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玩收藏的路上交了多少「學費」(共11張圖片)
  • 21年1月15日 06:0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董收藏,到底什麼是收?什麼是藏?古董收藏這一概念具體講的又是什麼?我想大多數的古董收藏愛好者們自己也不清楚這一概念。也許只有少之又少的一部分古董收藏者們清楚自己為什麼要收藏這一概念。走上「收藏」這條路上的收藏家們一定有著不少人在這條路上栽過跟頭,上過當,買到過自以為是真品的贗品。想過放棄但又因為心有執念而堅持下來,從而對古玩收藏方面的知識積累越來越多,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更有甚者也許會成為某一古董收藏方面的專家。

但是想要真正的走上收藏這條路並不是靠收藏家們看幾期鑒寶類節目,翻看幾本古董收藏類圖書,逛幾天古玩市場就可以自成是古董收藏家了。而是需要你在古董市場業界類進行長期的觀察,實踐和接觸裡面的各類人,在觀察的同時學會偷聽、偷學、偷記的方法。在各大市場中用敏銳的觀察力來去找尋真正的業界行家。古董收藏這條路需要收藏家們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還有金錢。

對於古董收藏,收藏家們必須以平常心來對待這一愛好,切記不要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古董收藏一夜暴富靠的是運氣,但是並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運氣,因為翻車現象時常發生。古董收藏家們在收藏時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及其心理素質。還需要對金錢、名利、情感及個人情緒方面有著極強的自控力,以及對於收藏家自身來說還需要有著正確的生死觀。

古董的收藏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這也是警示著收藏家們對待這一方面的知識需要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和鑒賞能力。這古玩界有著這樣的一句行話:「真古玩不見得會多花錢,假古玩也不見得會花錢少」。大多數的收藏家們一般也都是通過自身多年的實踐來證實這一觀點。這句話雖說金錢是古董收藏的重要條件,但是其收藏家們自身的知識儲備和鑒賞能力才是收藏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古董收藏這條路從來都沒有一蹴而就的機會,真正的行家總是在這條路上細水長流,不斷的吸取前人的經驗來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從而以用最少的金錢投入,來獲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竹木牙角器等古玩雜件精品賞析及成交價格參考:

1:清康熙漆金木綠度母坐像,尺寸:高99.5厘米,估價:HKD 1,800,000 ~ 2,600,000,成交價: HKD 5,460,000 ,成交時間:2016.11.30,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秋季拍賣會。

藏傳佛教中的綠度母據傳為觀音菩薩的眼淚所變成。其為所有度母的主尊,乃是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而示現的神變相之一。在藏傳佛教繪畫和彩塑中因身呈綠色,故稱綠度母。綠度母有站姿及如此像般的坐姿,其右腳前伸表示驅除惡魔,左腿單盤向內彎曲則表示功德圓滿。綠度母形象自元代起始,至明清以後,深受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傳入和影響。
康熙年間,許多藏傳佛教寺院均供奉綠度母,其造像表現出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造像於一身的風格。康熙時期的造像更多地融入了蒙古造像中可見的力度感,尤其是肩胸及四肢的雄健之美及手腳的柔軟度。面相多豐圓適中,較為秀美。眼精略為上揚,而上眼瞼呈弧形。

2:清乾隆木雕金漆普賢菩薩像,尺寸:高120厘米,估價:RMB 2,800,000 ~ 3,500,000,成交價: RMB 5,290,000 ,成交時間:2016.05.14,拍賣公司:北京東正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佛教傳入中國後,龕又指掘鑿巖崖為室,安置佛像,即供龕。在中國雲崗、龍門、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見到。此後,又出現了將石、木或其他材料做成櫥子形小閣供奉佛像,但大都是與佛堂建築同期進行,尺寸上有一定規範的較大佛龕。而在故宮中,獨立於建築主體之外,可隨時拆遷並與佛像有多種組合關係的小型供龕,則在數量、樣式和藝術特徵上遠遠超過了傳統的佛龕。本品紅漆戧金佛座佛座,即為此類,紅漆地上飾戧金花紋,尺寸較大,值得收藏。

木雕佛像是指用各種木質材料雕刻塑造的佛像。其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6世紀的釋迦牟尼佛時代,古印度就出現了木雕佛像,它就是著名的旃檀佛像,又稱優填王造像。佛教傳入中國後,木雕佛像很快便被國人接受,據史料記載,東晉著名雕塑家戴逵曾雕造一組丈六無量壽佛及菩薩像,首開我國木雕佛像之端序。歷史上,木雕佛像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都十分流行,是佛像藝術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品種,在佛像藝術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影響。然而,由於木雕像不易保存,容易毀壞,現存實物同其他種類佛像相比明顯不足,而早期造像尤其稀少。這一情形在國際佛像藝術品市場上產生了重要影響,直接導致市場上木雕佛像為人爭相追捧、價格居高不下的奇特現象。

