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共26張圖片)
  • 23年3月22日 21:4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抵達卓越的進程中,達·芬奇的功力不僅局限於踏實的技法,更源於對人性的洞察和把握。每一幅榮膺經典的畫作背後,他都會精心勾畫、描繪大量的手稿。人物的佈局、光線的位置、周邊元素的呼應,甚至細節到手掌的紋路、衣袖的褶皺,達?芬奇都樂意反覆地推敲與斟酌。

 

 

  

 

 

  左:《最後的晚餐》手稿。從手稿到成稿人物的佈局經過大幅度調整。

 

  右:《最後的晚餐》成稿。

 

 

  

 

 

  左:《巖間聖母》手稿。

 

  右:《巖間聖母》成稿。

 

 

  

 

 

  左:《聖母子與聖安妮》手稿。

 

  右:《聖母子與聖安妮》成稿。

  大量的創作靈感在手稿階段就被他否定,所以最終那些署名達·芬奇的作品都是大浪淘沙般的經典。

  足量的天賦與汗水能夠成就一位藝術大師,但遠不能締造達·芬奇。

  當百年之後,評論家們用X光機、碳纖維掃瞄儀、紫外線儀等高科技手段解析達?芬奇手繪的線條時,一層又一層的秘密被揭開令人瞠目結舌。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天賦局限於特定的領域,但像達·芬奇這樣的人絕無僅有。

  他鑽研涉及的領域極多,而且每個領域都極為透徹、詳盡。這是人類心智的極致表現。

  因為達·芬奇所研究的領域實在太多,似乎超越了人類理解認知的範疇,因此還被冠以“外星人”“穿越者”的頭銜。

  本期【年講歐洲】,我們在這位斜槓青年的筆記中尋找答案。

  1

  左手畫筆 右手解剖刀

  除了在繪畫領域之外,達·芬奇在醫學和解剖學上的研究非常深入。當然,這與他的繪畫和雕塑事業是息息相關的。上期年講我們講到,他的老師安德烈是一位用數學、透視學和解剖學等應用科學的方法來創作的藝術家,達·芬奇在他的學徒生涯中就進行了大量的解剖實踐,並繪製出精美細膩的手稿。

  那天,衣著體面光鮮、地位如日中天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在居所附近的醫院內閒逛,與病床上的老人攀談起來。這位老人自稱“年過半百,從未生過病”,可就在和達·芬奇聊天後的幾小時內,老人安靜地離世了。

  “沒有一點兒動靜或者痛苦的跡象”。達·芬奇不禁好奇在老人的體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他滿懷尊敬地為老人花了一幅小像:一臉安詳、雙眼緊閉。然後,興奮地拿起瞭解剖刀。

  一邊解剖,達·芬奇一邊用畫筆畫出所見老人肌體的層次:他手中的筆比解剖刀更靈巧。細緻的觀察和強大的視覺記憶力讓他的解剖圖明顯超越了之前任何一本解剖教科書。

  他動用了自己所有的繪畫技巧:先用黑粉筆畫出精緻的底稿,然後再用不同顏色的墨水和水彩描繪。他用左手繪製的彎曲影線塑造出骨骼和肌肉的形狀。用淡一些的線條添上肌腱和纖維。每一處的骨骼和肌肉都有三四個不同的視角,有時他還用分層圖或分解圖加以展示--他就像在拆解和繪製一部機器一樣,最終,這些圖成擁有了科學和藝術的雙重成就。

 

 

  圖註:百歲老人和他的肌肉

 

  他剝去了皮膚,先展示老人表層的肌肉,然後是內層的肌肉和血管。他從右臂和頸部開始,然後是軀幹,一路記錄下脊柱彎曲的情況,然後到腹壁、腸、胃和腹膜。

  懷揣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和無法抑制的好奇,達?芬奇對這位老人的身體前後進行了二十多次解剖。由於在當時還沒有防腐的技術,當他解剖到腿部時,屍體已經腐爛到無法下手刀的程度。在記錄下珍貴的解剖手稿的同時,細心的達·芬奇竟做了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他記錄了導致動脈硬化的全過程。

 

 

  圖註:手稿《主動脈瓣》

 

