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漆器(共5張圖片)
  • 15年6月9日 13:1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查閱相關資料,中國發現的漆器最早的是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朱漆大碗。朱漆大碗使用時期距今已經有7000多年。在古代,中國漆器具有中國古代工藝水平的最高標準。不僅是皇室御用品,同時在國外也具有相當大的知名度。

中國古代漆器

  在今天,歷史悠久的漆器卻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深藏閨閣待時飛的金鳳凰。具有深厚底蘊的中國漆器到底有怎樣的文化價值?其發展狀況如何?又為何逐漸淡出了當代收藏界的視野?本文將走進漆器收藏,同讀者一起揭開深藏閨中的漆器的面紗。

  千年髹漆 皇家御用重器

  我國漆器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輕便耐用的木胎漆器就逐漸取代沉重的青銅器,成為酒具、食具的首選。在戰國秦漢時期,漆器因其胎薄體輕、堅固耐用、裝飾華美等特徵,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馬王堆漢墓出土了近500件精美的漆器,色彩絢麗,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民族特色,成為西漢漆器輝煌的有力佐證。唐朝時期,中國漆器技藝傳入日本,使其在日本大放異彩。明清時期,漆器備受珍視,成為皇家御用品,被視為「五朝御用重器」,尤其是明永樂年間,皇城內設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園場,以擴大皇家漆器生產規模,推動了明朝漆器的生產發展。  

中國古代漆器

  漆器的貴重不僅在於其久遠的歷史,還在於其考究的製作工藝。製作漆器所用的天然漆十分考究,古人有「百里千刀一兩漆」的說法,可見其珍貴程度。而漆器的製作工藝相當繁瑣,一般分為選料、塑胎、塗漆、彩繪、打磨拋光、烘乾等步驟,稍有疏忽就會前功盡棄。以雕漆為例,僅上漆就需要在胎上塗百層以上漆液,每塗一層需待以時日陰乾,反覆進行,僅是髹漆這道工序就需百日之久。  

  漆器之所以受到重視,不僅因其繁複的製作工藝,還在於其多樣的工藝門類。在明代黃成所著的《髹飾錄》中,他將漆器工藝分為十四大類、101個品種。如剔紅、剔犀、螺鈿、描金……不同工藝製作的漆器風格各異、各有千秋。 

中國古代漆器 

  此外,我國傳統漆器不同的風格技法,使得這些作品呈現多樣化特徵。比如,被列入燕京八絕之一的北京雕漆,延續元明清三代宮廷漆藝繁複之美的特點,以原料珍貴、工藝繁瑣、雕刻複雜而著稱,紋飾精美考究,具有皇家富貴、大氣的特徵;而福州脫胎漆器則以輕便、工藝多樣見長,曾與景泰藍和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揚州漆器則是我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代表了中國木胎漆器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中國的四大漆器之一。  

  從皇家至尊到民間坊作的衰落  

  然而,具有如此悠久歷史的漆器,在今天的發展狀況卻並不樂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殷秀雲從事雕漆藝術已有40多年,是中國雕漆藝術的代表人物,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雕漆技藝傳承人。  

  據殷秀雲介紹,清末以來,京派雕漆日漸衰落。建國初期,由於當時我國工業尚不發達,國家曾依靠傳統工藝品換取外匯,因此北京依靠工藝美術的「四大名旦」——景泰藍、雕漆、玉器、象牙出口取得外匯收入,使得北京雕漆逐漸恢復生產。20世紀50年代中期,北京16家作坊聯合建廠,揭開了北京雕漆工藝發展的新篇章,雕漆從業者從百人發展到上千人。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雕漆出口規模更大,北京郊區發展了很多加工廠,從業者規模達到兩三千人,北京雕漆盛極一時。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出口行業逐漸增多,工藝美術換取外匯的作用下降,雕漆工藝的發展受到較大衝擊,2000年後才得以慢慢恢復。「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命運和國家政策直接相關,尤其是在2003年,國家發佈扶持工藝美術的相關政策,雕漆工藝才逐步恢復。」她介紹,儘管如此,目前,北京的雕漆從業人員也就100多人,而且70%至80% 都是年齡在50歲到60歲之間的老工人,年輕力量微弱,手上功夫有限,雕漆工藝的傳承後繼乏人,其生存環境更脆弱,不利於行業的發展。 

