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從青銅器的銹蝕辨別真偽
眾所周知,青銅銹具有層狀結構,緊貼青銅基體有一層紅色的氧化亞銅,在這上面是黑色的一氧化銅,再在上面是綠色的鹼式碳酸銅——孔雀石。無色蠟狀的氯化亞銅橫穿銅銹各層,在表面層中又與孔雀石和土粘結在一起,在此中間還分佈著灰白色的二氧化錫。由於青銅器的腐蝕環境不同,原始表面存在的情況也不同。青銅器的原始表面一般存在於黑色一氧化銅層中,這可以從銅銹密度的差別判斷,但這種差別很細微,判斷需要經驗;如果青銅器的綠銹形成過程很慢而且很均勻,那麼就會形成一層「貴綠銹」,它美觀、光滑、往往還閃閃發光,對於這種有「貴綠銹」的青銅器,「貴綠銹」層的表面即為原始表面。原始表面也可以從器物的X光片上看出。
博物館修復後的銅器一般呈黑色(一氧化銅)、褐色(銅的硫化物)、紅色(氧化亞銅)或綠、藍色(鹼式碳酸銅),與我們在古玩市場上看到的生坑器截然不同,這一點是很多藏友大為疑惑的普遍問題所在,我們可以從葉家山出土的一件盉在處理前後的不同品相得到印證。由於無色蠟狀的氯化亞銅會跟水、氧氣反應形成「粉狀銹」,不斷的腐蝕青銅基體,所以必須除乾淨。機械去除一般很難除乾淨,所以經常用錫箔置換。具體操作是用瓊脂將錫箔貼於器物需要置換的部位,然後將器物放進置換箱中,如此反覆操作,直到錫箔無變化即不發生氧化為止,然後用水沖洗乾淨。這樣就可以確保氯化亞銅的完全去除。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