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共10張圖片)
  • 24年8月25日 16: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主要是在我國的漢朝時期,經過中國的藝術家以及民間的工匠進行吸收、融合進行了再創造的過程,形成了更具有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用來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歷代流傳下來的佛像可以說是樣式繁多、種類繁多,從其材質上看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各種各樣的佛出現,特別是發展到了明清時期金銅佛像達到了銅像高峰時期,流傳至今的金銅佛像以明代為最多。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圖1: 明代 伽藍菩薩 黃銅;成交價:RMB  20,700,000;尺寸:高72厘米;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6-12-03。此尊黃銅製關羽像頭戴帕頭,面龐豐滿,蠶眉緊蹙,鳳眼微睜,目光下斂,表情威嚴、氣質剛毅。身著甲,外罩戰袍,胸前飾蟒紋。雙手叉腰,束帶,足登雲靴,威風凜凜坐在寶座之上。戰袍衣擺飄逸,富有布帛感。此像的尺寸高大,體態豐滿,姿態威猛有力,氣勢磅礡,先聲奪人。金屬鑄造工藝精美,細部雕刻紋飾一絲不苟,衣紋流暢,鎧甲表現絲絲入扣,具象寫實,可謂既可遠觀,又可近取。整體人物造型富有立體感和寫實性,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剛正不阿,堂堂正正、凜然不屈的義士形象,應是出自明代無名藝匠高手所為,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明代雕塑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堪稱極品。

明代佛像雕刻工藝非常的精良且器型較大,具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從其佛像的器型上看,明朝之前的佛像大約都在二十公分左右,到明朝之後佛像的器型都做的非常的大。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圖2:明代 毗盧遮那佛;成交價:RMB  18,480,000;尺寸:高215厘米;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09-11-11。此尊即為一尊典型的漢傳佛教崇奉的毗盧遮那佛像。結跏趺端坐,頭飾螺發,戴花冠,大耳垂肩,佩花形耳飾,耳邊繒帶向上翻捲,面形寬大飽滿,雙目俯視,神態慈祥寧靜。軀體健碩,結構比例精準。上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下身著高束腰僧裙,腰間束帶,下腹露出蝴蝶結,極具裝飾意味。衣緣鏨刻吉祥花草紋,紋樣清晰精美,顯示出當時匠人運用高超的寫實技法。我們可以從同時期的官窯瓷器上看到相同紋樣。衣褶布排有序,衣紋流暢自如,厚重寫實,極富質感,繼承了漢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劃的傳統。尤其是小腿部橢圓形衣褶,是明代漢地造像常用的裝飾手法。雙手置於胸前,兩手相抱,食指伸直相觸,為寶車駱印,這是毗盧遮那佛身份的重要標識。身下是圓形蓮花座,蓮座週遭裝飾四層仰蓮瓣,形同大蓮蓬,既具裝飾意味,又顯示了極高的等級與神格。下緣是單層覆式蓮花瓣,瓣葉飽滿規整,挺拔有力,蓮瓣端頭雕刻卷雲紋,細膩精緻,時代特徵明顯。整體造型端莊,法相莊嚴,工藝精細,品相完美,體量碩大,氣勢恢弘,是一尊十分難得的明代漢傳佛像精品。造像原為通體鎏金,但因年代久遠而脫落,但從手部、衣緣、小腿處、腳趾等部位仍可以看到鎏金的痕跡。如此大體量造像顯然不是一般民間工匠所為,應當出自皇家大型佛教寺廟及其鑄造場所。

從其佛像的形態上看,面相較為的豐潤且大多都呈現為細眉、高鼻,額頭較寬且大耳下垂,身材比例較為的協調均勻、線條感十分的強烈且具有著較高的靈動感。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圖3:明 御制銅鎏金廣目天王立像;成交價:RMB  18,400,000;尺寸:高111厘米;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3-06-05。此尊廣目天王像為典型的漢傳佛教所奉廣目天王形象,頭戴大花冠,頂束高髮髻,耳側繒帶飛揚,耳下垂圓環;面部肌肉鼓脹,雙目圓鼓,鼻樑扁平,下頜及兩腮蓄有濃密須胡;身著甲冑,足蹬雲頭高靴,形象威武彪悍。甲冑的形制完全模仿古代武士裝束,其胸、背有兩塊大銅板保護,腹、腿及臂部用鱗甲覆蓋,兩肩、手腕及足腕上配有獸頭護套。形式雖然十分繁複,但刻畫精細,層次分明,而且具有極強的立體感。身後披有倒U字形大帔帛,突出了天王不同於一般武士的宗教神性。左手置於胸前,右手握一條赤龍,象徵他為群龍的領袖。雙腿站立,足下是岩石形台座,象徵天王守護的國土。整體造型大方,形象生動,雕工精細,品相完美,體現了明代中晚期漢傳佛教造像鮮明特點。從其碩大而厚重的體量和精緻的工藝來看,此像顯然不是一般民間作坊所為。