這尊木雕金漆普賢菩薩像是一尊非常困難得的木雕佛像,可以說是近年國內市場出現的一尊品級最高的木雕佛像。

面相飽滿,慈眉善目,法相莊嚴。上身赤裸,胸前掛相圈和長鏈;下身著長裙,衣紋飄逸自然,密集的裙褶上綴滿聯珠式瓔珞;雙肩披大帔帛,手和足部飾有釧鐲。呈丁字步站立,頭部高昂,略向右偏,軀體渾圓,身體重心明顯倚於左側,姿態優美而富於動感。菩薩身下有圓形蓮花座和方形束腰式金剛寶座,身後又有巨大的舟形背光,共同彰顯出菩薩福德與智慧的圓滿與莊嚴。再看它表現的題材。根據菩薩的姿勢和全身的裝飾,我們一眼便可以確定它表現的是一尊菩薩像,而且還可進一步確定為八大菩薩中的一尊。它是什麼菩薩像呢?方座上雕刻的動物給出了答案。方座的束腰部位雕有二獅拱衛一象,像居於中央,無疑代表的是尊像的坐騎;哪位菩薩以象為坐騎?自然就是普賢菩薩。對比雍和宮菩薩殿供奉的八大菩薩像,此尊姿勢及手印也與雍和宮八大菩薩像中的普賢菩薩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肯定此像表現的正是佛教八大菩薩像中的普賢菩薩。接下來看它的工藝。此像以楠木雕刻,雕完後又進行了塑形並漆金。從造像表面的自然裂紋和台座破損的痕跡可以明顯看出,它採取了我國古代傳統的木雕工藝。其完整的工序是:先用生漆包上麻布,用漆灰塑造所需的形體;而後是漆金, 工藝繁簡不一,有貼金、上金和泥金三種不同,過去北京行話稱「一貼三上九泥金」;最後是罩漆,即在裝完金的佛像表面再罩一層薄漆,既可保護裝金,又能使佛像表面產生光亮的效果。最後看它的時代與風格。此像從整體到局部,從表現手法到製作工藝都體現了清代乾隆時期藏式造像的鮮明特點。如菩薩方正的面形、寫實的衣紋、勻稱的比例、規範的造型等,都是清代中期內地藏式造像的基本特徵;菩薩的花冠、珠鏈及釧鐲的樣式與清代內地藏式菩薩裝造像如出一轍;菩薩的造型樣式也與時代完全相符,在北京故宮、雍和宮和承德外八廟的佛堂中常見其樣式與組合;而菩薩台座與背光的造型樣式及上面的雕刻紋飾,更是清代乾隆宮廷造像上流行的樣式與裝飾風範。綜上可見,此像是一尊清代乾隆時期的木雕金漆普賢菩薩像,其完美的造型、典雅的風格、高貴的材質、複雜而精細的工藝,體現了清代乾隆時期宮廷造像的鮮明特點,展現了清代皇藝術氣象,具有重要的文物藝術和收藏價值。
最後,根據清代宮廷造像的歷史分佈和與現存宮廷木雕造像實物對比分析,這尊木雕金漆普賢菩薩像與承德外八廟有著一定關係,因為承德外八廟是清代乾隆時期皇家寺廟和宮廷造像最多和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當時木雕金漆造像最為流行的地方。外八廟是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東北部八座藏傳佛教寺廟的總稱,先後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間陸續建成,因地處北京和長城以外,故稱外八廟,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現已不存)、普寧寺、安遠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外八廟各殿堂原來供奉佛像無以數計,但經清末民國外國列強的破壞和洗劫,所剩不多。現存造像大多為木雕金漆或夾紵像,採用中原地區的傳統技術雕製而成。它們皆由皇家招募的工匠製作,如其中的五百羅漢像史料明確記載出自杭州工匠所為,所以代表了當時佛像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此像在時代、風格、工藝和體量等諸多方面符合承德外八廟殿堂供奉,因此我們認為極有可能出自承德外八廟中某一寺廟殿堂。

3:清康熙竹雕《西廂記》相送圖筆筒,尺寸:17厘米,估價:HKD 3,500,000 ~ 4,000,000,成交價: HKD 5,160,000 ,成交時間:2005.10.2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5秋季拍賣會。

