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墨工方於魯制墨佳作(共4張圖片)
  • 19年10月13日 18:0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方於魯文彩雙鴛鴦墨

  方於魯,明萬歷時期著名墨工,安徽歙縣人。他本名大滶,以字行,後改字建元。其早年學詩,曾加入汪道昆在故鄉組織的“豐干社”,作品頗受嘉獎。以後棄文經商,拜名墨工程君房為師,詳盡掌握了一代制墨大師程君房的制墨技法。方於魯技藝成熟以後,開始獨立經營,其獨創意識較強,敢於大膽試驗,諸如用精製桐液代替稀膏制煙、用廣膠代漆和墨、用靈草汁代梣皮解膠,對制墨工藝的進步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三十歲前,他所造之“九玄三極墨”,就被譽為“前無古人”,制墨有獨創。作為明代制墨業“歙派”的代表人物,其著有《方氏墨譜》六卷,列墨三百八十五式,計分國寶、國華、博古、博物、法寶、洪寶六類。方於魯的墨譜還是墨范的標本,繪刻極精工。《四家藏墨圖錄》還著錄有他的《文彩雙鴛鴦》《五嶽藏書》等墨。其製作優美精緻,上有“方於魯制”等銘文。

圖2 方於魯文犀照水墨

圖3 方於魯九錫墨

圖4 明代方於魯仙桃墨

  明初,墨上有施金彩者,但不多見。萬歷時期,墨上施金錯彩之風開始盛行,反映了當時崇尚豪華的社會風氣。此例有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明代方於魯文彩雙鴛鴦墨”(圖1),直徑9.6、厚1.6厘米。墨為圓形,周圍凸起邊稜,塗金。一面中央凸起長方形欄,欄內塗金陽文行書“文彩雙鴛央”五字;欄外左側近邊緣處陽文楷書“方於魯制”名款,右側陽文“畫一星”三字。另一面雕雙鴛鴦,紅、綠、金三色彩羽,立於江岸礁石上,頭尾交錯,相互凝視。墨之側邊,鐫陽文楷書“大國香”三字。此墨收錄於《方氏墨譜》第二卷《國華》第五十四款,為方於魯傳世彩墨,墨模雕刻精緻,墨質堅瑩,是方於魯墨品中的典型之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方於魯文犀照水墨(圖2)。從該方於魯所制墨中,可以看出明代墨模雕刻藝術的高超水平。該墨直徑12.7、厚1.6厘米。圓形,兩面均凸起邊稜,髹紫漆邊。一面浮雕文犀照水圖,並塗金,加紅綠彩。一面凹入的朱漆方框內有陽文楷書“文犀照水”四字。墨一側邊有“萬曆辛丑方於魯造”款,另一邊為陽文楷書“菉竹居監造”款。其墨模渾樸,刀法自萬曆年以後變得奔放有力。該墨質堅黑,為明代名墨,且著錄於《中舟藏墨錄》。 

  安徽博物院亦珍藏有數件方於魯的制墨佳作。其中一件明代方於魯九錫墨(圖3),長8.8、寬3.3、厚1.6厘米。墨為八角形,墨面中廊方框內楷書“凡諸侯之有德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鐵鉞,九錫秬鬯”。框左右各鏤一龍,墨背作如意雲紋,並鏤九錫物品,左側楷書陽識“丙子年制”,右側楷書“方於魯氏”。九錫即九賜。傳為古代帝王賜給諸侯們的九種器物。漢武帝元朔元年詔,有“乃加九錫”語,方氏緣以制墨。《方氏墨譜》刊有此品,為方氏得意之作。 

  還有一件明代方於魯仙桃墨(圖4),則長16.6、寬10.5、厚2厘米。墨呈桃核形,邊緣突起較寬,墨正面兩側款識均填金,分別為:“西王母賜漢武桃宣和殿”(篆體)、“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記”(隸書)。中間為雲氣紋。墨背陽文楷書,內容為:“洪武乙卯夏五月丁丑,上御奉天門召翰林臣出示元內庫所藏巨桃半核,長五寸,廣四寸七分。前刻西王母賜漢武桃及宣和殿十字,塗以金,中繪龜鶴雲氣之象,後鐫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記。其字如前之數,命學士宋濂為賦。事載《宛香余編》。”墨側楷書陽文“方於魯”。 

  在中國嘉德2009秋季拍賣會,一套“方於魯編方氏墨譜 (一函六冊)”,以39.2萬元成交。而在中貿聖佳2016秋季拍賣會上,一件直徑8.3厘米的“方於魯石榴詩文圓形墨”,以48.3萬元成交。在2012年的北京保利拍賣會上,一件直徑9.1厘米的“方於魯制‘太平有象’圖墨”,更是以126.5萬元落錘。可見“一代墨聖”方於魯的制墨魅力。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