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漆器與別的漆器有什麼不同(1張圖片)
  • 21年5月16日 12:5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漢代漆器與別的漆器有什麼不同

古董台灣訊,漢代漆器工藝,在繼承我國秦代繪漆工藝傳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出現了繁榮景象。從國內外出土的漢代漆器看。漆器數量之多,品種之繁工藝之精生產地域之廣,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可以說是我國漆工藝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精美華麗的漆器,在漢代宮廷、達官顯貴和地主富商的生活中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徵。正是這樣,漢代人對漆器非常喜愛。《鹽鐵論·散不足篇》謂:“今富者銀口黃耳,野王貯器,金錯蜀杯。夫一文杯得銅杯十,價賤而用不殊。”可見,一件精美的錯金銀漆器,價值相當於十件銅器。漆器的高價格、是由於其中的勞動價值率高。“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

然而,漆器又是十分難以保存的,特別是考古挖掘出來的漆器,如不經及時的脫水保護處理,不久就變糟朽了,因此.能完整保存下來的漢代漆器是彌足珍貴的。

建國後,甘肅出土的漢代漆器主要有三批。

第一批是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雷台漢墓位於武威城北,墓葬發現於1969年10月。出土文物中漆器有;漆盤一件,口徑42厘米,底徑27厘米,僅存銅扣沿和底圈。漆盒一件,胎已腐朽,只存部分鎏金銅扣,似為橢圓形,帶蓋,並有提梁。從發掘遺跡分析,後室的木棺也髹黑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一件外面所扣銅片上鎏金錯銀的夾寧胎漆尊。所謂夾寧,即是在木或皮質的胎裡攙夾絲麻。這件漆尊儘管胎已朽,但透過其構造和花紋,可以看出其精湛的工藝。尊通高26.5厘米,口徑24厘米,尊身有蓋。蓋頂中心隆起,上有曲形提飾。尊身上部有三個獸面向啣環鋪首。平底,有三獸面紋飾的蹄足。蓋頂曲形提飾索面,外表鎏金。蓋頂中心有環形扣件,線刻六格,內錯柿蒂形花紋。蓋沿線刻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紋,間以流雲紋。蓋與身的邊扣和器身中郎的箍扣皆鎏金,箍扣作瓦紋,尊身邊的扣和鞋扣之間的扣件,線刻奇禽異獸,同以流雲紋。

第二批是武威磨嘴子漢墓山土的。磨嘴子漢墓位於武威縣城南15公里祁連山下雜木河西岸,1957——1959年甘肅省博物館和武威地區文化局組織人員發掘了72座墓葬,其中出土一些珍貴的漆器,計有漆拭盤,62號墓出土,木胎髹漆,深褐色,其上片用竹珠鑲嵌出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天象圖。漆尊,48號墓出土,木胎,碗形,逕約20厘米,腹部銅獸面鋪首兩個(已殘),朱漆底黑漆繪垂帳紋及車馬出行和舞蹈紋。漆耳杯七件。以62號墓出土的大小形制紋飾相同的一什平夾寧金銅扣耳杯最為精緻。耳杯長15.6厘米,高4.5厘米,雙耳鑲鎏金銅殼,耳杯內朱外黑,外口沿朱繪渦紋,腹部有四對鳳鳥及流雲紋,耳背面幾何紋。杯底近座處有半圈針刻隸書款識,一行47字,大意為:乘輿,漆丹畫術黃耳升十六勺杯。綏和元年。考工工並造。丹工豐,護臣彭,佐臣伊,牆夫臣孝主。守有丞臣忠,守令臣辛省“乘輿”即專為皇室製造的,後面“一升十六勺”是杯的規格,綏和元年是造杯的時代,後邊為造漆器的工人和監護官吏。其他耳杯均為木胎,朱裡黑表,口沿、耳部等處朱漆繪方格、弧線紋。另外,還有殘破的漆器,皆木胎棕漆,漆案為木胎夾寧、以朱、紅、赭石色漆繪地底,或繪簡單的鳥、雲、同心圓、幾何形紋飾。

第三批是靜寧李家王溝出土的,靜寧縣博物館在李家王溝搶救發掘了數批漢代漆器,總數超過50件多為漆耳杯,均長約14厘米,寬10厘米,高4厘米,木胎,外髹黑漆,內髹朱漆,上有流五紋。一件漆盎,逕約28厘米,高5厘米,殘損嚴重,漆皮有剝落,盒底為似馬更似野豬的動物圖案。

