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之清末民初的石印本(共3張圖片)
  • 23年3月18日 01:1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圖書。是晚清時傳入我國的一種現代印刷方法,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技術,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德國遜納菲爾德(1771-1834)於1798年發明的。其工藝是採用藥墨寫原稿於特製紙上,然後覆於石面,再揭去藥紙,塗上油墨,最後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書。石印版也非常適合在宣紙上印刷,且版面能夠根據需要隨意縮放,大部頭的叢書、類書體積因而大為縮小,一些稀見的字畫碑帖、名人手跡通過石版影印,也得以化身千萬,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石印與鉛印本均是油墨印刷,與水墨印書的刻本古籍有區別,而且石印本多為手寫軟體字,一般易於辨認。

  早在19世紀初,石印技術就已在歐洲普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中國廣州也出現了外國人張貼的用石版印刷的佈告。可惜,石印技術僅火了半個多世紀就被後來居上的鉛印技術所替代。不過,石印技術對中國印刷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石印技術的出現,我以為主要是解放了雕版印刷的勞動,由於用石印術印書,一可省去繁瑣費時的雕版程序,二可降低成本,三是版面還能根據需要隨意縮小放大,差錯少,故一經出現,立刻就為國人所接受。自清末到民國,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餘家,以上海為中心遍佈全國。同治十三年(1874年),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附設的土山灣印書館始設石印印刷部,用於印製教會宣傳品。光緒二年 (1876年),創設申報館的英國人美查在上海開設了點石齋石印局,開始石印圖書和期刊,出版了《考正字彙》、《康熙字典》、《佩文韻府》、《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等。隨後中國人徐裕子、徐潤等於1881年先後開設了同文書局和拜石山房,專印古書,如《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齋書畫譜》等。李盛鐸創辦的蜚英館、凌陛卿開設的鴻文書局等許多石印書局也相繼出現。

  用石印方法印刷彩色圖畫以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鴻文堂五彩書局為最早,該局專印彩色錢票,經理是鄔金亭。此後中國人魏允文、魏天生於1882年創設了中西五彩書局,專印彩色圖畫。富文閣、藻文書局及後來的彩文書局、崇文書局等,也經營彩印。俞復、廉泉等創辦的文明書局,於1904年開設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課本、圖畫和地圖,色彩鮮艷。中國圖書公司也出版了彩色石印地圖、教學掛圖等。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採用直接照相石印法,次年又採用彩色照相石印法 (又稱影印)。

  從清末到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餘家,石印印書局以上海為中心遍佈全國。連古老的“校書如掃落葉”的席氏掃葉山房也不甘居人後,在上海、漢口、松江設立分號,引進石印技術,出版了像《冊府元龜》200冊、《佩文韻府》 200冊、《太平御覽》100冊、《百子全書》80冊等這樣大部頭的石印書籍。石印與鉛印曾一度取代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而佔居主導地位,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石印的地位逐步被更為完善的鉛印所取代。 
前面介紹了石印的發展歷史,現在我們介紹下石印本的基本特點。我們以當前市面流通的石印本為例來做簡要介紹,目前流通的石印本大多開本以32開為多,當然也有大開本的。32開石印本一般字比較小,一行內的字有些有三四十字之多,但是字跡非常清晰,看上去油光發亮,字體以手寫體為主,這也是石印本的一大特點之一。紙張為降低成本一般採用廉價的機器紙,所以現在留存的大量石印本要長期保存的話還需要做去酸處理,不然有些石印書籍百來年的時間就已經很脆弱了,紙一碰就碎。所以我們從字跡、紙張就很容易能辨別出是否為石印本。

  有些新接觸古籍沒有什麼經驗的朋友,也因為古籍的稀缺性,平時也難得真正的接觸到真實的古籍實物,所以一開始有可能無法分辨一本書到底是木刻本還是石印本或者其他,下面將傳統木刻本、石印本、鉛印本、分別用圖來做個展示,瞭解基本知識職之後以後可以在實踐當中去細細體會。

  當前市面還流通的量比較大的晚清民國時期的石印本古籍,熱愛古籍收藏的新手朋友不妨從石印本古籍入手,其優勢是價格相對低廉,也可以先從石印本上瞭解古籍的基礎知識,譬如線裝的裝訂模式,筒子頁,頁面的排版樣式等等這些都是和傳統木刻本是一樣,先通過石印本找找感覺,然後有經驗之後再去辨別明清木刻版本。當然這只是從收藏角度來看,手頭拿到一本古籍,從學術性、資料性的角度來看,每一本古籍都是有無限價值的。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