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特大木雕菩薩頭像
這是一尊清代特大木雕菩薩頭像,香樟木質,高80、兩耳距40厘米(圖1),是陝西省紫陽縣古廟的木雕大神像的頭,原彩漆脫落,只剩白底漆,部分龜裂、斑駁。開臉大氣莊嚴,神情肅穆安定,臉龐較為豐腴,五官柔和婉約,觀之如飲清泉,沁人心脾。以簡練樸素的線條、有力的刀法來表現,留給鑒賞者以更廣闊的藝術想像空間。其頭飾高福髻,眉間飾白毫,兩眼珠嵌寶石。(福髻,屬高髻式。梳理時,發分四股,將假髮做成的義髻,置於頂上,用簪釵固定,再與真發組合一起,髻上飾珠翠、絹花和裝飾梳等物品,顯得高貴、文雅、持重。這種髮式為宋元宮廷嬪妃或仕宦家貴婦所喜用)龜裂、斑駁、脫漆、肢體失落等,都可衍生出特有古味。傳世的佛像中甚至只剩頭部,當初這尊菩薩頭像置於廟堂時的挺拔壯偉,據此可想見。
圖2 宋代木胎髹漆菩薩像
圖3 宋代木胎水月觀音
圖4 金代木胎髹漆水月觀音
這尊木雕菩薩頭像與宋元以來的佛像有著傳承關係。圖2(宋代木胎髹漆菩薩像)、圖3(宋代木胎水月觀音)、圖4(金代木胎髹漆水月觀音)都是山西工雕刻的菩薩及水月觀音像。
山西作為造像的鼻祖,是北方造像的代表性地區,其影響力深厚,甚至輻射影響至南方。在宋代,佛教在山西極其盛行,木造像也得到了大力發展。木造像多用檀香木、香樟木、紅木、龍眼木、檜木等。山西木造像變化基本上都有章可循。開臉一般較為大氣莊嚴,神情肅穆安定,線條簡約樸素,刀法有力。注重以簡練的線條來表現,留給鑒賞者以更廣闊的藝術想像空間。山西木造像的一個代表,就是水月觀音。如諺語所說,“無宋木不成雕塑館。”其中所提到的宋木很多情況下,便是指山西工藝造像。
木雕佛像文化從漢代開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就有檀木佛像,南朝著名雕刻家戴逵在會稽以整棵樹雕成一尊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 這應是木雕佛像的先例。
木質佛像受制於氣候、環境等外在因素影響,易受損、腐爛、燒燬、挪移散失。整體來說較難保存,品相完整度較低,存世量少,但也因為“物以稀為貴”而變得珍貴。木雕佛像具有單一性及不可複製性,所以對於工藝的要求極高,如果期間雕刻失誤,便難以修改,只能作廢。尤其是大件佛像,整尊佛像由一段材料雕刻而成比較難,所以一般會事先設計為幾個部分,如頭、軀幹、手足比例大小等,再進行分段雕刻、拼接修正,最後再施以髹漆及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