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證收藏技巧
  • 21年7月14日 08:0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票證收藏技巧,票證,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在商品極度匱乏的年月裡,是人們用來購買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計劃供應的憑證,故俗稱“第二貨幣”。這些票證可謂五花八門,既有糧票、布票、油票、棉花票、肉票、魚票、糖票、鹽票、煙票、酒票、煤票、劈材票、鞋票等生活必需品,也有少見的電池票、腳盆票、板登票、雨傘票、搪瓷杯票、鐵鍋票等等,還有那些使人渴望的手錶票、自行車票、縫紉機票、電視機票及大衣櫃票、包廂床票等等,當年人們視這些票證為“命根子”、“生命票”。那麼票證收藏技巧有哪些呢?

1、“證” 主要的是購糧證和購貨證。購糧證是和糧票同時使用,去糧站買糧食缺一不可。購貨證主要是買鹽(鹽也是定量的每人每月1市斤),買火柴,買煤油等。購貨證還可以購買臨時分配的食品和生活用品,購貨以後,要購貨證上進行登記,以免重複。購貨證也發給農民,農民憑購貨證買鹽和肥皂、火柴、煤油,以及其他由農村供銷社,憑計劃分配的一些少量的食品和工業品。

2、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第一件大事。因此,糧票是最重要的票。糧票按年齡和工種進行定量。當時的糧食定量分得很細,比如:機關幹部每人每月27市斤;區鄉幹部33斤;居民24斤;大學生33斤;中學生27斤;小學生22斤到24斤;兒童15斤;工人按工種:特殊工種45斤,重體力勞動37斤,一般體力勞動30—33斤,輕體力勞動27斤等等。在每個人的定量裡包括熟食票每人2斤,用熟食票可以買大餅、油條、包子和餅乾等副食品,可以去飲食店去吃麵條和飯菜,也可以在省內流動使用,因此在當時熟食票是很寶貴的。如果出差到外地,要用定量的固定糧票,憑單位證明,到糧管所去換省內流動糧票和全國流動糧票。出差和下鄉每人每天有0·25斤—0·5斤糧票補貼,到農村付給搭伙的農家1·25斤糧票。出差到食堂去吃飯,都要用流動糧票購買飯票後才能用餐。缺糧的農民使用農村糧票和農村購糧證。還有飼料票,專門供應畜牧場和少數的養豬專業戶。對投售農副產品的農民,按不同的產品,進行糧食獎售,發給獎售糧票。就是對軍隊也使用“軍用價購糧票”。部隊憑此糧票,可以直接到任何地方的糧站去購糧,而且不用付鈔票。由糧食部門憑此糧票向有關部門結帳。

油票和布票以及其他的票,也是很重要的票。這些票都是按人頭發放的:油票每人每月0·25斤;布票每人每年3尺1寸;棉花票每人每年0·5斤;肉票每月1 斤,1斤肉票可以買1斤雞蛋;豆腐票每月3斤;肥皂票每月1塊;糖票每月0·25斤。在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困難時期,各種定量都進行了削減。比如:糧票每人每月減2斤;布票減到1尺8寸;肥皂票減到半塊。其他用票供應的物資也不同程度的削減。總之,人們都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是當時人們追求的高檔產品。由於數量實在太少,因此,很少有票發,一個單位一年當中只能發到一、二張票。發給誰?使當時的領導很傷腦筋,於是要大家發揚風格,互相謙讓,或者照輪。有的單位實在分不下去,為了避免矛盾,就採取抓鬮的方法,誰抓到就歸誰去買。1962年我結婚時,愛人的單位分給她一張縫紉機票,買了一台西湖牌縫紉機,在當時它是我家最奢侈的工業品,現在還完好無損,成了我家的“傳家寶”。遂昌中學的一位老師,當年憑票買的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直到如今還在騎。

3、逢年過節的副食品票,是發給單位的,居民和農民是沒有的。雖然單位裡的人有,但數量少得可憐:一張香菇票、木耳票,只能買1兩。有時還有糕點票,也就是一張2斤。還有酒票和煙票也是逢年過節發一點,平時“煙客”和“酒鬼”只好熬癮,或者抽旱煙和想辦法搞一點酒精兌水喝。

有一年中秋節發月餅票,一張票2個月餅,農民也有。於是縣食品廠連夜加班生產,用汽車運到各區鄉的供銷社,再由農民憑購貨證購買。

由於當時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票證,票證也就成了命根子,所以也就非常寶貴了。當時人們工資都不高,基本上沒有多餘的錢,但每家每戶都從牙縫裡,省下糧食,節餘一些熟食票和流動糧票,以備急需。比如家裡有了婚喪喜事,可以派上用場。親戚朋友之間互相送禮包紅包,除了錢還要包上幾斤糧票,這是最體面的。因為有的人雖不富裕,錢也不多,但最缺的還是糧食。在當時糧票可以賣錢,可以換雞蛋、換茶油、換布票等。所以糧票成了“有價證券”,雖然不合法,但有的人在暗地裡還是這樣做的。

票證的故事還有很多,為了一張票,有時人們爭得臉紅耳赤;為了一張票,有的家庭造成夫妻不和;甚至有的人鋌而走險,走上了違法的道路。

以上就是關於“票證收藏技巧”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