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共2張圖片)
  • 23年3月24日 20:2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紫砂以宜興最出名,尤其是宜興紫砂壺自古都是文玩收藏的熱門,把喝茶的紫砂壺把玩成一種藝術,可見中國人最宜興紫砂壺的喜歡。一些研究古代紫砂工藝的學者提出應根據紫砂器物砂質的粗細和文化品位的高低來劃分其歸屬。以茗壺為例,可劃分為三類:文人壺、市民壺、外銷紫砂壺。這種歸屬應是對紫砂器的一般分類,具有通用性,而根據故宮博物院紫砂藏品的特殊性,我院專業工作者首次提出了「宮廷紫砂」的論點。
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些清代紫砂器鮮為人知,流傳有序,其工藝之精湛、技巧之嫻熟、氣質之脫俗顯然高出社會上一般的文人用品,與市井茶肆使用的大眾用器更有天壤之別,充滿了宮廷氣息。藏品包括紫砂茶具、文房清供及生活用具等,既有素坯紫砂,也有經上釉、包漆、包銀、包錫、鑲玉、嵌螺鈿加工的紫砂內胎器物。素坯紫砂呈紫紅、深栗、黃白三種色調,分別為紫泥、紅泥和本山綠泥燒製。它們的使用對象是皇帝本人或皇室成員。這些紫砂器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旨製作,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由內廷造辦處出樣在宜興定燒,一是由宜興地方官根據皇帝的喜好向宮廷進獻。宜興為宮廷批量製作紫砂器集中於清前期,具體地說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以後至清末數量很少,時斷時續。宮廷紫砂的胎質、造型、配色、裝飾、款印都極其講究,製作過程一絲不苟,不惜工本,力求展示出宮廷用器的富麗典雅。
清帝緣何愛紫砂
清代,特別是清盛世階段,帝王們對宜興的紫砂器都非常喜愛。總結起來有如下原因:
1.紫砂製品功能的優點贏得了使用者的青睞
紫砂器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使用現代科技手段觀察紫砂的結構,能夠看到大量的團聚體,團聚體內部有大量的氣孔,團聚體外部也佈滿氣孔群,紫砂器良好的透氣性就與這種結構有關。用這種質地的器皿泡茶,色、香、味俱佳。用以種花,透氣性好,不易爛根。
紫砂泥中顆粒的排列也較為合理,由於是鱗片狀結構,其製品不怕煎燒、驟冷,用於沸湯泡茶,撫摸時不燙手。
紫砂器在使用過程中其美感與日俱增。當紫砂的燒造溫度達到1200℃左右時,它明顯地是一種炻器形材質。炻器形紫砂製品不滲漏,不老化,表面不會因使用時間長久而剝落破損,相反,其耐磨的特性有如玉石,歷久彌新,越使用越能顯露其材質的美感。
炻器——介於陶器和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多呈棕色、黃褐色或灰藍色,質地緻密堅硬。

