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代楊沂孫篆書《在昔篇》
《在昔篇》是楊沂孫苦心結撰的一篇重要書學論文,以四言詩的形式,講述了古文字書法的歷史,討論了文字學與古文字書法的關係,評點了歷代重要的古文字學家和古文字書法家,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書法方面的獨立見解。
楊沂孫擅長古文字書法,他非常重視這篇用韻文形式寫成的書學論文,所以親自用篆書寫出。他的兒子在楊沂孫身後將它刻板鋟木,以字帖的形式流傳。
楊沂孫(1812或1813-1881),清代書法家。字子輿,一作子與,號泳春,晚號濠叟,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舉人,官至鳳陽知府。工鐘鼎、石鼓、篆、隸與鄧石如頡頏。氣魄不及,而丰神過之。偶刻印,亦彬雅邁倫。著印印。卒年七十。工篆書,融會大、小篆。篆法精純,學力深厚。
楊沂孫工篆書,融會大、小篆。篆法精純,學力深厚。自唐李陽冰之後,無能有繼承者,孫氏以篆書著稱於世,行書較罕見,但也寫得很好。乾、嘉時期的金石考據學者,在研究古文字的過程中,對典雅的小篆書體產生興趣。清代早期的篆書家如王澍、孫星衍等都是金石考據家。王澍的篆書「法李斯,為一代作手」。後來被「特命充五經篆文館總裁官」。此外,乾隆朝的宮廷畫家董邦達也「力學篆隸,深得古法」。還有如錢坫、洪亮吉等,也都以篆書擅名。他們的作品,仍然都是所謂斯、冰的「玉箸篆」法。均勻的細線,全無變化,有如線描圖案,毫無書意。偶有企圖破格者,又流於形式的故意做作,稍一過份,便如道家的符書,楊法的作品就如此。總之,由於篆書已長期脫離於書法藝術發展進程之外,乾隆初期的篆書,仍然與當時的書壇,在時代上有一種格格不入之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