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鏡瑰寶」海獸葡萄鏡品賞(共4張圖片)
  • 22年11月13日 14:3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安慶市博物館藏一面唐海獸葡萄鏡(圖1),圓形,獸鈕,直徑11厘米,1979年10月徵集,定級二級。另藏一面海獸葡萄鏡(圖2),方形,獸鈕,邊長9.4厘米,1979年10月徵集,定級三級。

圖1 唐海獸葡萄鏡(圓形)正背面,二級文物

圖2 唐海獸葡萄鏡(方形)正背面,三級文物

  海獸葡萄鏡,是唐代銅鏡中最為流行、最受青睞的鏡類,尤其西域流傳過來的海獸、植物的紋飾圖案,異彩神光,堪稱唐鏡中的瑰寶,歷來為收藏界所追捧。 

  唐代以前銅鏡的形狀,多數為圓形,或少數為方形,體現出中國人“天圓地方”的人生觀念與價值取向。而銅鏡發展到唐代,突破前人傳統圓形的束縛,創造出各式花式鏡,如菱花鏡、葵花鏡、四方委角形鏡等,顯現出唐代銅鏡發展上一大重要變革,使形式美和主題紋飾美相得益彰,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豐富了唐鏡內涵,提升了美學價值。唐代創製的花式鏡,也為後來宋代花式鏡發展拓展了空間。 

  唐初以四神、十二生肖、瑞獸為主題紋飾,自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各式花鏡出現並興盛,主題紋飾由瑞獸、瑞獸禽鳥並重、花鳥、花卉等幾個階段,而武則天時期是一個重要的期間,承前啟後,由瑞獸向花鳥紋飾題材轉變,花卉、植物紋飾逐漸興起,其中以武則天時期最流行的瑞獸葡萄鏡的出現,為這一時期轉化的重要標誌。 

  整個唐代銅鏡分期,為三個階段:唐初期,唐高祖至唐高宗時期(618—701);唐中期,唐中宗至唐代宗時期(705—766);唐晚期,唐德宗至唐哀宗(780—907)。那麼唐代海獸葡萄鏡貫穿在唐初期與中期之間,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萌芽期(高宗時期,649—683)、發展期(武則天執政前期,684—694)、鼎盛期(武則天執政後期,695—705)、衰落期(中宗至玄宗時期,706—722)。 

  海獸葡萄鏡的主要特徵:就形制而言,一般有圓形、方形、菱形等,以圓形鏡形較多、普遍。鈕制分為獸鈕和圓鈕,以匍匐狀獸鈕為多,為伏姿蟾蜍,也有鈕獸為龜。主題紋飾為海獸和葡萄,以高圈分成內外兩區,內區海獸攀爬葡萄枝蔓狀,獸為高浮雕,獸間為葡萄蔓枝葉實,外區纏枝葡萄上落有雀鳥、蜂蝶、花草,紋飾華麗而繁縟,還有一種“過梁”形式,其葡萄蔓枝內外連接,並延伸到鏡緣邊,以安徽省壽縣安豐塘鎮安豐城址出土的一方瑞獸葡萄紋鏡“過梁葡萄紋”最為典型。有些內外區間還以二重齒紋高圈為界,邊緣飾重瓣紋。 

  為什麼稱為“海獸”,很有意思。海獸的名字應該是由瑞獸過渡而來的。從早期銅鏡中出現的獸類,四神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傳統的四靈麒麟、鳳凰、龜和龍,還有鶴鹿牛羊等,都是寄予神的化身,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圖騰的形象,因此雅稱瑞獸。而整個唐代是個兼容並蓄的開放盛世,在傳統銅鏡鑄造上吸納了西域波斯等民族傳統喜愛的動物與植物,“獅子”“海馬”“葡萄”,這些海獸圖案流傳過來,移植鑄造在銅鏡上,美輪美奐,見證唐代盛世多民族多文化的大融合,也是唐代盛世經濟繁榮交流延伸海外的見證物。最早考古發掘發現,在今新疆民豐一座合葬墓裡出土的東漢時代編製的人獸葡萄紋彩罽和走獸葡萄紋綺。海獸與葡萄紋飾,在唐之前,漢代已經出現,但海獸與葡萄兩種紋飾組合一起,主題紋飾隨時代的變遷與流變,只有在唐代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盛世時代,才出現在銅鏡上,這不是偶然性,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性,符合當時時代的審美情趣與審美的追求。唐代為內陸腹地,受到交通工具的限制,很少見海洋的魚類、植物、異域動物,當時從西域就傳入良種馬、獅子。一種頭大而圓形象的獅子,與我們內陸的老虎不同,出現在古代圖案上,似獅子而又非獅子形狀,稱為狻猊。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佛教佛像、瓷器香爐上。《爾雅·釋獸》:狻麑如虥貓,食虎豹。後郭璞註釋:即獅子也,出西域。有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後,西域的獅子等動物引進唐代內陸,圈養供皇家王侯貴族玩樂。葡萄植物,也是從西域引進唐朝,深受時人喜愛,葡萄枝葉蔓延與碩果纍纍,象徵富貴長壽、多子多福的寓意。 

  早年德國學者認為海馬紋飾並非為銅鏡上的獸,而是原古代伊朗與祭祀有關的神聖植物,東傳唐朝後訛傳為海馬。也有學者認為是海外流傳過來的馬的意思。而這些觀點,沒有考古實物支撐。有些出土的銅鏡紋飾中,是真實的海馬圖案,源自西域。早在北宋宣和時期,王黼編纂《博古圖錄》第29、30卷有記載,稱為“漢海馬蒲萄鑑”“唐鹿鳳葡萄鑑”“漢海獸朱鳳鑑”“唐海獸葡萄鑑”“漢海馬狻猊鑑”等名來稱呼。《博古圖錄》定名為海馬葡萄鏡,清代馮雲鵬的《金石索》“海馬蒲桃竟,博古圖不釋其意,或取天馬徠自西極及張騫使西域得蒲桃歸之異歟?” 

  清代梁詩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鑒》上,定名為海獸葡萄鏡。還有禽鳥葡萄鏡、鸞鳥葡萄鏡、天馬葡萄鏡等多種稱謂。從清代至民國,研究學者逐漸統一稱為:瑞獸葡萄鏡、海獸葡萄鏡。也有學者將海獸葡萄鏡根據形制、主題紋飾組成、瑞獸形象近似,將海獸歸納在瑞獸內,再細分為葡萄蔓枝鏡、瑞獸葡萄鏡、瑞獸鸞鳥葡萄鏡三種。而用海獸命名後,釐清了與傳統瑞獸的區別,也解決了後人研究時“瑞”與“海”混淆的範疇。海獸葡萄鏡,為唐代特有鑄造的制鏡,後代出現多為仿製。 

  唐代海獸葡萄鏡,沿古絲綢之路流傳甚廣,向西從內陸腹地延伸至西域,向東朝鮮、日本,向北俄羅斯等,亞歐大陸都有傳世收藏和出土發現,為唐代最為引人注目的鏡類,紋飾凝重精緻,工藝繁縟考究,充滿古老而神秘的色彩,為眾多中外學者譽為“多謎之鏡”。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