2.清代帝王對紫砂器的喜好與宮廷盛行飲茶密不可分
飲茶是清代帝王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清宮內務府設有御茶房,原址位於乾清宮東廡。大茶房不止一處,除錫慶門的御膳茶房外,還有壽康宮皇太后茶房、東六宮皇后茶房等。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南巡,每一次旅途上都照宮內的規格用茶。為了攜帶方便,他特意命人製作了便於旅途使用的全套茶具,並專門設計了用於裝置全套茶具的茶籯(可放置茶壺、茶碗、茶葉罐、茶爐、水具的提盒)。康熙至道光朝,宮中都舉辦過不同規模的茶宴。由於茶事的頻繁,紫砂茶具備受宮廷的歡迎。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遺留的紫砂茗壺中,壺內大多留有深厚的茶垢,是經年使用後留下的痕跡。
3.清帝對文房用品的講究注定了他們對紫砂器的喜愛
清代皇室十分講究文房用品,故宮博物院舊藏的各種材質的文房用品有十幾萬件,除常見的筆、墨、紙、硯外,還有水丞、水注、筆洗、硯滴、臂擱、鎮紙、墨床等,甚至延伸至與書齋有關聯的所有案頭陳設的文玩清供。宜興紫砂精光內蘊,具有含蓄溫雅的特質,不僅適合茶具的製作,也適於製作宮廷文房用品,如筆筒、硯台、水丞、筆洗。宜興砂泥可塑性極強,因此書房所用的香熏、花插、花觚、壁瓶等都有紫砂製品,用以製作小巧精緻的作品,如紫砂水丞、硯滴壺等也極為精彩。
4.紫砂製品的豐富多樣使清帝喜愛有加
砂泥的可塑性使紫砂製品豐富多樣。呈色、造型、裝飾形式、紋樣等幾方面的變換組合造就了紫砂器迥然各異的風格。呈色方面,紫砂器有紫泥、朱泥、白泥、烏泥、黃泥、松花泥等各種呈色。在造型上可謂千姿百態,例如紫砂壺有圓壺、扁圓壺、瓜稜壺、包袱壺、僧帽壺、提梁壺、六方壺、覆斗壺、蟠螭壺等等多不勝數。在裝飾上有線刻、彩繪、描金、堆繪、髹漆、施釉、鑲嵌等各種手法。在裝飾紋樣方面除一般的工藝美術裝飾題材外,將中國傳統的詩書畫印移植於此,使紫砂製品的藝術內涵更為深邃,具有文人的審美趣味。正是由於紫砂器所具有的豐富內容,使得它可與傳統的宮中用品比肩,它的不同風格滿足著不同帝王對它的需求。例如,雍正皇帝對紫砂器的造型和泥質的講究,乾隆皇帝對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的喜好,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紫砂器中都有所體現。
管窺宮中紫砂器
宜興紫砂器經歷了明代被宮廷認可到清代專門為宮廷燒製的歷史過程。宜興窯作為江蘇地方窯在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視,曾一度無比輝煌,享有與御用官窯同等的待遇,這是清代其他地方窯所不能相比的,為宮廷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明代宮廷紫砂
根據現有的清宮舊藏實物推斷,紫砂進入宮廷的時間最遲不晚於明萬曆年間。但當時進入宮廷的紫砂都經過了「包裝」處理。一種是以紫砂為胎,外飾雕漆,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於砂壺的表面髹有十幾層朱漆,為全世界僅存的一件。另一件明紫砂胎雕漆提梁殘壺壺外的雕漆尚有少許殘存,壺內原舊黃簽上寫有:「宜興窯提梁壺一對, 壽康宮。」可知其原為皇太后的寢宮之物。另一種是以紫砂為胎,裡外掛釉,明中葉宜興更盛行生產此種產品。其釉色乳濁而富於變幻,與宋代河南鈞窯窯變釉有某些相似之處,明人稱之為「宜均」。高檔次的宜均製品能夠達到宮廷御用的標準,皇家開始使用宜均做文房陳設瓷。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明代宜興窯器沒有發現「素面素心」的本色紫砂,雕漆和掛釉紫砂是明代舊藏的宮廷紫砂的特色。
2.清康熙宮廷紫砂
清代宜興紫砂受到皇家的重視。清初的紫砂精品較明代有了質的飛躍,泥質細膩,色澤溫潤,完全脫離了粗糙的土砂氣。康熙初年,西洋傳教士帶來「畫琺琅及琺琅物品」,引起皇帝的極大興趣。康熙命造辦處仿歐洲花紋作琺琅裝飾,試於金、銀、玻璃、錫及紫砂胎上畫琺琅。宜興胎琺琅彩的製作過程是:由宮中造辦處出樣圖,派專人送到宜興燒好素胎後呈進宮廷,造辦處琺琅作再根據御用畫家的畫稿畫琺琅彩,然後用小爐窯烘烤而成。真正的宮廷紫砂是以康熙時宮中創燒成功的「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琺琅彩為開端,其代表了康熙朝紫砂製作的最高水平,色彩艷麗,製作精良。清宮舊藏的一批帶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琺琅彩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2000年,在故宮博物院瓷器資料庫裡發現一件舊藏的有乙酉年干支款的康熙琺琅彩殘壺,壺的造型、紋飾均符合康熙中晚期宮廷紫砂的特徵,「乙酉」年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此壺的製作年代應早於台北帶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琺琅彩茶具。宮廷紫砂除茗壺茶具以外還有外界絕少見到的文房用品,宮廷紫砂硯品的製作據檔案記載始於康熙,但沒有見到時代特徵明顯的實物。

