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高古玉器的特點
  • 15年2月9日 09:2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東周時期高古玉器最大的特點就是跟金器的關係很深,這是『金玉同盟』的時代。東周,人們用玉的審美,開始模仿金器,有浮雕,有幾何化的紋飾,東周的古玉有立體感。
東周時期高古玉器工藝
 東周高古玉器的材質主要是透閃石軟玉,包括白玉、青玉、黃玉、墨玉、碧玉等,內含陝西藍田玉,河南南陽玉與密玉,肅肅酒泉玉等。玉質顏色豐富,有白、乳白、青百、灰白、綠、墨綠、黃綠、牙黃、黃灰、黑、碧綠等。其他材質有大理石、滑石、綠松石、瑪瑙、石髓、水晶、煤精等。說明玉料採選地域較廣,除陝西、河南外,還有山西五台山、呂梁山(水晶)等地。材質的總體特點是陝西所出者較粗雜,河南、山東所出者較精純。
 
    裝飾品玉器的開料,當用很薄的金屬國能。如鳳翔秦國的璧,厚度僅為0.1至0.35厘米。此種精薄的玉器,唯用防具進行旋切方可奏效。裝飾品絕大多數都刻紋飾。禮儀器多數無紋飾。紋飾的刻法,以單陰線和雙陰線為主,線條細密勻稱。所用工具是直徑很小且很薄的金屬回在(勾航)。所刻出的線條,一般不足0.1厘米的寬度,線條圓轉柔麗,工藝技巧頗為們熟。龍首紋的龍眼,為細小的圓圈,直徑約為0.1厘米,有的小得肉眼難辨。所用工具是極細的金屬管鑽。多數玉器表面,雖注重拋光,但其光澤晶瑩程度,與戰國玉器相比顯得遜色。江蘇吳縣吳國窖藏玉器中的雙系拱形飾,屬新創的工藝方法。雙系的一端為獸首形,另一端突出二平行的雙環,相離0.9厘米;二者之間通過一柱形玉連結,可以轉動。這種掏雕工藝,最早見於江西新干大洋洲玉羽人頭後的環鏈。此雙系拱形飾造型奇特,工藝精巧,在周代玉器中屬僅見。
東周玉器紋飾
春秋戰國玉器花紋圖案樣式繁多,雕刻細密,抽像深奧,給人一種神秘感,從結構來看,紋飾有幾何形和動物形兩種,而以幾何紋為多。
幾何紋以圓形、弧形和方折形線條為主,對稱性強,既可看出單組紋飾,又能一組組連接起來,逐漸擴充為整體紋飾,動感極強,變幻無窮。最常見的幾何形紋有谷紋、渦紋、雲紋、雷紋和勾連紋,裝飾在壁、環、璜和龍等玉器上。谷紋又稱谷粒紋,是以剔地淺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許多突起的弧形圓點,這些圓粒排列有序,經拋光後閃閃發光,十分悅目。谷紋的名稱是由它淺浮雕的半圓形凸起似谷粒而得來的。
由於某種原因谷紋製作難度較大,所以它裝飾的玉器往往比較精緻,觀賞價值很高。由谷粒派生出來的紋飾中,一種稱為「蝌蚪紋」,就是在谷粒邊緣上琢出一道弧線,形似蝌蚪的尾巴。所琢刻的尾巴方向並不固定,似乎是玉工隨意雕刻出來的,但裝飾效果較好,它常飾於玉龍上,增強了龍的動感。

  渦紋是以陰刻手法雕刻的水漩渦形紋飾,形似蝌蚪紋。這種紋飾最早見於西周時期,但數量較少。春秋時期,渦紋的尾端拖得較長,形似彎鉤;戰國時期,渦紋成為千篇一律的漩渦狀。渦紋簡單、美觀,戰國時被大量採用。

