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鼎基本都是三足的,因而,不少人就覺得鼎只有三足。其實不然,鼎除了三足之外,還有四足,只不過因為四足鼎非常稀有,所以,我們見到的很少,這才導致大部分人沒有印象。那麼,三足鼎古老還是四足鼎古老呢?
圖1:西周 青銅獸面紋三足鼎;成交價:RMB 4,082,500;尺寸:高23厘米;寬17.1厘米;拍賣公司:上海匡時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7-11-05。鼎,煮食器也。自青銅時代,鼎作為西周禮樂制度的一部分,上至天子用九鼎,下到元士用三鼎,象徵權利等級。
據專業人士介紹,最早出現的就是三足鼎,當時祭天所用的也是這種鼎,後來隨著工藝的發展以及人類思維的擴散,慢慢出現了四足大鼎,但是可惜的是,工藝雖然有所發展,但卻未達到全面推廣的程度,所以,四足鼎極為稀少,再加上其用料多、工藝複雜,製作非常精美,所以,四足鼎比三足鼎更為高級,也更加珍貴,此後,祭天就開始使用四足鼎。
圖2:商 青銅三足鼎;成交價:RMB 2,742,320;尺寸:高20.5厘米;寬16.5厘米;拍賣公司: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7-10-02。該分襠鼎外折沿,方唇,長方形立耳微侈,頸稍束,深圓腹微鼓,淺檔,柱足,足根部略粗。器身飾3組凸目獸面紋,分別與3足相對應,雲雷紋襯底。
從考古挖掘的文物來看,鼎的數量很多,但大多是三足鼎,四足很少,六足更是少見的可憐,堪稱鳳毛麟角。鼎在古代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比如我們今天常用的成語:問鼎中原,其寓意就在於此。
圖3:春秋 青銅龍紋三足鼎;成交價:RMB 1,723,965;尺寸:高24.5厘米;拍賣公司: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3-10-07。此件青銅鼎器型龐大,斂口有蓋,蓋上分設三環,可倒置為盤。腹部呈扁圓形,兩側設附耳,下置三修長的蹄足。蓋頂正中為火紋,外圍有一周繁密的螭虺紋。
鼎的材質為青銅,相傳是夏禹在收復九牧之金鑄造九鼎,將其放在荊山下,象徵九州,並在上面刻上魑魅魍魎的圖案,給人警示。自從有了這個傳說之後,鼎的地位就大大提升,從一般的炊具發展為祭祀用品,再到國之重器,十分受帝王的重視。尤其是從商朝到周朝,都把定都稱之為定鼎,甚至有國滅鼎遷的說法,所以,當時的帝王對鼎的爭奪也是十分激烈的。
圖4: 西周 「伯作寶彝」三足鼎;成交價:RMB 2,300,000;尺寸:高28.8厘米;口徑23.8厘米;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3-11-23。直口,口沿外卷,橢圓形結繩狀立耳,中間穿孔。鼓腹略下垂,圓底,三柱足。口沿下環飾一周饕餮紋。內壁鑄有四字銘文「伯作寶彝」,此鼎造型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且流傳有序,極為難得.
鼎的存在既是帝王權力的象徵,也是中華文明的見證和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說法,說明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開始擁有青銅冶煉和鑄造的技術,尤其是商代大銅鼎,更是說明我國的青銅技藝高超。
圖5:清 石叟款錯金銀夔紋四足鼎;成交價:RMB 255,200;尺寸:22厘米;拍賣公司:天津文物;成交時間:2006-12-15。嵌銀絲工藝,細如髮絲,回紋轉折見稜見角,盤曲處又柔軟如絲,經幾百年流傳銀絲若斷若連,任其自然。包漿厚而亮且偏黑,口沿飾雙豎耳,下設四高足。
鼎有三足,也有四足的,最早的鼎為陶制鼎,後來慢慢演變為青銅鼎。青銅器的出現深受世人的喜愛,後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出現各種仿品,尤其是明清時期,更是出現了根據三足鼎衍變的三足香爐,深受世人的喜愛。
圖6:明萬曆 龍耳四足鼎式爐;成交價:RMB 115,000;尺寸:直徑7.3厘米;高15.7厘米;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4-06-05。此爐仿商周青銅鼎造型,又巧妙融入時代元素,風格古樸而清新。平口折沿,斜壁漸收。
現在,國家對鼎也是十分看重的,1995年10月,在聯合國總部,為慶祝聯合國五十華誕,中國向聯合國贈送了一尊青銅巨鼎,即世紀寶鼎,該鼎採用整體鑄造,一次澆築成功的技術,不僅展現了我國青銅工藝,更讓世界看到中國的青銅文化之繁榮。古樸莊嚴的造型、美觀莊重的外表,世紀寶鼎的出現受到了國際友人的稱讚。
圖7: 清 銅鎏金四足鼎;成交價:RMB 95,200;尺寸:13.5厘米;拍賣公司:天津文物;成交時間:2014-11-15。
那麼,為什麼三足鼎要比四足鼎多呢?據專業人士猜測,三足鼎之所以比四足鼎多,與其穩定性有一定關係,再加上製作工藝的限制,三足比四足發展更快,因而到現在,反而是三足鼎數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