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渭《黃甲圖》(共2張圖片)
  • 17年3月29日 09:2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徐渭《黃甲圖》介紹

《黃甲圖》,年代:明,作者:徐渭 紙本水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晚年號青籐道士,或署名「田水月」。徐渭是明代傑出的畫家、詩人、戲劇家,善以草書之法入畫,作品似草書飛動,淋漓恣縱,特別是在水墨大寫意花卉方面,具有獨特的貢獻,與陳道復並稱「青籐白陽」。

在這幅畫上,畫家以奔放精練的筆墨寫出螃蟹的爬行之狀和荷葉蕭疏的清秋氣氛。此畫畫在生紙上,作畫時在墨中加了膠水,這樣可以避免水墨滲散,徐渭時喜用此法。蟹的造型,雖然是寥寥數筆,卻濃、淡、枯、勾、點、抹諸多筆法參用,其質感、形狀、神態歷歷具足。覆蓋在上面的荷葉,用筆闊大,一氣貫成,偃仰有致,在點畫之外更具無盡的秋意。

明徐渭《黃甲圖》的寓意

畫作《黃甲圖》的右上有題詩「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有權威評論如下:「徐渭用奔放的筆墨勾畫出螃蟹爬行的姿態以及荷葉疏落的秋天氣氛。螃蟹的造型雖然簡單,但卻是許多筆法一起用才畫出來的,不管是形狀、質感甚至神態都相當生動。這幅畫也有在諷刺進士甲科的意味,是藉著螃蟹粗魯橫行的形象,來嘲諷那些胸無點墨、世人不恥,但卻能依靠關係或金錢金榜題名的人。」那麼,《黃甲圖》果真是表達的這種意思嗎?

  有一本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徐渭書畫集上的介紹大同小異,只是增加了一些對畫面藝術技法的介紹:「此圖寫荷葉兩枝,闊大如傘,下有一隻螃蟹。畫家以大寫意筆法潑染碩大荷葉,酣暢淋漓;螃蟹造型簡潔概括,頗有意趣。整幅畫面筆意相屬,氣脈連貫,一氣呵成。」此外還有一個評論講到這首詩時表示其具有「詩意幽默」。

  除此,我在網上查了好多評論,基本上都是採用以上說法,其中有一篇名叫《徐渭的藝術特點》的論文,對於詩的含義和畫面的意思稍有具體的解釋,文字如下:徐渭借題詩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常以螃蟹來比擬那些壓搾百姓、橫行霸道的權貴和官吏,例如故宮博物館藏有徐渭《黃甲圖軸》,畫了兩柄如傘蓋般的荷葉,下面畫了一隻肥大的螃蟹,上部題詩為:「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黃甲」兩字語意雙關,古代科舉進士甲科及第者稱「黃甲」,而「傳臚」,也是指古代科舉進士及第後。黃甲即指螃蟹,又借指科舉及第者,諷刺這些人徒有外表風標,實則腹中無珠,空無才學,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

總之,所在的評論中一致認為這幅《黃甲圖》是諷刺「依靠關係」而「金榜題名」的那些「不學無術」之人,而「螃蟹」即是指這樣的人。

明徐渭《黃甲圖》被誤讀

  當縱觀全畫和題詩之後,產生如下幾點思考:第一,這個畫面何以能夠看出「諷刺進士甲科的意味,是藉著螃蟹粗魯橫行的形象,來嘲諷那些胸無點墨、世人不恥,但卻能依靠關係或金錢金榜題名的人」的意思來呢?第二,這首詩的意思也是諷刺這些「不學無術」之人的諷刺詩嗎?第三,為什麼所有的介紹都沒有全部譯出這首題畫詩呢?

我分析了一下這首詩,發現以往的解讀者對於詩中第二句的理解就已經有了問題。這句中的「珠有無」是指什麼?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徐渭的藝術特點》的作者是把這個「珠」字理解為「有眼無珠」的「眼珠子」。但這樣理解的話,文意肯定是不通的。如果是說「眼珠」的「珠」,那麼「莫問年來」又指什麼?豈不是說「別管他這一年來是不是眼中無珠」嗎?而且第三句說「養就孤標人不識」怎麼解釋?如果主題是寫那些中舉之人,豈不是在說那些「有眼無珠」之人「養就」了「孤標」嗎?這豈不是在讚美他們嗎?所以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也太明顯了。

明徐渭《黃甲圖》真實寓意

  問題出在哪裡?筆者以為,就出在對於這個「珠」字的理解上。這個「珠」字非「珠」也,乃為「銖」也。「銖」是錢的單位,「珠」在這裡也就是指「錢」的意思。如果這個字是「銖」字,就一切都通了。此詩應該是這樣理解的:「有個東西真是心傲氣豪得可以,縱然年來斷了炊也不改變這脾氣;我這孤傲的品格沒有人能夠賞識啊,如果我有時來運轉的那一天,那麼你們就會知道,我可就是那可以做狀元的材料啊!」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這只螃蟹是代表畫者自己,可不是什麼諷刺所謂那些不學無術之人的。眾權威們的理解完全弄反了,這實在讓我感到驚訝。

  再看看畫面,分明是一股倔強之氣,何來的諷刺意味呢?荷葉的空靈蕭疏和螃蟹的勁健有力形成鮮明的對比,兩片荷葉和一隻螃蟹蘇世獨立,僅用一稈荷莖連接起來,使荷葉和螃蟹之間有了聯繫。

  再來仔細看看《黃甲圖》題款中這個「珠」字,實際是「銖」字。草書的寫法,「王」字上加一撇就是「金」字旁,由於徐渭寫得隨意,使「來」字末筆連接到「銖」字的起筆表達得不是很明顯,但仔細觀察這個「連帶」還是有的,雖然外表看上去是「珠」字,如果細心辨認應該能夠認出來。而諸多解讀者粗心大意沒看出來,也說明了他們對草書的理解不夠深入,所以誤將「銖」字,認作了「珠」字,造成了理解上的誤讀。

  且看徐渭的另一幅字,行草書《應制詠劍軸》,其中有「寸鐵」的「鐵」字與「銖」字的偏旁完全一樣,可以證實《黃甲圖》中的字就是「銖」字,而被人們誤認為「珠」字了。這裡要說明一點,認識草書的技巧往往是需要從上下文來理解字的含義的,如此,即使是作者寫錯了字,也不會影響對整體內容的正確理解,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同理,徐渭書法行草《應制詠劍軸》常見的對首句的翻譯也是錯的,應該是「歐冶良工」,而譯者將其譯為「歐治良工」了。

  如此一幅徐渭的代表作,不知經過多少專家高人之手,竟然沒有人看出其中蹊蹺,甚至連字也認錯,實在不應該。從這幅作品被誤讀說明了,一方面從事書畫藝術需要有很好的文化修養,藝術界「集體誤讀」這樣一幅名作,應該引起我們深思;另一方面,所謂「真善美」,首先就要有求「真」的精神,如此重要名家的代表作都辨析不清楚,如何能夠對藝術有深刻的領會呢?而作為辭書的編纂,更是應該嚴肅認真,因為,哪怕一點點的差錯,也將造成巨大的影響。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