  雲紋狀如雲頭形,多陰刻或淺浮雕,每組雲紋是由兩個單體相對的谷紋或渦紋尾部相連構成。這種紋飾既有玉工有意刻成的,也有隨意刻成的。前者往往排列整齊,後者則常與谷紋、渦紋相雜,顯得富麗美觀。雲紋也是戰國時期常見的一種紋飾,由它派生出的變體雲紋,紋道長而細

,富有飄逸感。

  雷紋是一種線條方折的紋飾,以陰刻手法製成。單體雷紋呈S形紋,在裝飾上,每三個雷紋構成一組圖案,構圖對稱,較為細密。這是春秋早期特有的一種紋飾,具有斷代的意義。

  勾連紋源於雷紋和雲紋,陰刻,是春秋戰國時期圖案中最為繁雜的一種,由單體雷紋或雲紋相互勾連而成,不過線條已由方折變成圓弧。最早的勾連紋玉器見於春秋中晚期,雙勾線,婉轉流暢,時代特徵明顯。戰國時期的勾連集中了雷紋、雲紋和渦紋的特點,整齊平穩。派生出的圖案也很多,頗具特色的是勾連雲紋,將幾組雲紋對稱地勾連在一起。戰國晚期和西漢早期,有的器物上出現了通體十分規整和細密的勾連雲紋,非常華麗。

  為什麼在幾何形紋飾中很少見到直線形圖案呢?這可能與古人的審美觀有關。春秋戰國玉器大多數作圓形或弧形,特別是裝飾品,即使是轉折處也琢成弧角。這樣的玉器如果裝飾上直線形紋飾,就會影響整體美的效果,而飾以圓弧形為主體的紋樣,則顯得和諧統一。商周的圓形玉器璧、環等,幾乎看不到紋飾,這是因為當時的琢玉水平還達不到琢製細密對稱紋飾的程度,所琢紋飾以直線或長弧線為主;而到春秋戰國時期,

琢玉水平空前提高,任何紋飾都可以隨心所欲的雕琢出來了。動物形紋飾有神獸和寫實動物兩種,最常見的是獸面紋和螭虎紋。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用陰刻或浮雕手法琢出猙獰兇猛的獸首,常裝飾於各種小型玉飾、玉璧、玉劍飾之一的玉彘及玉鋪首上。獸面紋出現在玉器上最早是春秋時期,戰國至漢代很盛行。獸面紋玉器,後世仿造非常多,但都未把握住細部特徵。辨認春秋至漢代的獸面紋,關鍵在於眉毛與鼻的刻線是粗連的,眼睛一般為菱形,抓住了這個特徵,一般很容易識別出仿製品。

  螭是龍的一種,因形狀似虎而稱為螭虎。螭虎紋是戰國至漢代常見紋飾,常以高浮雕或透雕琢出,作盤曲蜿蜒或攀援匍伏裝,裝飾玉璧、劍飾和玉印等器物。古人將螭餐作為天空游弋的神獸,因此在塑造螭虎形象時,往往襯流雲紋。

  寫實動物形紋飾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很少見,主要是沿用商、西周時期動物玉雕的造型。目前見到的動物形紋飾有兩種:一種是虎皮紋,裝飾在虎形玉珮上;另一種是蟬紋,裝飾在玉管上。這兩種紋飾都僅見於春秋時期,迄今還尚未發現戰國時期的動物形紋飾。

  頭部最常見的玉飾是玉玦,訣是耳飾,懸夾在兩耳上,常成對出土於人頭骨兩側。春秋戰國時期常見的樣式有兩種:一種是沿用新石器時代的樣式,作扁平體形,大多數沒有紋飾,也有的雕琢龍紋、卷雲紋、勾連紋或缺口部作又龍首。
中國玉文化獨特且源遠流長,東周時期是玉文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紋飾、類別和造型上都有巨大變化。玉器作用從禮儀性向審美性轉變,創造出了一大批造型、圖紋及工藝風格都煥然一新的藝術珍品,為中國玉文化譜寫了光輝的一頁。本文將從社會變遷的角度,論述東周時期玉器變化的原因。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