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營丘故城
  • 23年9月2日 23: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遠古時期,營丘故城作為齊地的輻輳之地,臨淄正是東夷族先民率先開化、創造燦爛文明的中心區域和源頭所在。伏羲結繩為網罟,用來捕魚狩獵,漁獵業由此興起。神農斫木為耒耜,用來開墾良田,農業由此興起。有神農日中立市,招致四方之民,聚集天下之貨,使他們交易而歸,各足所求,商業貿易由此興起。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引發了先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伏羲畫八卦,刻文字,並行推演預測之術;神農歌豐年、制琴瑟,更開醫藥本草等源;後稷開啟製衣蔽體之始;蚩尤造冶,夷羿制箭,修興舟車,舜作《韶樂》等,都對古代東方文化和華夏文化的發生與發展有開創性貢獻。原始社會晚期,以老鷹為圖騰的爽鳩氏部族就居住於此,夏、商之時,季則(加草字頭)氏、逢伯陵為首的部族又相繼襲治此地。
  臨淄的初名為營丘,所以臨淄就是營丘。臨淄之所以是營丘,在浩瀚的史籍海洋中,不難窺見對它的記載。臨淄古屬營州,《爾雅·釋地》:「齊曰營州。」營、贏、盈音同。伯益贏姓,原為東夷齊地的土著,是莒、秦、江、黃等國的祖先,曾經佐大禹平治水土,立有大功。他的裔族遍佈齊地,其中臨淄、益都一帶曾是其聚居點之一。姜太公封齊,奄、盈等「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又反齊。其中的「盈」也就是贏,即贏姓伯益之後。營州以贏、盈而得名。營丘則以營州而得名。即營丘便是上古營州的中心,或以營丘而得州名。漢代的史學家班固在他的《漢書·地理志》所引《齊詩》中有這樣的描繪:「子之營兮,遭我乎峱山之間兮。」營是地名,即營丘;峱是山名,即峱山。詩意是說:你到營丘去,與我在峱山相遇。魏晉人臣瓚曰:「營丘即臨淄也,營丘《春秋》謂之緣陵」。晉人郭璞曰:「今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北魏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中描繪得更為詳盡:「淄水又北,經其城東,城臨淄水,故曰臨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賜之四履,都營丘為齊。」
  關於姜太公建都營丘的歷史,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這樣記載: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佐周武王滅商興周,因首功封於齊國,建都營丘。太公東行就國,慢慢地走,途中宿於客舍,遲遲而行。客舍中人說:「我聽說機會難得而易失,客居半途中又很安心,實在不像赴國上任的人。」太公聽到後,半夜整衣冠上路,天將亮時,已到了封國。正好遇上萊侯來攻打,與太公爭營丘。萊侯也就是東方的萊夷,原來是附屬於商朝的,聽到周朝的實力向東發展,因此率兵前來抵抗,企圖阻止周朝勢力的擴張,對抗剛剛建立的齊國。雙方經過了幾次激烈的爭奪戰,太公戰勝了萊侯,開始了他治齊建國的宏圖大業。
  太公初立齊國,修明政治,順應當地的風俗習慣,簡化禮儀,通商工之業,發展魚鹽生產,因而人民多來歸附齊國,齊成了大國。到周成王幼年登位,管叔、蔡叔作亂,淮夷反叛周朝,周王於是派召康公授命太公道:「東邊到海濱,西邊到黃河,南邊到穆陵,北面到無棣,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討他們。」齊國由此得到征伐大權,成為軍事大國。《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帶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周夷王時,齊國發生了兩次遷都。姜齊傳至第五代哀公時,齊國的鄰國紀侯在周王面前詆毀哀公,周夷王烹死了哀公,立哀公的弟弟靜為胡公,胡公遷都到薄姑。哀公的同母所生小弟弟姜山怨恨胡公,就和他的私黨率領營丘人殺了胡公而自己登位,這就是獻公。獻公元年,從薄姑遷都,復都臨淄。因營丘緊靠淄河而更名為臨淄。
  據考古學家王恩田先生考證,營丘在齊國故城大城東北角,淄河西岸,今齊都鎮河崖頭村韓信嶺一帶。這裡的文化堆積特別厚,有3—4米,往往有四五層堆積,過去每逢大雨過後,古幣、泥封、小銅幣、化石環等文物時有顯現。現代歷史學家如郭沫若等也都認為營丘即臨淄。
  望著田陌交錯的原野,在韓信嶺一帶,你能看見一方櫻花紅的大理石石碑,上書「營丘城故址」。這是2003年臨淄區政府為更好的保護營丘城故址,為大力開發齊文化營造濃厚的氛圍,同時也為歷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內容而興建的。碑文的內容是「據經史載,西周初年,周王封姜太公與齊,都治營丘。公元前866年齊胡公遷離營丘,徙都薄姑。公元前859年齊獻公徙離薄姑,復都營丘,更名臨淄。今為循流溯源,保護遺址,弘揚優秀文化,勒石營丘故地以示正本追遠意義。」坐在石碑的石護欄上,你可聽見蟲草低吟,它們彷彿在回味歷史,感受歲月的滄桑。觸摸冰冷的碑體,更讓人感受到滴落在千年歷史中的歎息。正如宋代詩人李格非曾說:「擊鼓吹芋七百年,臨淄城闕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當時九府錢。」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