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共10張圖片)
  • 21年8月9日 04:0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唐代白瓷皮囊壺出土數量不多,但件件製作精美,代表了唐代白瓷最高工藝與藝術水平,體現了唐代白瓷獨有的雍容、飽滿與恢宏氣度。下面通過對資料整理與研究,詳細介紹幾件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

造型忠於皮囊容器

唐代白瓷皮囊壺的製作工藝相當純熟,基本特徵為:腹身肥碩,下寬上窄,腹寬大於腹高,平底,帶有橫樑。壺口上本均應置有豎插蓋,惜難以保存而存世稀罕。之所以稱作皮囊壺,是因它的器形仿自北方遊牧民族的皮囊容器,主要功用是作為酒器或水器。具體而言,唐代白瓷皮囊壺可分為兩種形制:

一種是柱尾、高提梁、鼓腹型,即高提梁,弧度陡些,梁後為圓柱形的尾飾,腹部圓鼓。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唐代白瓷皮囊壺,1996年河北省故城縣出土,現藏於河北省衡水市文物管理處

以1996年出土於河北省故城縣的這件為代表。壺高24厘米,底徑10.3厘米,口徑2.9厘米,梁高5.7厘米。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微泛青,釉面光潤。鳳首形蓋,鳳眼點黑釉,短流,半圓形提梁,鼓腹,餅狀實足。腹身整體飾凸起的仿皮囊縫合線,前後腹部飾鞍形圖案,左右兩側貼塑有花朵紋。造型優美,裝飾華麗,工藝精湛。

另一種是鴨尾、矮提梁、鼓腹型,即提梁矮些,弧度緩些,梁後為上翹的鴨子尾巴形狀的尾飾,腹部圓鼓。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唐代白瓷皮囊壺,1956年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白家口出土,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以1956年陝西省西安市蓮湖區白家口出土的邢窯白瓷皮囊壺為代表。壺高16.2厘米,口徑2.4厘米。灰白胎,細密堅致。通體施白釉,釉面勻淨、光潤。壺身上扁下圓,平底。豎直管狀口,環形提梁。壺身兩側為仿皮囊縫合的起線裝飾,上部飾花葉紋鞍韉。整體忠實模仿,細節講究,線條乾淨利落,富有韻律感。

兩種造型的白瓷皮囊壺,均未脫離皮質容器的基本面貌,屬於北方創新瓷器造型之一,獨具北方民族生活情趣與藝術特色。

裝飾技法多變

唐代白瓷大多為素面,無裝飾的居多,但就皮囊壺而言則是個例外。出於要忠實於皮囊容器原作的緣故,其造型講究,圖案精美,技法多樣,仿製效果惟妙惟肖。具體解析如下:

1.用堆貼凸線技法表現縫合線裝飾

堆貼凸線是胎裝飾的一種常見技法。其具體做法是:完成制坯,待器坯稍干後,以瓷泥條堆貼於器表,然後在器表施透明釉入窯燒成。白瓷皮囊壺為了真實表現真皮質感則運用了此法。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唐代白瓷皮囊壺,1980年河北省臨城縣祁村窯址出土,現藏於河北省臨城縣文物保管所

典型如1996年河北省故城縣出土的這件白瓷皮囊壺,扁圓的壺身猶如三片皮頁連綴而成,流、提梁、尾及腹身的轉折連綴處均裝飾以堆貼凸線紋,凸線上還模仿真皮囊壺刻劃出縫合的針腳線,褶皺自然,形象逼真。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採用堆貼凸線紋表現皮囊壺上的縫合線

2.用貼花技法表現圖案與鉚釘裝飾

貼花也稱貼塑。其具體做法是:在胎坯未干時,將模印或刻劃出的花紋泥片,用泥漿貼於器胎表面,然後施透明釉入窯燒成。貼花技法在唐代白瓷皮囊壺上普遍運用,其中尤以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沙坡磚廠出土的這件白瓷皮囊壺最具代表性。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唐代白瓷皮囊壺,199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沙坡磚廠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壺身側面採用的裝飾即為模印貼花技法,花紋完全忠實真皮質地的皮囊壺圖案,鉚釘裝飾效果更是十分逼真。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採用貼花表現皮囊壺上的圖案與鉚釘

3.用戳印技法表現背披花毯圖案

戳印,一般只是作為地紋出現,有時也與刻花與印花技法相結合。其具體做法是:在胎體未干時用尖狀工具直接在瓷坯上戳出花紋或先製作出戳形花紋范,然後在瓷坯上印拍,其印痕為凹下的陰紋,最後施透明釉入窯燒成。唐代白瓷皮囊壺上即採用了此技法,典型如1996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沙坡磚廠的這件白瓷皮囊壺,腹部採用戳印技法製作圓圈聯珠紋、方形幾何紋等,真實再現了背批花毯上的精緻圖案。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採用戳印技法表現皮囊壺上的背披花毯

4.用減地浮雕技法表現鞍韉圖案

減地浮雕,即淺浮雕,其具體做法是:先用刀具在瓷坯上劃出主體圖案的輪廓線或刻出主體圖案,再將線外的地子剔去一層,使紋飾凸出,具有立體感。唐代邢窯白瓷皮囊壺運用此法表現的馬背鞍韉,圖案凸起,極具立體效果。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採用減地浮雕技法表現皮囊壺上的鞍韉

5.用刻劃技法表現花紋裝飾細節

刻劃,即刻花與劃花的二者結合。相比較而言,劃花線條細淺柔和,而刻花則刻痕深且粗,線條剛勁有力。這種技法在唐代白瓷皮囊壺上也有較多運用。典型如1980年河北省臨城縣祁村窯址出土的這件白瓷皮囊壺,腹部兩面三道三角形紋飾和密佈在三道紋飾之中的斜線紋、交線紋以及環繞在三道紋飾之外的葉狀紋、花狀紋等,皆是由扁形刻刀或梳篦齒形刻刀刻劃而成。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用刻劃技法表現皮囊壺上的圖案細節

另外,1996年出土於河北省故城縣與199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沙坡磚廠的兩件白瓷皮囊壺,腹部模仿真皮質皮囊壺縫合針腳線的地方也都使用的是刻劃技法,效果逼真寫實。

6.用捏塑、點彩技法表現鳳首形器蓋

捏塑,顧名思義,即用手捏而成,唐代較為普及。各地窯址與唐代墓葬中經常出土有捏塑作品,除了人物,還有猴、羊等小動物。唐代白瓷皮囊壺上的鳳首形器蓋,整體即以捏塑手法塑造而成。同時,還採用點彩法表現動物的眼睛,造型準確,形象逼真。典型如1996年河北省故城縣出土的這件白瓷皮囊壺上的鳳首形器蓋,其鳳首眼睛點染的黑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整個器物顯得活靈活現。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壺賞析

用捏塑、點彩技法表現鳳首形器蓋

目前研究表明,上述出土的唐代白瓷皮囊壺與1980年河北省臨城縣祁村窯址出土白瓷皮囊壺標本質地、造型、風格相似,因此推測它們的產地為邢窯。

邢窯自唐末五代衰落後,堪稱經典的白瓷皮囊壺也隨之消失,但工藝繼續傳播與發展,產地也由河北擴展至內蒙,以缸瓦窯為代表的遼代白瓷皮囊壺,不僅成為契丹民族獨特造型之一,還在文化上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

來源:收藏雜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