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聚落群石家河遺址考古新發現(1張圖片)
  • 17年5月11日 20:5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石家河遺址是史前聚落群,是長江中游地區以石家河遺址在後石家河文化時期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的典型代表,是長江中游地區已知分佈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聚落群,面積約8平方公里。
 石家河遺址位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部的山前地帶,石家河遺址最早發現於1954年。1955年~1992年,考古工作者多次調查、發掘石家河遺址,確立的考古學文化序列與譜系及以石家河城址為核心的聚落群奠定了石家河遺址研究的重要基礎,發現的蘊含豐富史前文明信息的大型建築、銅器、玉器、刻劃符號、祭祀遺跡等是探索中華文明進程的重要內容。這裡的考古學文化主要經歷了油子嶺文化(距今 5900—5100年)、屈家嶺文化( 距今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 4500—4200年)、後石家河文化( 距今4200—4000年)等4個發展階段 。其中,從油子嶺文化到屈家嶺文化再到石家河文化的基本文化特徵非常相似,可以說是一脈相承。但到後石家河文化時期,其整體文化面貌發生較大的改變,存在文化譜繫上的斷裂或突變。

  為深入瞭解石家河遺址的佈局結構、探討石家河遺址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作用與地位,200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石家河遺址為中心的150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系統調查,確認史前遺址73處。2011年,發掘確認石家河城址東南段缺口存在城垣堆積。2014-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天門市博物館對石家河遺址核心區進行系統勘探,並重點發掘譚家嶺、印信台、三房灣、嚴家山等遺址,共計勘探面積約3平方公里,發掘面積約3375平方米,取得一批新成果。

  其一、勘探發現石家河遺址核心區域存在多重人工堆築的大型城壕遺跡,為宏觀上認識石家河遺址的佈局結構提供了新視角。新發現的譚家嶺城址位於石家河遺址的中心,平面大體呈圓角方形,城垣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90米,城垣內總面積17萬平方米,城壕內總面積則達26萬平方米。

  其二、發掘的譚家嶺、三房灣、印信台、嚴家山等遺址,是深入研究石家河遺址聚落結構演變及石家河城址聚落功能區化的新物證。

  譚家嶺城址北部揭示的城垣由較純淨黃土堆築而成,城垣頂寬約14.5米、厚約3.1米,城壕寬約30米、深達9米,城壕淤泥中殘存一排木構遺跡,其始建年代屬於油子嶺文化晚期,是同時期中國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

  譚家嶺遺址東部高地揭示的後石家河文化時期隨葬玉器的甕棺葬、石家河文化晚期面積達144平方米的大型建築台基殘跡以及屈家嶺文化早期的土坑墓地,初步反映出該區域聚落格局的變化狀況。

  三房灣遺址揭示的陶窯、黃土堆積、黃土坑、洗泥池、蓄水缸以及數以萬計的紅陶杯殘件等,具有典型的制陶作坊特徵,是一處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後石家河文化時期以燒製紅陶杯為主的專業窯場。

  印信台遺址主要揭露出五座人工堆築的台基以及沿台基邊緣分佈的100餘座甕棺、扣碗等遺跡。台基之間的低地填埋大量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厚胎紅陶缸、紅陶杯等廢棄品及少量人骨殘骸,有些廢棄的紅陶缸還呈現排列有序、相互套接的狀態,部分紅陶缸上新發現多種刻劃符號,是一處石家河文化晚期多次進行祭祀活動的特殊場所,也是長江中游地區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場所。

  石家河城址南城垣西段缺口的城垣被石家河文化晚期的文化堆積疊壓併疊壓屈家嶺文化早期的堆積,城垣之間的缺口寬約12米、殘深2.6米,它至少在石家河文化早期依然存在,是人為設置的進出石家河城址的通道。

  嚴家山遺址揭示的牆體堆積被石家河文化晚期的文化層堆積疊壓,其年代不晚於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石塊堆積的石塊屬極易破碎的灰白色白雲巖,且部分石塊可見敲打、磨平、鑽孔等痕跡,具有石器加工場所的若干特點。後石家河文化時期20座甕棺葬僅見30餘件玉器廢料,反映出甕棺葬主人身份的新線索。

  其三,新發現一批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豐富了中華文明進程研究的內涵。譚家嶺遺址5座甕棺出土的240餘件精美玉器是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石家河遺址玉器的又一次集中發現,新見的神人頭像、雙人連體頭像玉玦、虎座雙鷹玉飾、玉牌飾、虎形玉冠飾、玉虎、玉鷹等,不僅類型豐富、造型生動,而且技術精湛,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水平。

  上述考古工作為我們深入認識石家河遺址聚落結構的演變、區域文明中心的形成及在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石家河遺址核心區域存在的多重人工堆築的大型城垣類遺跡及人工開挖的城壕類遺跡並非短期形成,而是經歷了比較漫長的發展過程,其聚落結構的演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年代最早的譚家嶺城址位於石家河遺址的中部高地,其始建年代早到油子嶺文化晚期並使用至屈家嶺文化早期,此時,始建於油子嶺文化早期的龍嘴城址廢棄,距龍嘴城址北約6公里的譚家嶺城址則成為油子嶺文化發展的新中心。屈家嶺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石家河遺址的聚落結構出現明顯變化,面積達120萬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址橫空出世,位於石家河城址中心的譚家嶺城址廢棄但轉變為重要的居住中心,以石家河城址為核心面積達8平方公里的石家河遺址聚落群開始形成。在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城址外西、北部存在的兩條人工堆築的黃土牆體堆積可能系石家河城址的擴建工程。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石家河遺址的聚落結構再次發生顯著變化,原有的城壕體系瓦解,聚落分佈比較零散,未發現明顯的聚落中心。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