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期間價值高的書刊是否可視作善本呢?(1張圖片)
  • 22年3月29日 22:1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董台灣搜集整理,民國期間價值高的書刊是否可視作善本呢?

民國期間價值高的書刊是否可視作善本呢?

1911年至1949年,作為一個朝代,雖然年頭不長,但卻是社會激烈動盪、天翻地覆的三十幾年,這是一個腐敗、黑暗、屈辱的年代,同時,也孕育著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巨大力量。這期間,西方學說大量湧進,各種思潮和學派交鋒和交融,文化偉人輩出,這是中國文化史上可以重筆描繪的一段歷史。封建科舉制度的廢除,帝制的結束,說明了傳統的知識分子通過仕途來實現自身價值的路徑已經堵死。在過去,仕途的通達是衡量知識分子價值的唯一標準,現在卻不然,價值的體現呈現了多元化趨向,蔡元培搞教育,張季直搞實業,張元濟搞出版,都弄出了名堂。其中出版事業是這一代知識分子將其知識價值轉化為社會動力,並實現其自我價值的重要渠道。

1915年,陳獨秀在經歷了反袁鬥爭的失敗後認識到,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統治國人的思想依然是舊的,於是他積極投身於思想啟蒙運動。他說,出一本雜誌,只要十年八年功夫,一定會發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創辦《新青年》的動機。這種觀點在當時非常盛行,這也是本世紀初,中國出版業興旺的重要原因。於是,一批近代意義上的出版單位出現了,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亞東圖書館,以及後來的開明、北新、良友、文化生活書店、海燕等出版機構。出版的圖書逐漸出現了各種專業劃分,質量提高,數量大增。商務印書館首創每日出版一書,中華書局緊跟著提出三日出版一書,世界書局也提出每週出版一書。出版物如雨後春筍,上海四馬路、河南路一帶書店林立,成為十里洋場的一大景觀。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