從其明代所獨具的特色上看,寶冠葉片作為鏤空狀且在其正中葉片呈現為彎彎的月形,從其菩薩的造型上看,肩寬腰細。袒露上身且身材較為的婀娜,呈為s型,配飾較為的複雜且多樣。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圖4:明永樂 銅鎏金轉輪王自在觀音;成交價:RMB  14,691,000;尺寸:高18.4厘米;拍賣公司: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7-10-02。此尊銅鎏金觀世音菩薩一面二臂,作正觀音形。尊像方面闊額,嘴角上挑,修眉細目,寂靜慈祥。頭戴寶冠,繒帶束髮,雙垂耳埵,頂嚴化佛。袒上身,披帛帶,下著裙裳,週身佩飾瓔珞、手鐲、臂釧、腳鐲等。上體略呈三折枝勢,右舒遊戲坐姿。左腿橫盤,右腿支起,左手撐於左腿後,右手撫於右膝,為水月觀音典型的造型樣式,即所謂轉輪王坐。通常稱此造型者為「自在觀音」,也名「世間尊觀音」,漢地命名習慣可稱為水月觀音。

從明代燒製的銅像上看,具有著非常高的生動性以及衣紋的流暢度都較高,腹部的裝飾略呈現為橢圓形群褶,台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蓮瓣寬肥,呈一周對稱的分佈狀。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圖5:明永樂 銅鎏金釋迦牟尼像;成交價:RMB  16,800,000;尺寸:高27.8厘米;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07-12-01。此尊為明永樂北京宮廷御用監製作。釋迦牟尼全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右手施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於右踵上,為釋迦降魔成道像。表現菩提樹下的佛陀以堅定的意志挫敗魔羅女色而成正道。「觸地印」象徵只有大地之神才能為佛作證。釋迦神態祥和,眼睛嘴角微露笑意,飽滿的臉龐略呈「國」字形,有永樂晚期向宣德造像過渡之特點。單袒右肩,肢體圓渾,衣褶寫實而富於變化。其蓮座蓮瓣也較通常永樂造像寬大肥厚;台座也略高於一般永樂造像,是永宣過渡期造像的重要例證。佛像眼睛、嘴唇有色料痕跡,應為傳統西藏佛像開光儀式上畫彩的殘留,使得佛陀的神態更為莊嚴尊貴。蓮座正前方檯面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楷書款。此像高27.8公分,在永宣宮廷造像中尺寸較大,且造型風格特殊,是一件稀見之品。

從其色澤上看,金水成色較足,黃中泛紅,是明代時期銅像的普遍成色。

明代金銅佛像為例進行分析,其製作的工藝以及審美意識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從其神態上看,金佛像神態較為的優美且其用材較為的精良,特別是在明代宣德年間的觀音像,將漢朝的觀音像標準造型沿用至今。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圖6:明宣德 無量壽佛;成交價:RMB  15,680,000;尺寸:無;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07-12-17。全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雙手於臍前結禪定印托寶瓶。頭戴五葉花冠,束髮高髻,寶珠頂嚴。面相方圓,長眉細目,眉間白毫,鼻樑高挺,表情沉靜。耳垂圓璫,束髮垂肩,繒帶從耳際向上飄起,帔帛搭於雙肩彎曲而下,繞過兩手腕對稱搭於身體兩側。軀體健壯,體態均稱,結構合理。上身袒露,胸前飾有瓔珞,臂部、手部、踝部都飾有釧環。下身著長裙,採用了漢地寫實性的表現手法,兩腿間的裙褶呈放射狀自然流暢鋪於座面之上。小腿部的裙褶呈橢圓形,是明代造像中較為常見的裝飾樣式。束腰仰覆式蓮花座,上下緣飾兩圈連珠紋,蓮花瓣一周,排列規整,蓮瓣飽滿圓潤,製作精緻。在蓮花座面的正前方鏨刻有「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款,字體柔美,其中「年」字的左邊一短豎習慣用一點來代替,這與明代官窯瓷器的書寫風格相似,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署款為從左至右順讀,而不是明代漢地的自右至左的書寫形式,這種書寫風格符合了藏族人書寫藏文的習慣。