如前所說,早在原始社會,我國古代先民就已掌握了漆器製造技術。1978年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一件朱漆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漆器碗木胎,斂口,呈橢圓瓜稜形,圈足,造型美觀,外有薄層紅色塗料,山西襄汾縣陶寺龍山文化遺址也出土有漆器,有鼓、幾、豆等多種器形,可惜均殘朽。商周時期,漆器已是貴族們喜好的器物。1967年陝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出土深盤件,盤周壁鑲蚌泡8枚,盤卜接一四足方座。座四周鑲嵌各種形狀的蚌片圖案。另外,北京琉璃河西周墓,陝西長安縣首度村西週一號墓、河南陝縣上村嶺虢回墓均出土有漆器。河南陝縣、三門峽春秋早期墓中出土有漆豆。戰國時期,漆器在長江中游地區已得到普遍使用,長沙楚墓、洛陽金村葚信陽楚墓均有出士。較為珍貴和著名的如彩繪漆案、彩面車馬人物漆奩、平針刻小漆盒、金銅扣四葉座飾漆小匣子等。這漆器有堅硬的質胎細膩的花紋、精美的形象、和諧的色調,尤其是其上的龍紋、鳳紋,舒翔自如,姿態生動。秦漢時期,漆器的使用範圍已十分廣泛。各地考古發掘出土的秦漢漆器種類繁多,其中以生活用具為最多,包括耳杯、奩、盒、盤、幾、案、壺、鼎、鍾、盂、鈁、匕、勺、匣、銅、屏風等。在考古發掘的大中型秦漢墓葬中,生活用具中的漆器種類和數量往往超過青銅器,這說明在中上層貴族、官吏生活中,漆器已開始取代青銅器的地位。木胎漆器多是以術為胎,經旋挖、斫削、薄板卷合膠粘。首先製成器物的術質胎骨,而後加以髹漆。因工序複雜,所以有“一杯棬用百人之力”的說法。當時製造漆器的工種包括素工、木工、上工、銅名黃塗工、畫工、雕工、清工、造工、供工,監造人員有護工卒史、長、丞、掾、會史、佐、嗇夫等。漢代漆器的產區,與生漆的產區一致分佈在今陝西、河南、山東、湖北,但以巴蜀地區最為重要。而且這裡是官營漆器業的主要基地。史料記載,蜀郡、成都、廣漢、梓譴、武都等地均設有工官。巴蜀工官所制漆器,多註明有“乘輿”字樣。意為公家專用。前述磨嘴子漢墓漆耳杯當為蜀地產品。考古發掘證實,巴蜀產的漆器流傳範圍是很廣闊的,東到朝鮮半島,北到蒙古高原。如樂浪(在今朝鮮半島)漢墓全部漆器中,大都明確標明為蜀郡工官產品。1924年原蘇聯人考茲洛夫在外蒙古諾顏烏蘭匈奴貴族墓中也發現了漆器。因此我們認為雷台漢墓出土鎏金錯銀扣銅的漆尊及磨嘴子漢墓釦銅的耳杯等也均為巴蜀產晶,這方面我們還有其他佐證。漢簡資料記載。河西走廊普遍使用漢代蜀地產的布、車。有的官吏還利用公家畜力到蜀地搞長途運輸。靜寧出土漆器,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漢成紀古城在靜寧,這裡地處從關中經平涼、固原到河西的“高平道”的中間,是經貿往來的必經之地。

魏晉開始,一直以宋、西夏時期的甘肅墓葬、遺址中絕少有漆器出土,這種衰落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但元代雕漆技術的突然復興說明這種工藝並未失傳。漳縣汪氏家族墓出土的案面雕”雙龍串花”圖案的長方形案幾就是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漆器。這件漆器細腿,案面雕龍在萬花叢中相戲,十分有趣。故宮博物院研究漆器的專家李久芳先生對這件漆器評價極高。我們知道元末嘉興西塘的雕漆匠張成、楊茂所造漆器開明、清官室喜愛漆器的先河。那麼漳縣出土的這件雕漆案有怎樣的製造和流傳背景呢?這是一個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

隨著考古發掘,甘肅還會有漆器出土,這會為人們的研究提供新材料。

據《隴上藏珍》

以漆髹塗於各種胎骨製成的器物上、即稱之為漆器。在古代,以漆塗物,稱之為“髹”,用漆繪製圖案紋樣,稱之為“飾”,“髹飾”二字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巾書》中。我國髹漆工藝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據文獻記載,遠在虞舜之時,已有漆制的用具。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知道用漆塗抹食器和裝飾器皿,所以漆的使用,至今已有七千餘年歷史。

以上是由古董台灣搜集整理的“漢代漆器與別的漆器有什麼不同”的相關知識,更多收藏相關的知識,請持續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