  “動脈壁因斑塊沉澱而增厚、硬化……死亡原因源自肌體資深的衰弱,這是因為血液供應不足和胃、心臟及其下方器官供血的動脈出了問題,這些血管乾癟、萎縮得利害。”

  同時,達·芬奇使用類比法對比了年輕男孩的血管“柔軟”“充盈”,並得出結論“血管網絡在人體內的變化就想橙子一樣,越老,皮越硬,果肉越少”。

  這是人類首次紀錄並分析了動脈硬化形成的過程。

 

 

  以較大篇幅畫出了心臟的大血管,還有與主動脈和腔靜脈相連的逐級縮小的分支靜脈、動脈和毛細血管。然後他在左邊畫了一幅較小的圖,圖上是一顆被他標注為“堅果”的種子,種子的根系伸入地下,枝丫向上伸展。他認為“心臟就是這顆堅果,它發散出像樹枝一樣的血管。”

 

 

  《肌肉和骨骼的分層圖示》

 

  達·芬奇將肌肉及軀體運動與他從工程學研究中學到的機械原理進行照,不僅從不同視角,還使用了分解圖和分層圖來展示身體構造,就像描繪機器一樣。

 

 

  達·芬奇在較大腦室的角開兩個氣孔,用注射器將熔化的蠟注入,在負責記憶的腦室開一個孔:通過這樣一個孔,注滿三個腦室。然後當蠟凝固後,去除腦組織,看到腦室原本的形狀,並將其繪製下來。

 

 

  《肩部肌肉》

 

  在這幅圖的左側和下方,我們能看到那位百歲老人的兩個不同姿勢,他的皮膚已經被剝離,暴露出右肩膀的肌肉。然後,達?芬奇轉到了頁面的左上方,在那裡準確地描繪了一些肌肉,還用字母進行了標記,包括胸大肌、背闊肌、菱形肌和其他肌肉。

 

 

  《腿部肌肉》

 

  這幅圖是男性腿部肌肉的正面觀,這些肌肉看起來堅強有力,造型充滿了藝術性,陰影由細膩的陰影線勾勒而成。

 

 

  

 

 

  《子宮內的胎兒》

 

  在一頁雜亂的筆記上,達·芬奇用淡淡的粉紅色筆畫出一個在子宮裡的胎兒。這是他標誌性的一副作品,被視為藝術與科學融合的象徵。這幅繪稿與《維特魯威人》不相上下。

 

 

  通過解剖而獲得的人體結構方面的知識,達?芬奇曾設計出一個“機器人”的草圖。以木頭、皮革和金屬為外殼,以水利做動力,讓機器人可以坐下來或者站立,手臂可以揮舞,頭部也可以轉動,甚至通過嘴巴的開合可以發出聲響。

  1508年至1513年,是達?芬奇投入解刨研究中最狂熱的五年,其間他至少解剖了30具人類的屍體,描畫了200幅以上的解剖圖,記下超過一萬三千字的解剖筆記。

  如果這些內容在當時出版,那將是人類最具歷史意義的科學成就。為何沒有出版呢?原因很簡單,達?芬奇不想這樣做。當時的他對於為公共知識做出貢獻並不感興趣,好奇心是唯一的驅動力。對解剖的狂熱令他在腐爛屍體和器官散發的惡臭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夜晚。其實,這位奇才並沒有“變態”到享受與“血膿氾濫、螢蛾亂飛”的人體組織朝夕相處,因為他曾這樣寫道:

  你也許會因為反胃而放棄。如果這沒有阻礙你,你可能會被整晚與剝皮肢解的屍體共處嚇到,不敢直視他們;如果這還沒能夠嚇到你,你也可能缺乏繪圖需要的良好技巧;即使你有繪圖技巧,也可能未具備透視知識;即便你有透視知識,你可能缺少幾何圖式和計算肌肉力量和強度的方法;又或者你也缺乏耐心,所以無法堅持不懈。

  2

  刻意練習和反覆打磨

  放棄的理由總有很多,但堅持下去的原因只有一個。

  就像著名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在《列奧納多·達·芬奇傳》中總結達?芬奇之所以能夠成為傳奇大師的原因:

  仔細回想。大多數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小時候: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雲是如何形成的?打哈氣是怎麼回事?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大部分人都停止了好奇,而達?芬奇卻還在追問與思考中尋找答案。兩隻眼會同時運動,這究竟是哪條神經在支配?描述人在子宮中是如何發育的?等等等等。

  那些我們一掃而過的事情,達?芬奇都沒有放過。這是為何他能夠在諸多領域都有的成就的根本原因。

  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持續的好奇心“並非一種超能力,相反,這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在筆記中,達·芬奇描述了自己仔細觀察場景和物體的竅門:認真地逐個關注每一個細節。

  以看書為例,一整頁掃下來讀是沒有意義的,必須逐字逐句地看才能夠理解內容。

  我們都見過飛鳥,但你是否曾駐足仔細觀察他們扇動的翅膀,翅膀上下揮動的速度是否一致麼?通過達·芬奇的觀察,他總結這取決於鳥的種類:鴿子翅膀落下的速度要快於抬起的速度,烏鴉翅膀落下的速度要慢於抬起的速度,喜鵲翅膀升降的速度相同。

  通過20年的觀察,達?芬奇將大部分的手稿集中裝訂與《鳥類飛行手稿》中,這本極具爆紅潛力的書最終仍未出版。和之前提到的原因一樣,他更喜歡理清概念,而非反覆打磨,以供發表。

  鳥是依照數學規律運行的機器,人有能力模仿出這樣的機器。如果妥當地給人裝上足夠大的翅膀,他也有可能學會克服空氣阻力,讓自己飛到空中。

  通過解剖學的觀察和物理學的分析。達?芬奇相信有可能製造出一個有翅膀的載人飛行器。

 

 

  《人力飛行器》

 

 

  《帶鉸鏈的翅膀》

 

  該實驗草圖中,翅膀就像像蝙蝠的翅膀,骨架纖細,骨架外面覆蓋的不是羽毛,而是皮膚。這個翅膀連著一塊厚重的木板,他特別說明重量應為 150 磅,跟一般人的體重差不多,與翅膀相連的還有一個驅動它的槓桿系統。達芬奇甚至還畫了一個在長長的槓桿末端上躥下跳的小人,顯得妙趣橫生。

  除了研究鳥類的軌跡,達?芬奇對於機械的運動也非常著迷。在他的眼中,機器和人都是為了運動設計的機構,他們都有著類似的部件,比如繩索和肌腱。這種跨學科的好奇讓他講解剖學與工程學的概念聯繫在一起。

 

 

  這幅圖是達·芬奇畫過的一幅影調優美,而且透視也堪稱完美的起重機草圖。這台起重機上有一個槓桿,來回搖動槓桿可以逐漸抬升帶齒的輪子,轉動的輪子最終將重物提起。這幅圖說明了往復的上下運動如何轉化為連續的轉動。圖的左邊是組裝好的機器,右邊是部件的分解圖。

 

 

  《水力永動機》

 

  在對水利永動機的研究中,達·芬奇開始把畫草圖當做一種視覺化的假象實驗。無須實際製造,僅憑在筆記本上繪製這些機械裝置,他就可以設想他們如何運作,同事評估能夠實現永動。在查看了許多種不同的方法之後,他發現永動機的理念無法實現。

  達·芬奇在筆記中這樣寫到:有些問題是我們永遠無法解決的,但是有必要知道為什麼無法解決。

  事實上,只要和機械設計有關,達?芬奇都非常癡迷。在他被發現的6000多頁手稿中,人們看到了他設計的水下呼吸裝置、拉動裝置、發條傳動裝置、滾珠裝置、反向螺旋、差動螺旋、風速計、陀螺儀甚至機械車的設計圖……

 

 

  達·芬奇設計的這個機械有兩個類似起重機的吊臂,吊臂可以移動繩索,繩索可與24個鏟斗連接。一個鏟鬥將泥土卸在渠岸上以後,一位工人會鑽進去,他因為自身重力下降時,另外一個裝土的鏟斗會升起來。達·芬奇還設計了一個踏車系統,利用人力驅動吊臂。