從其製作的工藝上看,主要採用了純金進行製作,外表採用了鎏金製作。小巧精緻、生動祥和、形態較為的優美且端莊大氣之感十分的濃烈,從其製作的形態外貌上看,姿態動感性較強、線條的流暢程度較高,震撼力也較強同時還具有著撫慰人心的同時也凸顯出了尊崇之美。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圖7: 明代 大勢至菩薩 ;成交價:RMB  15,640,000;尺寸:高80厘米;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5-11-28。本尊造像用料極精,為多重貴金屬合金銅鑄造,比例精準,體格宏大,做工細膩傳神,當為明代中期漢地造像中的極品。菩薩束髮於頭頂挽髻,余發披肩,在兩肩結髻。頭帶花葉形寶冠,寶冠大而華麗,做工精美,繒帶於耳後結成花狀飾,自然垂落,寶冠中間飾一寶瓶,這是大勢至菩薩重要的身份標識。菩薩面相方圓,天庭飽滿,眉脊拱起似彎月,雙目微開,下視芸芸眾生,直鼻高挺,鼻頭尖挺,雙唇微開,嘴角帶笑,人中刻劃明顯,雙耳飾圓鐺,盛開蓮花狀。菩薩面相為典型的內地造像特點,卻又有著獨特之處,在同時期其它漢地造像中,神祇的頭部比例往往過大,用來的強調其異相,而本件大勢至菩薩頭部與身材比例適中,相信承接自永宣宮廷造像於比例關係之衣缽。敞裳袒胸,胸前飾瓔珞,刻劃精美,上端翻轉折回(參考圖1),動感十足,這在漢地造像中也是極為少見,此工藝中吸取了大量的永宣時期宮廷造像中瓔珞的刻劃特點。內著裹胸僧祗,僧祗繫絲帶,自然飄逸。外著通肩大衣,衣紋自然流暢,衣緣處鏨刻有精美的吉祥花草紋。腿部衣褶自然平鋪,起折自然流暢,與永宣宮廷造像有異區同工之妙。菩薩雙手於胸前結印,托一枝帶莖的蓮花,蓮花之上置經書,其間通體彩繪不鎏金,突現智慧與慈悲的內涵。菩薩全跏趺端坐,腳部肌肉豐滿,腳踝飾釧環。整尊造像通體鎏金,體格巨大,雖然下面的蓮花寶座已佚,但主尊高達80厘米,可以想見,供奉的寺廟規格之高,殿堂之宏大。

在其明代的永樂年間燒製的銅像其佛教的傳播也達到了最高峰的時期,受到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向「雍容華貴」的方向進行了大量的燒製,且藏傳金銅造像迅速發展,形成了金銅佛像製作的高峰期。

明代佛像的發展十分的繁榮,燒製出的大量佛像也受到了較多人的關注,其收藏價值也非常之高。

明代銅佛像特點及收藏價值

圖8:明永樂 毗盧巴 黃銅鎏金/漆金;成交價:RMB  14,950,000;尺寸:高23厘米;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6-12-03。毗盧巴是一位典型的密修梵僧的打扮,頭髮捲曲,大腹便便,四肢粗壯肥碩。戴花蔓冠,耳後有飄帶揚起,與渾圓厚重的大耳韨相呼應。面部飽滿,略帶嗔相,雙目圓睜,濃眉鎖緊,充滿緊張的力感。胸前裝飾珠串項鏈、項蔓,臂佩花枝狀臂釧、手鐲,腳飾花枝狀足鐲。這些飾物與密教修行者的裝飾十分吻合,不同的是,裝飾一條左肩斜披至右肋部的花蔓綬帶狀披帛。常見的披帛形式是一條絲綢狀柔軟的條帶,作為菩薩或密修者的莊嚴之一。毗盧巴著一條典型的古代印度短裙,短裙的花蔓形腰帶上有垂下的珠串裝飾,將裙面均勻分成數段窄長條,每條之內,鑄有細密的裝飾圖案:一種是蓮瓣紋連續排列,一種是連綿的纏枝蓮紋。短裙的裙帶與披帛和花冠,均裝飾有連續的花蔓。這一裝飾,既顯示了隱世苦修的瑜伽行者的生活,更是一塵不染的覺悟境界的象徵。毗盧巴右手胸前托盛滿酒水的嘎布拉碗,是密修大成就者的標準法器之一。左手上舉,食指伸出,表現止住太陽的一瞬。其坐姿呈輪王坐,右腿盤曲,平置蓮台,左腿垂直支起,坐姿自然、鬆弛而不失優雅。身下墊坐的虎皮,作為密修者神秘的忿怒力量的外在體現,也是悲憫眾生的象徵。很多密教神均有披獸皮的特徵,象徵意義相同。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