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中的觀音形象(共6張圖片)
  • 23年9月20日 04:4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明宣德十年鎏金銅南海觀音坐像

  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在魏晉時期,她是隨著魏晉時期淨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淨土宗的信仰,正是西方的極樂世界。魏晉時期社會的動亂,是造成這種信仰盛行的社會現實根源。哀鴻遍野、苦難深重的動亂社會,更促使人們信崇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在印度佛教龐大的佛菩薩王國裡,中國民眾很快選擇了觀音菩薩,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廣大民眾祈望有一位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救世主。

圖3 明代准提咒文鏡(拓片)

圖2 明代何朝宗白釉渡海觀音立像

圖4 元代大德元年觀音鏡(拓片)

圖6 元代佛像鏡

圖5 宋代觀音手柄鏡

  中國佛教對觀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現在編造觀音菩薩新的身世,這就是廣泛流傳的觀音為妙善公主說。印度的男觀音變成了西域興林國妙莊王的三公主。這種女觀音身世說,最早見於宋代朱弁《曲洧舊聞》。其後,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觀世音菩薩傳略》成為完整的傳記。以此為藍本,還陸續出現了《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觀音得道》等一大批觀音故事書。這些觀音故事的廣泛流傳,深入人心,致使中國化的女觀音菩薩,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可顯化為多種寶相,依據觀音菩薩隨意顯化這一特點,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各佛教宗派和中國民間又各供奉著各種觀音,如密宗所傳為六觀音,天台宗所傳也為六觀音,中國民間則盛傳三十三觀音等。 

  中國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多是唐以後逐漸定型流傳至今的。三十三觀音的形象,則是中國古代畫家依據流傳故事而精心創作的。 

  觀音變化形象之多,在佛教聖眾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這一現象本身也就是觀音菩薩最受萬民百姓崇信的證明。即是說,是因為萬民百姓最崇敬觀音菩薩,相信觀音菩薩,萬民百姓才創造了這樣眾多的觀音形象(圖1、2)。 

  其實,中國的觀音信仰可以劃分為三大體系。其一是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主要流傳於漢族地區,它歸屬於正統的中國佛教範疇,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顯教與中國文化對話的產物,保持了更多印度大乘佛教顯教的成分;其二是藏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主要流傳於藏蒙及山西、四川、北京等廣大漢族地區,它歸屬於正統的藏傳佛教範疇,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密教同中國西藏地區的文化對話的產物,以印度大乘密教的成分為主體;其三就是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體系,主要流傳於漢族的廣大民間地區,它歸屬於中國的民間宗教信仰體系,是印度大乘佛教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對話的結果。在這種觀音信仰體系中,中國文化對印度佛教文化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成為一種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觀音信仰體系。在中國民間信仰的領域裡,儒道文化同印度佛教文化在觀音信仰方面的對話是通過不同於正統佛教領域的許多不同方式來進行的。中國儒教文化側重於倫理思想方面,基本方式是補充印度佛教文化在這一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孝道、子嗣、長壽和仁善觀念等方面;而中國道教文化則側重於神靈體系方面,基本方式是修改印度佛教文化在這一方面的固有說法,主要表現在觀音身世、所處境界、在神團中的地位以及觀音的心境和神通等方面;這兩種不同的方式主要是由於中國儒道文化的不同特徵而決定的。儒教文化是以倫理教化為其主要特色的一種文化體系;而道教文化則長於融攝和創造豐富多彩的神靈信仰體系。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漢代以來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道教善於改造吸收各種神靈信仰並通過或隱或顯的方式將其納入自己的神靈體系之內,從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神靈崇拜現象。在中國民間,無論是印度佛教還是中國道教,其原有的紛繁複雜的神靈已失去了嚴格的宗教義理與宗教規範的制約,為我所用的原則同大膽無束的精神結合在一起。在這一對話過程中,觀音在神格上主要發生了以下五個方面的改變:首先,從觀音早期的身世來看,印度佛教認為,觀音是遠古時代的一佛,名叫正法明如來,投身人世救苦救難。受道教的影響與啟發,中國民間無視印度正統佛教經典的權威說法,另外為觀音立了一個身世,最著名的是妙善公主的傳說。民間關於觀音的身世還有一種說法,即把觀音說成是尹喜所變,而尹喜是老子的弟子,這樣一來,觀音也便成了老子的再傳弟子。受道教和民間宗教的影響,中國民間還有將觀音視為元始天尊和無生老母之化身的。 