                 宜興窯紫砂圓壺

3. 清雍正宮廷紫砂
雍正皇帝的藝術品位極高且喜好茗飲,他特別欣賞宜興紫砂壺造型的美妙和其泥質的天然肌理之美,崇尚紫砂固有的古雅質感且講究材料的配製。這一時期的宮中紫砂器即使有花紋也是本色泥繪,畫面隱約凸起,有如絹畫般柔滑爽利。故宮藏品中有許多紫砂壺、茶葉罐、水盂等器物,既不像康熙朝紫砂器那樣厚重端莊,又有別於乾隆朝紫砂器的繁縟富麗,體現了雍正朝器物優美靈秀的時代風尚。這些器物上雖然沒有雍正朝的官窯款識,但為雍正朝的作品是不爭的事實。此外,雍正時期宜興已經開始專門向造辦處硯作提供素坯硯,經造辦處描金彩繪加工後作為皇帝本人使用的朱批御用硯。
雖然雍正朝僅存13年,但從造辦處檔案中能夠看到不少關於宜興紫砂陶的記載。從檔案中可知,雍正皇帝對所進宜興壺有著很具體的評價與要求且多次命景德鎮官窯照宜興壺式樣燒瓷器。據《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雍正四年「琺琅作」記載:「四年十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宜興壺大小六把,奉旨:『此壺款式甚好,照此壺款式打造銀壺幾把,琺琅壺幾把,其柿形壺有靶子做的圓些,咀子放長,欽此。』」 《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雍正七年「記事錄」記載:「雍正七年閏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素宜興壺一件,奉旨此壺靶子大些,嘴子亦小,著木樣改准,交年希窯燒造。欽此。八月初七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閏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興壺一件,奉旨做木樣交年希堯,照此款式做均窯,將霽紅、霽青釉色燒造。欽此。」年希堯是雍正朝景德鎮官窯的總管。雍正元年、四年、六年、七年、十年、十一年造辦處檔案中提到宜興紫砂之處就有11次之多,表明雍正皇帝對宜興紫砂的欣賞以及有足夠數量的宜興紫砂進入雍正宮廷。

4.清乾隆宮廷紫砂
乾隆朝宮廷對紫砂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乾隆帝的嗜茶習慣更增添了他對紫砂器的喜好,零星的進呈已滿足不了實際的需要,因此宮廷開始向宜興定燒茶具,同時燒製文房用具、花盆、魚缸等。宮廷造辦處負責設計呈覽皇上的紫砂茗壺圖樣,經批准後到宜興依樣定制(或詔高手進宮製作),專門製作供皇上飲茶的御用茶壺和茶葉罐等。同時,宜興窯也不斷地進獻貢品。這一時期在紫砂器上已能熟練地運用堆繪、描金、上漆、彩畫、刻、剔等工藝,集詩、書、畫、印為一體,色彩艷麗,製作精良,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這些宮中使用的宜興茶具都是成套或成對地燒製,當中一些是先在宜興燒內胎,然後進呈宮廷由造辦處進行再加工,如上漆、描金、彩畫、書款等。其中,紫砂胎黑漆描金壺尤為突出,造辦處漆作在技術上已經完全解決了彩漆與砂胎的粘和問題,漆皮與胎體結合緊密,融為一體,經數百年光陰依舊金碧輝煌。此外,紫砂胎粉彩描金器物,如紫砂綠地描金瓜稜壺則呈現出比官窯粉彩瓷器更加強烈的裝飾效果,存放於養心殿內,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御用品之一。
乾隆朝紫砂器物上官窯類型的款識很多,概括起來有三種:第一種,御題詩句尾鈐方、圓二枚印章,分別為「乾」、「隆」二字篆書款;第二種,壺底中部單方框內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第三種,壺底中部單方框內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款識的佈局和字體完全是當時官窯瓷器的篆書寫法,顯示出正統的宮廷紫砂的獨特面貌。除茶具外,乾隆時期還製作了一批三分紫砂七分澄泥的御題詩仿古套硯、一大批珍貴的文房清供以及花盆、魚缸、瓶、碗、盤、碟等日常生活用品。


收藏於故宮的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稜壺,清乾隆,高11.2cm,口徑8cm,足徑8cm
  壺瓜稜形,曲柄,短彎流,瓜形蓋,寶珠鈕,圈足。紫砂內胎,蓋及腹部繪綠地描金粉彩蓮花、蝙蝠、雜寶紋,通體以金彩為主,其間點綴紅、黃、藍等色,設色艷麗,富麗堂皇。圈足內為紫砂地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壺是先在宜興燒內胎,進呈宮廷後由造辦處再加工,工序為描金、彩畫、書款。經如此過程,這件作品才算完成。
  瓷器裝飾發展到乾隆時期出現奢靡綺麗的風氣,宮廷紫砂器也深受影響,紫砂胎加彩極為盛行。此壺藏有一對,原存放於皇帝的寢宮養心殿內,是乾隆皇帝喜愛的御用紫砂精品。