4:明朱三松制乾隆御題竹刻七賢圖筆筒,尺寸:高15厘米,估價:RMB 3,500,000 ~ 5,500,000,成交價: RMB 4,830,000 ,成交時間:2011.06.05,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三松作」款。

本件筆筒截竹製作,竹色紅潤,以高浮雕與鏤雕結合的技法雕刻,松下老人相聚作詩的畫面,人物神情畢現,蒼松濃密,崖石疊嶂,層次鮮明。山石間刻書乾隆御制詩一首,文曰:「詭石蒼松境致幽,其中七老恣優遊。若而底用征名姓,總是人間第一流」(見《乾隆御制詩 · 四集 · 卷八十五》),署「乾隆御題」款,並「古香」、「太璞」二方印,旁側又陰刻書「三松作」款識。
筆筒雕刻題材為唐代「七老會」的典故。講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家居洛陽,招請好友九人宴飲。其中胡杲、吉皎、鄭據、劉真(一作劉貞)、盧真、張渾與白居易均年在七十以上稱七老會,宴罷各賦《七老會詩》一首。整器刀法簡練而人物情態傳神,展現作品極高的構圖技巧和審美功力。同類型款與清宮舊藏的「朱三松制清代竹雕對弈圖筆筒」如出一轍,可見朱三松頗善鏤雕,喜文人題材,作品多為竹刻清玩。
朱稚征號三松,為小松仲子。生卒年不詳,所製作品有署崇禎年款,卒年或已入清。陸扶照《南村隨筆》說:「(三松)善畫遠山淡石,叢竹枯木,尤喜畫驢。雕刻刀不苟下,興至始為之,一器常歷歲月乃成」。雖然朱松鄰為朱氏竹雕開創者,但發展到朱三松,技術更加精煉,所刻筆筒、臂擱、香筒等物在當時便是極珍貴的珍玩,嘉慶帝對朱三松的作品也是情有獨鍾,嘗題「傳神祇作蕭疏筆,經久由來以樸存」。明代中葉以前,尚沒有以刻竹聞名者,自正德、嘉靖以降,始有三朱、李、濮諸人。三朱者,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輩。朱氏本為新安人,自宋建炎移居華亭,又六世而東徒,遂為嘉定人。三朱開創了竹刻「嘉定派」。清趙昕撰《竹筆尊賦》謂「疁城以竹刻名……鏤法原本朱三松氏。朱去今未百年,爭相摹擬,資給衣饌,遂與物產並著」,事實正是如此。

5:元至明早期木胎金漆釋迦苦修坐像,尺寸:高63.5厘米,估價:RMB 1,800,000 ~ 2,800,000,成交價: RMB 4,830,000 ,成交時間:2016.05.13,拍賣公司: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春季拍賣會。

說明:釋迦牟尼,俗名悉達多太子,出生不久後,其父淨飯王在請了當時最負盛名的修道者阿私陀來佔相。阿私陀稱太子相貌出眾,長大將為轉輪聖王,如選擇出家,可成為一位覺者。淨飯王憂心太子不願繼承王位,因此供他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然而卻不能阻止他關心眾生之苦。悉達多要求出城探訪,見到了老病死之景象,十九歲時便決定出家。經過數年的尋道修學,太子仍感到毫無成就。要如何才能真正悟道呢?他於尼連禪河西岸的優樓頻羅村外開始靜坐,僅日食一米或一麻。六年苦行使其身形消瘦如柴,太子體會到空乏其身亦非悟道之途,於是開始進食。最終,他在菩提樹下大石上敷了吉祥草靜坐,立誓不成正覺,誓不起座。在第四十九天入定,豁然開悟,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這正是在太子三十歲的那一年。
此尊釋迦苦修像身形嶙峋,肋骨線條明顯,卷髮長眉,雙耳下垂,鼻寬挺碩,蜷一足,雙手交疊置於右膝之上,身披紅帛,呈現了閉目坐禪的形象,不怒自威,有王者氣勢。
此尊坐像的製作方法在王世襄先生的《自珍集》中有所提及。在描述一尊金髹木雕雪山大士像時,言其全身通飾金髹,打金膠,貼金箔,上罩透明漆,即所謂『金箔罩漆』。只有眉髯在木底上略施本色漆灰,增加毛髮毿毿之感。此尊佛像運刀爽利,容貌奇古,給人以觸動。

6:17/18世紀竹雕留青「山水庭閣」圖筆筒,尺寸:12厘米,估價:HKD 4,000,000 ~ 5,000,000,成交價: HKD 4,820,000 ,成交時間:2012.04.04,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2年春季拍賣會(一)。

