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因有銘而傳奇(共10張圖片)
  • 18年6月29日 01:5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石雖不能言,但通過觀它、賞它、讀它、品它、愛它,在感歎大自然天造地設的造化、享受真善美的愉悅的同時,更能給予我們心靈的感悟、人生的啟迪,給予我們堅強、歡樂、智慧和收穫。而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台,大都為石質,這些由天然石(如端石、歙石等)製作而成的硯台,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石硯不僅是歷代文化人掭墨揮毫、抒寫胸臆的工具,更是他們心愛的朋友、傾訴的對象,文人藝師們刻硯、賞硯、藏硯,他們注入了豐富的情感,在石硯上留下了許多銘文、圖畫,正是他們將精美的藝術、美好的情感寄托在石硯上,豐富了石硯的人文內涵,賦予了石硯新的生命。

圖1 胡唐銘石硯

圖2 李彥章銘石硯

圖3 吳友如銘石硯

圖4 胡钁刻人像石硯

圖5 松竹山房銘石硯

  圖1這方歙硯,長約13.8、寬約9.1、厚約1.9厘米,其質堅硬,硯邊有殘缺,顯得古樸滄桑,硯底上方刻有一圓形瓦當,瓦當文曰“同聲相應”。“同聲相應”出自《周易·乾》,意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下方有“摹漢瓦當文,城東制”銘文,一股金石氣撲面而來。從銘文可知,此硯為清代徽派印壇大師胡唐所制。胡唐(1759—?),又名長庚,字子西、西甫,號城東居士等,安徽歙縣人,性格恬淡,不慕功名,喜吟詠,尤深於篆學,自秦漢而下至程邃,無不逼肖入微。胡唐早年於漢口刻印為樂,乾隆五十八年(1793)赴京與大詩人張問陶相交遊,為其刻印,中年後曾客居蘇州、揚州,於道光四年(1824)因丁母憂而回到家鄉歙縣,道光六年(1826)六十八歲時尚在。胡唐篆刻得篆刻家巴慰祖親授,與程邃、巴慰祖、汪肇龍合稱為“清歙四子”,而胡唐篆學更是兼其他三子之長,超逸絕倫。 

  圖2這方長方形端硯,體形較大,長約19、寬約12、厚約3厘米,重1495克。此硯莊重大氣,硯池為葫蘆形,雕工簡練大方,石質細膩溫潤,撫之嫩滑如嬰兒肌,襯手而潤,呵氣成霧,硯左側刻有“道光十三年李蘭卿記”銘款,文字秀麗遒勁,刻工蒼勁流暢,當是難得一遇的李彥章所題記刻款之硯台。李彥章(1794—1836),字蘭卿,號榕園,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因務實勤廉、能力突出、政績斐然,得以仕途暢達,先後任文淵閣檢閱、國史館分校、撰進奉文字、協辦侍讀、廣西思恩知府、慶遠知府、潯州知府、江蘇按察使等。李彥章工書善詩,精於鑒藏,擅長楹對,重視教育,有《榕園識字編》《榕園辨韻編》《榕園楹貼》等著作。 

  圖3這方端硯,長約19.9、寬約12、厚約2.5厘米,厚重大氣,呈紫紅豬肝色,摸之細膩光滑,呵之成霧,乃硯面不開硯池之平板硯。硯面刻山水景物,水邊之亭榭為近景,亭台裡有人物在怡然觀賞景色,後有繁樹密林掩映,遠處為幽幽深山,逶迤蜿蜒。刻工精湛,栩栩如生,好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景物圖。圖中山巒上方刻有“光緒壬辰夏五月吳郡友如吳猷手筆”款及“友如”章,乃知作者為吳友如是也。吳友如(?—1894),名嘉猷,字友如,別署猷,江蘇元和(今吳縣)人,清末著名畫家,自幼習畫,擅工筆,人物仕女,山水界畫,花鳥魚蟲,無所不精,亦擅長寫意人物,融合了清代名家錢杜、改琦、任熊等人畫法自成一家。吳友如以賣畫為生,曾應徵為清宮廷作畫。此硯落款為“光緒壬辰夏五月”,即為光緒十八年(1892)5月,距吳友如去世尚未到兩年,可知此硯成於他自辦《飛影閣畫報》時期後,不僅是研究吳友如晚年繪畫的第一手資料,也見證了大師在滬創辦畫報的一段傳奇。 

