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燒溝村的漢墓群
  • 22年7月20日 03:0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燒溝漢墓群是一處自西漢中期延續至東漢晚期的大型墓葬群,從1952年開始考古,現已考古發掘漢代墓葬225座,為中原地區的漢墓建立了基本可靠的年代學標尺。燒溝村的漢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燒溝村。
燒溝漢墓都是洞室墓,有墓室和墓道。多數為土洞墓,少數在土洞中用磚砌築成為磚墓。磚墓又可依建築材料不同,分為空心磚墓和小磚墓兩種。磚墓和土洞墓在形制的發展變化上是一致的。第一期墓室為平頂,一般較狹小。部分墓的墓室用空心磚砌築,其餘則為土洞墓。墓室前端的一側鑿有簡陋的耳室。墓道為長方形豎井式。墓門多數向南。葬式為直肢,部分墓尚存木棺痕跡。第二期墓室也是平頂的,但一般較寬大。多數為空心磚墓,少數墓的墓室為土洞或用小磚鋪地。墓室前端的一側或兩側鑿有簡陋的耳室。墓門多數向北。葬式亦為直肢,多數墓尚存木棺痕跡,個別為漆棺。第三期墓室絕大多數為弧形頂,只有少數為平頂或穹窿頂。墓室中有兩棺或3棺以上合葬者,除夫婦合葬外,還有子女祔葬的現象。墓室多用小磚券築或用小磚鋪地,但也有土洞墓。空心磚只用作部分墓的墓門欄額。耳室增多,從1個至4個不等,不少耳室平面作丁字形,這期是耳室最發達的時期。部分墓在墓室與墓道之間還有甬道。墓門無一定方向。葬式為直肢。50%的墓中有木棺遺痕,其中少數還有鐵棺釘,個別木棺髹漆。第四期墓室可分為前室和後室兩部分,前室作穹窿頂,後室仍為弧形頂。前室多數為土洞,後室多用小磚砌築或用小磚鋪地。封門也用小磚。耳室多數為1對,個別墓有兩個以上的耳室。墓道和墓室之間都有甬道,墓道仍為豎井式。部分墓的墓道,在豎井之前,加鑿一道斜長的階梯,這是墓道形制的新發展。葬式為直肢。木棺已普遍使用鐵釘,棺內往往鋪一層白灰。第五期墓葬形制多數和第四期相同。個別墓的前室和後室都為穹窿頂,前室附有側室,個別磚墓的前室加寬成為橫室。第六期多為土洞墓,前室平面多數為橫長方形。墓室和墓道之間都有甬道。規模較大的墓使用斜坡式墓道,較小的墓仍沿用豎井或豎井附階梯墓道。墓門以向南、向北者佔多數。木棺普遍使用鐵釘及白灰墊底。淤墓葬前室的四角還發現染有硃砂的卵石,疑作鎮墓用。
燒溝漢墓出土的文物
經過考古發現,燒溝漢墓出土的文物 陶器的數量最多,共4700餘件。還有銅器、鐵器、鉛器、金銀器、漆器、玉石器、琉璃器和骨蚌器等2000多件,錢幣11200餘枚。陶器、銅鏡和錢幣是墓葬分期的重要依據。第一、二期
的墓葬中,陶器有罐、壺、甕、鼎、敦、倉、灶、井、奩等類,其中以罐為最多。第一期的銅鏡有星雲紋鏡、草葉紋鏡等,以星雲紋鏡最為流踴第二期的銅鏡,除星雲紋鏡外,開始有了日光鏡和昭明鏡。銅錢皆為西漢五銖。第三期墓葬的隨葬品普遍增多。陶器中和前兩期相同器類的,器形有所不同。灶、井、奩數量大增;另有爐、釜、方盒、案、耳杯、碗等新器類出現。銅鏡除承襲第二期的日光鏡、昭明鏡外,出現變形四螭紋鏡和四乳鏡,還有連弧紋鏡和規矩鏡。錢幣仍為西漢五銖,稍後以王莽錢為主。第四期墓葬的隨葬品,在陶器組合方面和第三期差別不大,成套鼎、敦、壺的組合形式已消失,而杯、案、盤、勺佔了主要地位。銅鏡有規矩鏡和四乳鏡。錢幣以東漢五銖為主,還有王莽錢。第五期陶器的種類較前增多,出現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的模型。銅鏡主要是雲雷紋鏡。錢幣和第四期相同。第六期陶器組合與第五期差別不大,陶倉已很少見,書寫鎮墓文字的扁腹平底罐是這期的典型器物。銅鏡以長宜子孫鏡最為流蠅新出現神獸鏡、四鳳鏡、變形四葉鏡、三獸鏡等,此外還有鐵鏡。銅錢除沿用前期的錢幣外,還有東漢晚期所鑄半兩、五銖,以及剪輪五銖、綎環五銖等,並有鐵錢。

  從隨葬器物的變化可以看出:西漢中期以前基本上還是繼承周秦的舊制,隨葬的陶器是戰國以來習見的鼎、敦、壺等禮器;西漢中期稍後,增添了倉、井、爐、灶等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模型器;王莽時期及其以後,又增添了一套杯、案、盤、勺等祭奠的陳設,開始了漢晉以來在墓中設奠的習俗。

  關於燒溝漢墓的墓主,絕大多數已不可考。114號墓出土印文為「郭躬印信」的銅印,有人認為墓主可能就是東漢時任廷尉的郭躬(字仲孫)。從出土的銅印和陶器上的文字考察,墓主還有張氏、趙氏、商氏、吳氏和肖氏等,說明該墓地可能存在若干家族的塋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