7:清蜻蜓萬代竹盒,尺寸:寬4.8厘米;高9.3厘米,估價:RMB 1,500,000 ~ 2,200,000,成交價: RMB 4,715,000 ,成交時間:2012.05.12,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2012春季拍賣會。

清代康、雍、干三帝崇尚文化,雅愛藝術,尤其鍾情於嘉定竹刻藝術。嘉定封氏一門,竹刻、雕鏤技藝精妙,深獲寵錫,聲聞於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封錫祿以其藝獲朝廷徵召,奉侍養心殿造辦處。其後,封氏一門師徒相承,陸續入值內廷,欽造御命竹器,代不乏人,乾隆帝曾有御制詩歌詠之。

翦淞閣庋藏『清 蜻蜓萬代竹盒』,即為此封氏風格之代表作。選用厚實緊致竹根,對剖為二,雕成葫蘆之形,刳腹膛中空,合而為一,是為盒。此盒高僅9.3cm,寬僅4.8cm,可入掌間盈握,尚有餘隙,方寸之間,盡其能事,已可謂微型立體雕刻之絕藝。藝匠之刻工雕法精湛,觀其細節,如葉片蟲蛀、蜻蜓翅膀與葉脈等處,皆精雕細琢、纖毫畢現;益以卷轉層迭之葉,使枝葉、籐蔓與葫蘆之間多處巧妙連屬,宛若天成,勢亦奇險。
葫蘆向來即有『多子多福』之寓意,因其裝飾性強且吉祥意味濃厚,於明清兩代各式工藝品中經常可見。此盒之葫蘆上、下各綴飾有一蜻蜓,一棲止於更小的葫蘆之上,一似飛翔於瓜籐之間,兩相對望,姿態別具,故諧音』清廷萬代』,其意不言而喻。又盒膛內所裝潢之宮禁織錦及其風格,皆屬清宮造辦處監造特徵,可資審定佐證。蓋此乃奉命欽造之器,故世所罕見,彌足珍貴。此器琥珀色澤,保存佳善,良材名工,誠不虛也。

8:清周芷巖刻「春雲疊嶂圖」紫檀筆鬥,尺寸:直徑19.5厘米,估價:RMB 3,000,000 ~ 4,000,000,成交價: RMB 4,600,000 ,成交時間:2017.11.05,拍賣公司:上海匡時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秋季拍賣會。