中國古代漆器 

  漆器緣何淡出收藏視野  

  從漆器收藏狀況來看,缺乏重要的私人藏家。就目前而言,漆器收藏數量最大的當數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藏品達1.8萬件,以元明清三代傳世作品為主。此外,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館也有數量可觀的漆器收藏品。然而,除博物館的收藏外,國內收藏漆器的私人藏家微乎其微,很難形成一定規模的收藏群體。  

  而漆器行業的整體衰落成為阻礙當代藏家介入漆器收藏的重要因素。當代漆器只有在漆藝家手中才買得到,價格因人而定,並沒有建立相應的市場機制。漆器行貨的氾濫,缺乏收藏價值的工業產品充斥市場,影響了真正具有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作品的市場佔有份額。  

  在二級市場上,漆器屬於高端藝術品,在市場上流通數量較少,精品更少,在拍賣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很小,在雜項中尚屬冷門,整體價格較為理性,沒有太大波動。漆器收藏家籐文浩深諳國內外漆器拍賣市場,他表示,與日本和歐美市場相比,國內對漆器的認可度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這是漆器市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主要原因。  

  客觀上講,漆器對收藏者和收藏環境的要求較高,加之人們還未對漆器形成足夠的認識,而真正瞭解漆器的專業人士少之又少,在真偽辨別和保養等方面的知識都相對匱乏,難免形成陽春白雪之歎。漆器保存的難度主要在胎體,雖然天然大漆具有防水、防潮、防蟲、耐酸鹼、色彩穩定等特徵,但木製胎體的漆器受氣候影響較大,太乾燥容易開裂,過濕又會影響漆器形狀,甚至出現變形發毛等問題,難以控制溫濕度,因此需要收藏者具備較多的收藏專業知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漆器收藏的門檻。  

  在殷秀雲看來,漆器淡出市場最主要的原因是傢俱材料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作為生活用具的漆器,在古代扮演的角色已逐漸淡出現代人的生活。  

  漆器收藏家曾先生介紹,當前購買漆器的一般有兩類人,一類是真正喜歡雕漆作品的消費者,他們既購買實用物件,也購買家庭裝飾擺件。在傳統工藝品中,雕漆的價位相對不高,數量一般也只有一件,或者擺在家中,或者送給朋友。而另一類則是看重大師技藝和發展潛力,專門收藏其作品。  

  而在當代工藝品普遍受到重視的今天,漆器仍舊缺乏應有的關注度,一方面在於漆器的數量有限,難以吸引民間資本介入,而部分介入工藝美術的資本是短期投資行為,並不願意以較長的時間和週期支持雕漆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大眾對漆器的認知度遠遠不夠,雖然漆藝被列入我國非遺項目,但在漆器知識的普及、宣傳和推廣方面的工作還遠遠不夠。  

中國古代漆器

清代詩人袁枚就曾用「陰花細纈珊瑚明,赬霞隱隱東方生」來形容漆器的雕工與色彩之美。然而,正是這樣富含極高文化藝術價值、受到歷代藏家重視的漆器,在當代發展卻逐漸式微。深藏閨中的漆器,何時才能受到人們的關注,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使中國漆器這門歷經千年輝煌的傳統技藝散發出應有的光彩。

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遺址中已經出土了木胎塗漆(自然生漆)碗。夏、商、西週三代已逐漸從單純使用天然漆到使用色料調漆。人們不斷熟悉、瞭解漆的性能,改造、利用漆所特有的經久耐牢、不退色、不怕潮濕、鮮亮美觀等性能,為美化自己的生活服務。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在對漆器胎質的選擇、製作,對色漆的調配、使用,對漆器紋飾的繪製組合等等方面,積累了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把漆器製作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工藝,並達到很高的水平,形成為中國所特有的漆器工藝。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漆器工藝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1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