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近現代津門先後出了劉奎齡、陳少梅、何家英三位長於工筆繪畫的大家。陳少梅工於山水,劉奎齡工於花鳥,何家英工於人物,而且前兩者都沒有受過正規系統的美術教育。在京津職業畫家中,陳少梅的繪畫水平遠遠超出了許多同輩甚至年長的畫家。正如啟功先生說:「我比少梅先生雖僅小兩歲,但學畫時望先生的作品已如前輩名家,可見他成名之早。」
陳少梅
陳少梅(1909~1954年),湖南衡山人,名雲彰,字少梅,號升湖(「升湖」是陳少梅在北平湖社畫會內部的排輩)。他生於書香門第,自幼隨父習書畫詩文。其父陳嘉言,工詩文,擅書法,光緒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漳州知府,並曾主持船山學社。
在父親的引導下,刻苦勤奮的陳少梅在詩詞、書法,特別是繪畫方面技藝大進。14歲時,陳少梅拜金城為師,成為其入室弟子,並在繪畫思想和山水繪畫創作上繼承了由金城發起的「中國畫學研究會」所提出的「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宗旨,在學習臨摹金城崇尚的兩宋繪畫領域頗有成就。
當時的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不僅聚集了家藏頗富的一大批清朝遺老遺少和民國新貴,許多職業畫家也雲集於此,書畫交易十分發達。加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琉璃廠古玩店中豐富的宋元和明清時期的古代書畫展示、交易,給陳少梅學習傳統繪畫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其師金城更是主動把所藏古代書畫名家作品讓陳少梅臨摹,這對提高陳少梅的繪畫藝術起了極大作用。
從16歲加入金城、陳師曾等組織的「中國畫學研究會」,成為「湖社畫會」的骨幹,到22歲他由北京赴天津與劉子久一起主持「湖社畫會」天津分會,在傳統繪畫創作的同時兼事授徒,並於京、津、滬三地舉辦畫展,短短6年時間,陳少梅成為了頗有影響的畫家和津門畫壇領袖。
新中國成立後,他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天津美術學校校長,積極致力於新中國的美術事業,煥發出了新的創作激情。1953年底,他由天津回到北京,一年後因患腦溢血病逝,年僅45歲。
陳少梅短暫的一生,絕大部分作品是以模仿古人為主,這是當時社會的政治、文化、藝術環境所決定的。因此也形成了他繪畫藝術的主要特點:傳統繪畫功力深厚,繼承多於創新,筆墨瀟灑而不失法度,精細有餘但豪放不足。
20世紀前半葉,雖然有康有為、魯迅、陳獨秀、徐悲鴻等人引領著新文化運動的思潮,對中國畫壇的變革發起了挑戰,也出現了衰年變法的齊白石,西學東漸的徐悲鴻、劉海粟,東瀛回歸的高劍父等一些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進行革新的畫家,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畫壇上的「海派」「嶺南畫派」這些以沿海開放口岸城市為主的職業畫家群體,但大部分中國畫家特別是山水畫家還在黃公望開創的淺絳山水、董其昌倡導的文人畫、清初盛行的「四王」摹古的道路上蹣跚而行。「師造化」這句古代繪畫名賢的座右銘,在清初之後的畫壇上已經是一句空話,這時的「師造化」其實就是「師古人」。陳少梅的師承、經歷、學養決定了他只能是走一條復古的道路。他的成功首先在於他對繪畫的刻苦勤奮,其次在於選擇的繪畫題材。
此時上海吳湖帆的傳統繪畫藝術成就並不遜於陳少梅,只不過吳湖帆的山水繪畫首先是從「四王」 和董其昌入手,並兼董源,巨然、郭熙等諸家,筆墨清雋、畫風雅逸,設色淡麗。相對而言,吳湖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成名早、名氣大、影響廣。
陳少梅的出新並不是不模仿古人,而是模仿了大家很少模仿的「北宗」山水,他以北宗為骨,南宗為衣,北宗筆法構建筆墨皴法,經營位置,南宗氣韻增添生動之感。他不僅擅畫山水,還兼人物、花卉,工寫兼長。從宋人郭熙、馬遠、夏圭、李唐、劉松年等入手,跨過倪、黃,直入明人戴進、唐寅、仇英、張路、吳偉諸人堂奧,給清末民初的「家家相陳」的畫壇帶來了一絲鮮活。
20世紀30年代陳少梅的繪畫作品還呈現著單純模仿的痕跡,山水主要模仿 「北宗」的傳統,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
從陳少梅擬郭熙筆意的《松溪泛棹圖》和《雪景山水》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正在嘗試著把臨摹中掌握的郭熙繪畫特點和筆墨技法應用到創作之中,但是還缺少變化。作品中還是中規中矩地模仿著郭熙山水特有的鬼面石、亂雲皴,配以蟹爪樹和夾葉樹,並在有的作品中加入了馬(遠)、夏(圭)的斧劈皴,有的作品還參入了南宋劉松年和其他畫家的筆墨。從許多作品中可以看出陳少梅嘗試著多種風格的契合。
