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北京市豐台區大葆台西漢古墓是中國第一座漢墓遺址博物館,擁有全國首次發現完整的漢代「黃腸題湊」葬具體系,位於北京市豐台區郭公莊(世界公園南600米)。
豐台區大葆台西漢古墓分為東、西兩座墓,1974年發行開始發掘的,1974年8月19日正式開始對東邊的1號墓進行發掘,1975年又對其西側26米處的2號墓進行發掘。經考古研究,1號墓為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墓,2號墓為其王后墓。墓室雖然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陶、銅、鐵、玉、瑪瑙、漆器、絲織品等400餘件。特別是在1號墓的發掘中,第一次出土了「黃腸題湊」的實物,更使大葆台漢墓聞名遐邇。地宮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平面呈「凸」字形,為土坑豎穴墓,南北長23.2米,東西寬18米,距地表4.7米。墓穴的面積達417.6平方米,甚至比清乾隆皇帝的墓穴(300平方米)還要大!地宮使用的是「天子之制」,即西漢皇帝御用的最高級葬具體系,史稱「梓宮、便房、黃腸題湊」。
從最外層的黃腸題湊往裡走,就是前室,也叫「便房」,象徵帝王生前起居玩樂的地方。前面是一張寬大的黑漆朱彩的坐榻——當時沒有椅子,更沒有沙發,貴族們就在榻上面坐。便房北面是後室,是放置墓主棺槨的地方(槨字念「果」)。棺用來盛放墓主遺體,槨則是保護棺的一個套子樣的空間。先秦時期通常是在地面掘一個土坑,在坑內鋪設地板、搭建四壁以及頂板,這就是最早的槨。後來伴隨著墓室空間的擴大,槨才逐漸成為保護棺的套子。上古時期的人們往往用梓木為帝王製作棺槨,所以後來帝王的棺槨也叫「梓宮」。墓道內隨葬有3輛木質單轅車和11匹馬,應該是墓主人生前使用過的真車馬。按照漢廷的儀制,這種馬車叫做「朱斑輪青蓋車」。墓室的頂部和底部是用木炭和白膏泥密封的——白膏泥可以隔絕空氣,木炭可以防潮。
墓中出土的一件漆器上,刻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丞」等字樣。西漢共有12位燕王,在位24年以上的只有四人:燕康王劉嘉,26年;燕王劉定國,24年;燕剌王劉旦,38年;廣陽頃王劉建,29年。顯然,墓主人只能是他們四人中的一位。地宮出土了許多五銖錢,史載,這種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劉嘉死於公元前151年,劉定國死於公元前127年,當時還沒有五銖錢,所以他倆不可能是墓主人。劉旦之墓戾陵在今天的石景山區,他根本不可能葬在大葆台。排除了上述三人,墓主人的身份也就揭曉了:廣陽頃王劉建。他是漢武帝的孫輩,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5年在位。如此說來,大葆台漢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真是彌足珍貴!
透雕螭虎紋玉珮,出土於大葆台2號墓墓室的東北側。白玉質,圓形,直徑7.1厘米。玉珮使用透雕技法,上部鏤空成櫻花,中間鏤雕一隻盤曲螭虎。所謂「螭虎」,身形如虎,為螭與虎的復合體。虎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螭又是什麼東西呢?《說文解字》云:「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 說白了就是無角龍。螭為陰,代表地;虎為陽,代表天——合為螭虎,意指天地合,陰陽接,象徵著皇權與吉祥。
中國古代,螭虎在玉璽和璧上最為常見,在秦漢時期最為流行。玉珮上的螭虎,用陰線條刻出其身形,均兩面刻,形象樸素而生動。玉珮邊緣陰刻兩圈弦紋,中間夾以雙弧形紋,顯示出精細的雕刻技藝。
透雕雙面刻墨玉舞人飾件,簡稱「玉舞人」。它出土於2號墓,墨玉質,扁平長方形,高5.5厘米,上端為圓角,兩面皆以鏤雕線刻舞俑人像,身著長裙,彎腰甩袖,可謂靈動飄逸、栩栩如生。玉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個小孔,便於穿系和懸掛,屬於裝飾玉。
藏館名稱: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開館時間:1983年12月1日
鎮館之寶: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墓
藏館特點:中國第一座漢墓遺址博物館,擁有全國首次發現完整的漢代「黃腸題湊」葬具體系
藏館位置:北京市豐台區郭公莊(世界公園南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