龍頭杖,左手撫腰帶。鹿回首,依老人長袖,頭頂有枝杈形角,身飾“米”字形花紋。作品造型繁簡相宜,老人頭部雕琢細膩,而鹿則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線及折線表示,僅有少量弧線。這類雕飾風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運用。

  由於清代琢玉工藝精進,玉器的碾琢工具與方法也不斷得以提升,“玉山子”即為這一技藝飛速發展的產物。“玉山子”造型如山,宛如立體的繪畫作品,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將山水人物及歷史故事表現出來。如一件高19、底長29.2、寬6.5厘米,上海博物館珍藏的“清代山水人物山子”(圖4)。該山子從玉質、雕工而言,皆為佳品。其表現的是“會昌九老”的故事,即唐代會昌年間,白居易、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釋如滿等九位“退休老人”,相聚在洛陽香山遊玩的場景。作品上的人物、山石、庭院刻畫簡潔有力,山體綿延起伏,生動質樸。玉雕山子以揚州工匠所雕琢的作品最為有名,清代宮廷內府陳設所用之玉雕山子多是由揚州所琢製。而該山子以立體雕刻的形式來表現中國山水畫的題材,實屬精妙絕倫的設想。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玉山雕琢受清初“四王”畫風影響很大,山石佈局講究均衡、穩重,層林疊起,意境清淡,故在雕造時力求古樸莊重、用刀平穩、轉折圓潤,不同於民間玉器裁花鏤葉的裝飾作風。遺憾的是,乾隆以後由於大件玉料來源匱乏,山子的雕造開始衰敗。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