  其次,從觀音所處的境界來看。印度佛教認為,觀音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協侍,協助阿彌陀佛演說妙法,接引眾生。可是,在民間,受中國傳統神話和道教的影響,印度正統佛教的說法發生了變化。在這裡,觀音被視為天界中的神。而天界之主為玉皇大帝,於是,觀音便成為玉皇大帝手下的一員。 

  第三,從觀音在神團體系中的地位來看。印度正統佛教雖然認為菩薩均處在十界中四聖界(即佛、菩薩、緣覺、聲聞)的第二位,但他們並不受佛的控制與擺佈,而只是把佛當作導師一樣去尊敬,去傚法。關於各菩薩之間的關係,正規佛教認為他們之間也無相互制約的關係,無神權大小的區別。民間信仰受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及道教神團體系的影響,把觀音置於等級森嚴的神階制下,於是向上觀音要受玉皇大帝、如來佛甚至太上老君的管束,向下觀音又可支配各類鬼怪神卒。 

  第四,從觀音所具備的心境、品格方面來看。印度正統佛教認為,觀音菩薩的所有救世行為均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觀音已經證得至高無上的聖智,洞見宇宙實相,他對一切均無有執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處在一個極其高妙的精神境界中。在這一過程中,觀音呈現出無盡的慈悲情懷,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而在中國民間,觀音的品格已完全世俗化了。除了神通廣大之外,如在《西遊記》中,觀音在心境上已與一般世俗人沒有什麼兩樣,而這與正規佛教關於觀音菩薩悲智雙運的理論是截然相反的。 

  第五,從觀音的神通來看。根據印度正統佛教經典記述,觀音菩薩修成正果之後,呈現出慈悲與智慧的統一。 

  民間受道教求籤問卦傳統的影響,在把觀音拉入道教神靈體系的同時,還將預測吉凶的職能賦予觀音。當然,觀音具備非凡神通,對於預測吉凶之類的事情自然不在話下。但印度正統佛教認為,眾生命運的好壞全由自己的善惡之業決定,也就是說,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佛教反對在命運問題上的各種無知和僥倖心理,不提倡預測未來吉凶禍福,反對道教的求籤問卦等占卜活動。可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佛教的這些原則已失去了約束之力,受道教卜卦習慣的影響,中國民間逐漸把觀音塑造成一位預卜未來、指點迷津的大神仙,形成瞭解疑釋惑型觀音信仰形態。 

  出於對觀音的信仰,觀音形象就在書畫、瓷器、銅鏡、花錢、銅器中大量出現。 

  如圖3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明代准提咒文鏡(拓片),兩面飾紋,鏡背內區飾蓮花寶座及背向之千手觀音,外區飾銘文周。鏡面飾梵文咒語周。素緣。 

  如圖4是元代大德元年觀音鏡(拓片)。鏡背正中一高浮雕之觀音,觀音足踏龍頭立於波濤之上,觀音左側有一行直書銘文“大德元年”,窄邊。 

  如圖5是宋代觀音手柄鏡,八瓣葵花形,有柄。 

  如圖6是元代佛像鏡,圓形,無鈕,整體紋飾為端坐於蓮花之上的千手千眼觀音,保存完好。 

  觀音文化在中國流傳甚廣,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板塊,它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和滋養,將佛教、道教、儒教融為一體,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世界文化的交融。因此,在銅鏡中經常出現就不足為奇了,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