  圖4這方端硯長約16.4、寬約10.5、厚約2.7厘米,石質溫潤嫩滑,有襯手而潤、哈氣成雲之感。該硯包漿渾厚,硯身的一些磕碰傷痕流淌著歲月的滄桑,正面鑿一長方形硯池,淨顯古樸簡練之氣,背面刻有一人物小像,有銘曰:“雅道人四十九歲小影。光緒丙午潘振節畫,胡钁刻。”人物生動傳神,刻工流麗遒勁。 

  從銘文可知,此硯人物畫像為潘振節所作。潘振節(1858—1923),字叔龢,號頌聲,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徙居浙江平湖(今嘉興市下轄縣級市),清末著名畫家潘振鏞弟。振節工人物,曾重摹《太平歡樂圖》刊行;又善寫真,惟妙惟肖,曾作《寒燈授傳圖》,形神俱似;仕女亞於其兄振鏞,並善花卉。 

  此硯刻者為胡钁。胡钁(1840—1910),清末著名書畫篆刻家,浙江石門(今桐鄉)洲泉屠家壩人,字菊鄰,號老菊、不枯等,又號晚翠亭長、竹林外史,因晚年客居浙江嘉興,故又號南湖寄漁(南湖位於嘉興東南部),別署不波生、葆光亭主人。其工詩詞,善書法繪畫,書法初學虞世南、柳公權,後致力於漢魏碑帖,古拙遒勁,甚見功力;山水逼近髡殘,畫蘭菊也是秀逸有致,治印名聲與清末著名藝術大師吳昌碩相媲美,難分軒輊,雖蒼老不及然秀雅過之。胡钁與名流褚德彝交往甚密,兩人縱談金石藝術,每每至夜半。胡钁善刻竹木,少時曾刻扇邊十餘種,中有吳伯滔所畫《晚翠亭圖》,旁有蔣幼節題詩,精妙絕倫,不下當時金石刻畫名家蔡照;亦善石刻,曾為鑒湖女俠秋瑾墓刻碑。 

  硯背銘文之“雅道人”待考,應為當時江南一帶的名士。“光緒丙午”為光緒三十二年,即1906年。另,《靜妙軒藏研》載有一方與此硯雕刻相同人物畫像、銘文的老坑正方形端硯,表明了胡钁對潘振節寫真功力的肯定,對此構圖的讚許,一稿兩刻,使之流傳千古。兩年後(1908),胡钁避居嘉興,又兩年後(1910)客死異鄉。該硯刻不僅是胡钁晚年的一件藝術精品,亦見證了同為浙江人士,一善寫真、一善篆刻,雖年齡相差18歲的兩位藝術大師的交接、合作,為後世留下了這段藝術佳話。 

  圖5這方石硯長約16.5、寬約11.5、厚約1.6厘米,石質細膩,包漿老氣渾厚,硯背刻有“筆花飛綵鳳,墨浪起洲龍。秀峰仁兄大人正,松竹山房”銘文,書法筆走龍蛇,縱橫恣肆,刻工爽利流暢,入木三分。 

  這是一方“松竹山房”贈予“秀峰”的石硯,“秀峰”即鄭殿魁。鄭殿魁,清末民國間人,又名德巽,字秀峰,號風道人,浙江溫嶺市石塘鎮人,清末秀才。他早年接受維新思想,倡導新學,在石塘創辦澄海義學,畢生致力於桑梓教育事業,教書育人,成績卓著,對教育事業貢獻甚大。秀峰業餘醉心書法藝術,學王羲之、歐陽詢、趙孟頫等,寒暑不輟,深得趙書風格精髓;他精於行楷書,兼擅畫蘭,書風秀潤俊爽,瀟灑飄逸,當時墨跡流傳甚廣。 

  硯台的書寫、贈予者是與鄭殿魁同時代的江謙。江謙(1876—1942),著名教育家,字易園,號陽復,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幼穎悟,就讀紫陽書院二年後,受業於南京文正書院,山長張謇對其極為賞識。張謇在南通創辦我國第一所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堂後,邀江謙共事,不久江謙任堂長、校長。1914年8月,江蘇巡按史韓國鈞委任已辭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的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辦學,在江謙等人的領導努力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得到蓬勃發展,到1919年已成為東南最高學府,足以與北方的北京大學相媲美。 

  銘依石而傳世,石因銘而傳奇,這幾方石硯,或精緻可人,或古樸大方,它們靜靜地躺著,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那些塵封的歷史往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