說明:周顥(1685~1773)清代書畫家、竹刻家。字晉瞻,號芷嵒(一作巖、巖)、芷道人、芷叟等,嘉定(今屬上海)南翔人。工書畫,尤精竹刻。其書師蘇軾,而自成風格。畫學王翬,筆墨秀潤。又善臨摹,仿王蒙最工。喜擅畫竹,興酣落筆,風枝或雨葉栩栩如生。尤其以畫法施之刻竹,合南北宗為一體,技藝聞名。其刻以陰刻技法展現繪畫中的「南宗山水」最具特色,與「三朱」的刻竹面目大不相同。金元鈺稱譽周顥在竹人中,好像杜甫在盛唐詩人中的地位一樣,首屈一指。周芷巖刻竹,一變前法,更出新意,通常以淺浮雕及平刻為主,不借畫稿,以刀代筆直接在筆筒或臂擱上刻山水、樹石、叢竹,創造出凹凸皴法。他刻的山水樹石、茂林叢竹,刀法變化多端,有的是平刀致如,有的是薄刀輕披,凹凸抑揚,纖細曲折。周芷巖竹刻既得書畫藝術的靈氣,又兼雕刻天賦,終於以陰刻、淺刻為主,一改明代及清早期用高浮雕或深刻多層的風格,自成一代名家。此件周芷巖手刻「春雲疊嶂圖」紫檀筆斗堪稱目前所見周氏傳世山水刻筒作品中之第一力作!筒身遍刻山水人物無一隙處,乃至為了不影響畫面,將款識刻於筆筒底部(此種落款可參見雲間朱孔陽舊藏朱芷巖精刻山水紫檀筆筒之拓片)。並且奇特之處在於,此筒的內壁也刻有與周芷巖同時期的嘉定畫家張鵬翀的題跋。內壁題字與鐫刻受到空間限制,運筆之筆桿和鐫刻之刀柄都有特定要求,不能充分施展,因此難度較大。此件筆斗所刻畫面源於明代吳門著名畫家沈周的山水畫《春雲疊嶂圖》,整個畫面恬靜雅逸,然氣勢舒展宏大。近處是松枝密葉,小橋流水,主人靜坐山居,待客攜琴來訪。遠處山巒重疊、茅亭雲靄,萬籟俱靜,春山空寂。周氏刻山石如刀砍斧劈、爽利遒勁,細節處卻又線條行雲流水、揮灑自然。正面景致浮雲繞枝,人物筆簡神具,其畫面主次有序,布白恰到好處,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足見周氏刻此時胸有成竹、心中有畫,故能如此使刀如筆,一氣呵成。鐫刻於筆斗底部的款識曰:「曾見石田翁有此圖,余為縮本刻之,雖與古人宵壤,或於糟粕之外別有餘味焉耳。芷道人並識。」(朱孔陽舊藏周芷巖所刻底部落款紫檀筆筒拓片,底款曰「頃從閩中歸,過陸氏山園,見石谷此本,因仿其意刻之。芷巖。」此銘刀法、行文與《春》筒如出一轍,當屬年代相近之作品。)沈周(石田)《春雲疊嶂圖》現藏故宮,清初高士奇《江村消夏錄》曾有著錄。其題畫詩見於《四庫全書、列朝詩集》明代五十六丙集第八。而今人康耀仁(樹齋)先生有專門考證此圖的文章《沈周復本書畫研究——「春雲疊嶂」與「秋雲疊嶂」真偽考辨》,其觀點認為故宮《春》畫並非沈石田真跡。細讀康先生的論據果然理由充分、證據確鑿。那麼如果康的觀點成立,則此件筆斗所刻《春》圖方是沈石田原本的大致面貌。再看筆斗內壁周芷巖的同鄉好友張鵬翀的題跋:「偶過虛亭別業,見芷巖周子所刻《春雲疊嶂圖》筆鬥,余愛其運刀如運筆,濃淡凹凸,生動渾成。如聞泉聲松韻,清籟交作於巖壑間,殆古人所謂『眾山皆響』者歟。張鵬翀。」考張氏跋文提到的此筆斗之主人「虛亭」,年代相符的有嘉定「三槐堂」王鑄,乃當地名門望族。周芷巖刻筒作品,張鵬翀題跋的實物並不少見,然而此件「春」筒的題跋尤其精彩,張鵬翀專門對此件作品有點評和褒譽,末句提到的「眾山皆響」是出自南朝宗炳的典故,用以喻此筆斗所刻畫面之意境恰如其分。周芷巖竹刻一改此前刻竹製器大致歸於匠流的局面,將書畫藝術、書齋審美情趣以鐫刻的形式溶入竹刻這一工藝門類,是文人、書畫家參與竹刻創作的開山鼻祖式人物。雖然他的作品常見於竹刻題材,然而此件紫檀大號木質筆鬥,鐵筆鐫刻不下數千刀,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一絲不苟,堪稱生平力作,當屬周氏壯年鐫刻難得稀有之精品!

9:清乾隆紫檀嵌掐絲琺琅海屋添籌紋寶瓶式座屏,尺寸:高61厘米,估價:RMB 3,000,000 ~ 4,000,000,成交價: RMB 4,600,000 ,成交時間:2017.12.09,拍賣公司:北京東正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此屏為典型清乾隆時期宮廷御用風格,紫檀滿徹,取材體量頗大,木色沉鬱凝厚,包漿圓融無礙。
寶瓶式座屏,至上而下分三部分,以榫卯結構互相銜接。
主體為海棠式瓶,四方倭角,侈口,束頸,圓鼓腹,下承圈足外撇。
腹部對飾雙龍耳,首後生獨角,龍身遒勁婉轉,橫亙於瓶身,四爪孔武有力,其龍身光素,但肌理刻劃頗為寫實,尤以背脊描繪生動傳神,給人以劍拔弩張之感,龍爪似如意,倍添祥瑞。
瓶身紋樣磨飾細膩平整,皆上下相對形成呼應之勢,口沿及底足處各飾一周變形蕉葉紋,腹部則在兩端雕飾一周瓔珞紋及仰蓮紋。
中部隨兩端紋樣之起伏做開光,其內嵌飾掐絲琺琅面心,通體施天藍色琺琅釉為地,其上以粉、綠、藍、黃、白、紅等諸彩填飾海屋添籌紋樣。
遠處仙山隱隱,長空彩雲如錦,仙閣浮現於山海之間,一隻口銜竹籌的仙鶴向樓前飛來,其下瑞蝠翩翩,體態優美舒展,下方波濤浩瀚,白浪翻湧,危崖兀立,意趣雋永。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