5.清中後期宮廷紫砂
清乾隆以後,國力日衰,宜興窯宮廷紫砂的製作大不如前,簡單實用替代了精美典雅的風格, 但仍然保持著不同於民間紫砂的特殊地位。嘉慶、道光、咸豐時,壺形偏小,以扁圓、提梁、圓形刻花者居多,此時名家款壺較多地進入宮廷,以彌補皇家使用的不足。道光、咸豐年帶有「行有恆堂」款的紫砂茗壺都是由朝廷統一設計,統一出樣,派人到宜興專門定制的。同治、光緒時期帶款的器物較多地帶有「客齋」款,喜作各種秀巧的形制,變換各種不同的泥色。「客齋」是金石家吳大澂的號,他與當時的制壺名手俞國良、黃玉麟合作,選出精品進呈宮廷。光緒朝年款的器物未見,但宣統年款的茗壺不少,這是酷愛紫砂藝術的端方於宣統年出任大臣之時親自指導設計的,底款均為單長方框內豎排篆書款「宣統元年正月元日」,蓋內均鈐兩方橢圓形篆書印章,氣孔左邊為「匋齋」,氣孔右邊為「寶華庵制」。「匋齋」是端方的字,「寶華庵」是他的堂號。這批小型茶壺質光色美,光素無紋,突出砂質泥色的天然肌理,此為清末製作的最後一批帶有帝王年號款的紫砂茗壺。

縱觀300多年宮廷紫砂器的使用,保存下來的部分器物值得特別關注,它們的獨特風格和品質之高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紫砂堆繪筆筒
清宮舊藏中的一些雍正和乾隆朝製作的筆筒引人注目。這些筆筒的素胎多為黃色砂泥,胎體厚重,是由宮廷造辦處在宜興定制的,而後送到造辦處加以裝飾並加配漆座。裝飾題材主要是通景山水人物,通常採用色泥堆繪技法在筆筒外壁繪製圖案。堆繪要求泥漿必須研磨得與墨汁一樣細潤,水加多了堆不成紋理,水放少了泥漿又濃稠而拉不開筆,作者需要具有書法、繪畫、貼塑等多方面高超的藝術造詣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繪製者用毛筆沾泥漿一點一點地堆畫而成,雖然是慢功堆畫,還要給人以一氣呵成的視覺感受。有些繪畫還在適當處使用描金工藝。作品完成後畫面紋飾微微凸起,有立體感,同時又具有文人畫的特徵。這種費工費時的裝飾技法是宮廷紫砂的一大特色,除去皇室內廷外,很少能見到如此精細的色泥堆繪裝飾。此技法在雍正、乾隆兩朝十分流行,用其裝飾的筆筒置於書房案頭,頗具雅趣,令人回味。

2.乾隆御題詩茗壺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批乾隆御題詩紫砂壺。這些壺形制多樣,泥色各異,有海棠紅、硃砂紫、石榴皮、灰鼠皮等色,有的還在砂泥上施有陶衣。它們的共同之處是:壺腹一面刻隸書乾隆御題詩,所題最多的是乾隆七年(1742年)所作《雨中烹茶泛臥游書室有作》,句末多鈐篆文乾隆印章款。壺腹的另一面通常以本色堆繪烹茶圖、松樹山石圖、山水人物圖等。乾隆時期御用官窯瓷器上流行以御題詩作裝飾,詩句內容是乾隆圍繞器物有感而發,集詩、書、畫、印為一體,這種官窯流行的裝飾形式被直接運用到乾隆御用紫砂上。堆繪圖案採用全景式構圖,人物、場景、山水被刻畫得十分生動。這些茗壺是由內廷造辦處出樣在宜興定制的,工藝講究,器物的細部處理非常到位,並非普通匠人所能為之。

3.紫砂澄泥硯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清乾隆時期的紫砂澄泥硯,當中有的成套仿古,有的上有御題,多置於精緻的紫檀木盒內。這些硯是由宜興紫砂和澄泥混合製成,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加用宜興澄泥三成,燒造硯二方,其澄泥硯交蘇州全德,將所傳做之澄泥硯俱照加宜興澄泥三成之法燒造。……欽此」(《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乾隆四十四年)。由此得知,這些硯加有三成宜興原料。澄泥中摻進宜興紫砂極細的顆粒,不僅使硯的顏色微現深紫,凝重美觀,而且會增加研墨的摩擦力,使硯膛更加「吃墨」。這種紫砂澄泥硯一部分出自宮廷造辦處硯作,一部分交蘇州按宮廷樣式承做,它們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成為乾隆的朱批御用硯。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