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玉器的製作工藝看匠人精神(1張圖片)
  • 22年5月9日 14:0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用玉器的製作工藝看匠人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國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比如莊子就說過「技進乎道」,「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就是對所做事情有近乎強迫的專注。中國精美絕倫的古代八大金工藝:鎏金、花絲鑲嵌、錘鍱、金銀錯、掐絲、炸珠、鏨花、累絲,就是最好的明證。

一、鎏金

其工藝流程大體分5個步驟:

1、做「金棍」,將銅棍前端錘扁,略翹起。打磨光滑,抹上熱酸梅湯後沾滿水銀,晾乾;
2、煞金,將黃金碎片放入水銀之中,加熱熔解;隨之倒入冷水之中,形成濃稠的黃金和水銀的混合物--金泥;
3、抹金,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濃硝酸(古時以鹽、礬等量混合液代替),將其塗在銅器上;用細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勻;
4、開金,將燒紅的無煙木炭放在扁形鐵絲籠內,用金屬棍挑著圍著抹金的地方烘烤,讓水銀蒸發,使黃金緊貼器物表面;
5、壓光,用瑪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壓子,在鍍金面上反覆磨壓,以使鍍金光亮耐久。

二、花絲鑲嵌

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

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三、錘鍱

此法乃利用金、銀極富延展性的特點,用錘敲打金、銀塊,使之延伸展開呈片狀,再按要求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一般來說,凡隱起的器物和紋飾圖案,都是經過錘鍱製成的。

四、錯金銀?

亦稱金銀錯,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

先在青銅器表面鑄成凹槽圖案,然後在凹槽內嵌入金銀絲、片,再用錯石(即磨石)錯平磨光,利用兩種金屬的不同光澤顯現花紋,謂之錯金銀。如果是將純銅片嵌入青銅器表面,可叫做鑲嵌紅銅。

其製作分四個步驟:

1、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

2、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

3、鑲嵌。

4、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五、掐絲

掐絲,是景泰藍製作中最關鍵的裝飾工序。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此項工藝不僅在寶石、金銀飾上運用,琺琅器也運用,如掐絲琺琅器等。

製作的方法是用鑷子將事先做好的柔軟、薄而細的並具有韌性的紫銅絲,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用手掐(掰、彎)折疊翻捲成花紋的工藝過程是十分複雜的,製成各種紋樣,蘸上白芨或漿糊粘在銅胎上,後經燒焊、點藍和鍍金等工序完成。

六、炸珠

將黃金溶液滴入溫水中會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謂之炸珠。炸珠形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銀器物上以作裝飾,如聯珠紋、魚子紋等。

七、鏨花

系用各種大小、紋理不同的鏨子,用小錘敲擊鏨具,使金屬表面留下鏨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達到裝飾器物的目的。這種工藝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它使單一的金屬表面產生多層次的、變幻的立體效果,既光彩綺麗,又非常和諧。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此後歷朝各代均沿用。

八、累絲

工藝是有記錄可查的最早的珠寶製造技術工藝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紋」,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它是將金銀拉成絲,然後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於器物之上,謂之累絲。

立體的累絲作品製作最難,須事先經「堆灰」的手續。所謂「堆灰」,即把炭研成細末,用白芨草泡製的粘液調和作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獸等所要製作的物象,然後再在上面進行累絲,用焊藥焊連,之後置於火中把裡面的炭模燒燬,即成立體中空剔透玲瓏的精美藝術品。

後記;「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謙恭。」工匠精神本身在中國就有,但是我們缺失了。把事情做到極致,精益求精,小編覺得,只是「匠人」的最低標準。機器生產無法取代「匠人」的,是用手工製作的產品,每一件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而傳統工藝有些面臨失傳的境地,主要是工藝複雜,經濟效益低下,後續無人等,希望此篇文章能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傳統工藝,希望這些老手藝能夠代代傳承。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