這個時期他的人物畫多為仕女、高士,受宋人和仇英、唐寅的影響較大,畫風柔秀淡雅。張大千曾稱讚陳少梅的人物畫「衣紋有宋人風格」,但豈止是人物衣紋有宋人風格,陳少梅山水的宋人風格更加明顯和優秀。當然,這個時期的陳少梅也有用筆簡率、寫意傳神的作品傳世。
陳少梅人物畫作
陳少梅在1930年創作的水墨紙本《夏山圖》立軸,以其不常見的南宗董(其昌)、巨(然)清潤披麻筆墨為主,間雜馬、夏剛健斧劈,融南北兩派之長,可見陳氏多才多藝。
陳少梅1937年仿仇英《赤壁圖》手卷的原件曾在近年嘉德拍賣中現身,當時有幸臨觀。雖構圖準確,但氣韻略遜一籌。同樣是一幅陳氏臨摹的馬遠《踏歌圖》,也與原作有著技藝水平上的差異。
陳少梅《臨馬遠踏歌圖》
進入20世紀40年代,他的繪畫題材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畫風有了新的改變,由原來簡單的臨摹轉變向畫風方面的突破。其山水畫已由早期北宋郭熙的風格轉向於馬、夏和浙派畫風,人物畫偏工細者如唐寅、仇英,偏豪放者似張路、吳偉,但總體上依然是工細、清秀的風格。
陳少梅《一帆風順》 26×54厘米 紙本設色
陳少梅《西園雅集圖》
作於1945年的山水人物畫《西園雅集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描寫北宋時期的蘇東坡、李公麟、米芾等人在王詵家聚會的情景。從當年李公麟繪有《西園雅集圖》後,歷代不少畫家都畫有這一題材的作品。陳少梅在創作這幅作品時,不同於其他畫家把這一雅集場景局限於小範圍內,而是將那些賦詩、作畫、彈琴、題壁、問道的文人墨客置於設色明亮、筆墨工細的山林曠野之中,更像「東林蓮社」的場景。用浙派秀雅淡麗的筆墨定調整體,用馬、夏剛健的小斧劈皴描繪細節,整幅畫中個別局部點以重彩,形成了一種秀媚不失清逸、勁健不失雅致的面貌。
這一時期陳少梅的人物畫清秀與豪放並存,像《採菱圖》《蘆汀漁女》這類屬纖秀風格,往往在山水和人物上籠罩著一股淡淡的哀愁,另外一種較為粗放的人物畫,如《東方朔》《達摩》《風雨歸舟》這類作品用筆相對簡約,有著明代張路、吳偉的遺風。
50年代以後,陳少梅繪畫既有反映傳統題材的《二十四孝圖》,也有受到當時社會環境影響所創作的一些應時題材的作品,但其畫風並沒有明顯的變化。1953年創作的立軸紙本《江南春》,依然用工筆青綠山水的技法,來描寫新中國成立後的新農村景象。整幅畫作從近處蓮葉滿池的水塘,平移到綠柳掩映的村舍和農田中插秧的農民,用路上行走的老人和小孩,把景色推向遠山,而淡淡的青綠,又把遠山向高處和遠處引去。
與當時所有的畫家一樣,50年代初,陳少梅也曾遊歷京郊各地,並創作了一些緊隨時代的新作,試圖在意境、筆墨上脫去古人之法,但在我們今天看來,筆墨還是舊時的筆墨,只是在題材上出了新意。
陳少梅《晨林石徑》
《晨林石徑》是畫家晚年用水墨在半生半熟的宣紙上創作的經典之作,出版在許多畫集裡。它讓我們看到陳少梅已經在嘗試著用當時許多畫家流行的小寫意筆墨來描繪自然界中真實的景物,重要的是他在這幅畫中的筆墨水平比當時和現在許多名氣超過他的畫家們的水平要高。畫上筆筆清楚,無任何復筆贅墨,讓許多過去的和現在的畫家望塵莫及。
陳少梅雖然很有才氣,但因病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其繪畫藝術也因為濃厚的仿古風格並沒有受到畫界應有的重視,繪畫作品的市場價格也很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市場價格處於三線的檔次,就是在拍賣市場出現的初期,其作品也沒有進入到主流之列。2000年以後,隨著拍賣市場中資本的不斷流入,陳少梅的作品開始被炒家關注和運作, 2001年他的《夏山圖》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以140萬元成交,標誌著陳少梅的作品成為了投資收藏的新寵。隨後的市場表現印證了這一點,2004年天津文物公司拍賣會上,他的《二十四孝圖》長卷以561萬元成交,拉開熱炒陳少梅作品的序幕。
陳少梅《二十四孝圖》長卷,2004年天津文物公司拍賣會拍品,成交價501萬元
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不要認為陳少梅的傳統繪畫技法很高,存世作品較少,就沒有人仿製,實際上,目前市場上拍賣的作品中,已經出現了很多仿品。
榮寶齋所藏陳少梅《觀瀑圖》
榮寶齋收藏了一幅陳少梅紙本設色《太白觀瀑圖》,應該是絕對的真品。我們可以在網上搜一搜,看一看有多少幅署名陳少梅的相同和相似的作品,通過比照就可立辨真偽。不論巨石的勾皴,松樹的枝幹和松葉的勾染,還是人物衣紋和水紋的勾描,都可以看出陳少梅的傳統繪畫技法常人很難學到精髓。
這是一幅中國美術館收藏的陳少梅作品真跡的三個局部,大家不妨客觀地用它來比照一下你擁有的、你看到的陳少梅款的作品。
中國美術館收藏的陳少梅真跡局部
中國美術館收藏的陳少梅真跡局部
中國美術館收藏的陳少梅真跡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