 

 

  這幅圖是達·芬奇畫的一種新型的螺旋千斤頂,這種千斤頂通過旋轉一個大的螺桿來推舉重物。在15 世紀被廣泛應用。

  3

  達·芬奇還有一些特殊的習慣,更是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比如他是個左撇子。終其一生,在他的筆記本上寫的記錄用的都是“鏡像文字”,即像鏡子映射一樣,和現實生活中是反的。

  為了在書寫的時候不塗抹字跡,他書寫的方向是從右至左,正好與本文內容相反,而且每個字母都是逆向書寫。

  左撇子的筆跡同樣影響了達芬奇的繪畫方式。他畫畫的時候跟寫字一樣, 為了防止塗抹,也是從右到左繪畫。

  很多藝術家在畫陰影線的時候都是從左下方劃向右上方,就像這樣:////

  但是達·芬奇的方式很特別,他是從右下方劃向左上方,就像這樣:\

  有人曾推測,這是達·芬奇自己在給自己的筆記“加密”,即便被人偷窺,也不知道他那些設計圖的真正奧秘。如今他的這種筆法帶來了一個額外的好處:它成為確認是否為達芬奇畫作的一個證據。

 

 

  2016 年底,一位退休的法國醫生將他父親收藏的藝術品拿到拍賣行進行估價,專家們通過一幅畫作中達芬奇慣用的左手繪製筆法,將達芬奇一幅遺失的聖塞巴斯蒂安畫稿鑒定出,真的是一個奇跡。

 

 

  達·芬奇自創了一個很特殊的睡眠方法,可以保證他時間充裕、精力充沛,這被業界稱為“心流短期睡眠法”。

  這個睡眠法是通過對睡與不睡的硬性規律性調節來提高時間利用率:每工作4小時睡15分鐘。這樣,一晝夜耗費在睡眠上的時間累計只有1.5小時,餘下大把的時間從事創作,且保持充沛的精力。 將單次的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週期進行,同時人的精神狀態還可以和連續睡7-8個小時的單次睡眠差不多。

 

 

  歷史上有兩個不怕困的人長時間實施了“達·芬奇睡眠法”。一位叫做巴克米斯特?富勒,他是一名工程師和設計師。他曾採用這種睡眠法長達2年時間。最後他的計劃不得不因為他的商業夥伴的極力阻攔而終止,因為他的作息時間和其他人實在太不合拍了。

  另一位採用“達·芬奇睡眠法”的實驗者是博客作者史蒂夫·帕沃利亞。他堅持了2個多月,每天累計只睡3小時,並且在博客上發表自己的睡眠日誌。他自曝說開始時很難適應,但到了實驗的後半段身體逐漸適應了這種睡眠週期,在夜晚也能保持清醒的工作狀態。不過到實驗快結束的時候,他試圖減少打盹的次數讓睡眠時間變得更短,卻常常聽不見鬧鐘而直接就睡了6個小時,實驗失敗。

  看來想要長時間保持心流短期睡眠法的記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種睡眠方法的確遭遇了當代科學界的質疑,他們運用各種實驗證明,達?芬奇睡眠法並沒有科學依據,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適應“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但對於達?芬奇這個曠世奇才來說,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達·芬奇不僅僅是藝術家,更是有開拓精神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這樣讚歎他:“達·芬奇的科學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科技可以提前發展30~50年。”想解讀達·芬奇從凡人到跨界天才的創造力密碼,那麼這本《列奧納多·達芬奇傳》就是不二法門。

 

  [美]沃爾特·艾薩克森 著

 

  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崇拜的跨界創新奇才;《史蒂夫·喬布斯傳》作者力作,好萊塢高價競得本書電影改編權;比爾?蓋茨撰文推薦,2018年蓋茨夏季書單頭條推薦。

  最後插一波彩蛋,為紀念達?芬奇逝世500週年,北京大奇觀文化聯合意大利達芬奇博物館在北京五棵松華熙LIVE中心建起一座達芬奇光影博物館。從畫作、手稿、復原實物、VR眼鏡到5D影院,在科技感十足的沉浸式光影體驗中,遇見創造力大師達·芬奇。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