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核桃木嵌黃楊木雕拜匣(共3張圖片)
  • 24年8月15日 22:1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拜匣外觀

  不久前,筆者收藏了一個清代的木雕拜匣。其雕工精美,用料考究,長28、寬25、高6厘米。

拜匣內部紋飾

  外觀上看,該拜匣四方端正,看似平常舊物。然而打開一看,匣內卻另有乾坤。一幅核桃木嵌黃楊木雕的八仙人物圖景展現在眼前:手托寶葫蘆的鐵拐李、手拿蓮花的何仙姑、手搖寶扇的漢鍾離、手執漁鼓的張果老、腰挎寶劍,躬身拱手參拜的呂洞賓、背手拿響板的曹國舅、手握橫笛的韓湘子、手捧花籃的藍采和,八仙在松樹之下談仙論道,神情肅然。藝人刀下,八仙或坐或臥,栩栩如生,技法流暢,構圖新穎,呈現出人物動態及豪放粗獷的形象。八仙的眼神,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的鬍鬚飄動,鐵拐李、韓湘子的短胡茬也雕刻得純真。鐵拐李寶葫蘆散發的仙氣,十分生動。拜匣底部的核桃木紋理美觀而又堅實耐用,極能顯示雕磨功夫和木質紋理的自然美。嵌雕的黃楊木屬於木料中的黃金,質地細膩,色澤黃潤,歷經百年歲月,卻沒有一點掉落,大約是在匣內的緣故,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了。 

  拜匣在古代是專門用來盛放拜年帖的匣子。拜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今人拜年,或電話、或短信、或微信等,偶有的賀年卡也早已遠離人們的視線。而在古時,有點身份的人在春節時都會用拜年帖相互問候。而且送拜年帖是個很鄭重的事兒,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慎重。這時,拜匣的功用就很好地體現出來了。 

  根據史料記載,拜年帖出現在唐代。唐代科舉制度鼎盛,官方不設“資格審查”,但你得投身某個老師的門下才能打著老師的旗號去考試,這個時候就需要用門帖了,而春節表達心意的門帖,無疑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拜年帖了。 

  拜年帖在宋朝十分盛行,宋代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得很清楚:“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著名詞人秦觀所寫《賀正旦》帖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名人拜年帖。 

  到了明代,投謁拜年成為普遍的交往形式,當時的才子文徵明,在他的一首題為《賀年》的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由此可見,拜年帖當時已經被大眾廣為使用了。 

  至清代,拜年帖上不但署名,還要用印,而且發明了拜匣來盛放拜年帖。拜匣的出現除了禮儀的程式化之外,更多的是官場腐敗使然。內中除了一張帖子,通常還有古玩玉器、珠寶金銀,乃至直接的銀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