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伯樂陳衡恪(1張圖片)
  • 18年10月6日 18:2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這是白石老人對英年早逝的大德知音陳衡恪所發出的內心的深深感歎。 

  白石老人繪畫成就之所以名聞天下,這其中就是幸遇伯樂加知己的密友陳衡恪。白石老人初涉京華鬻畫,畫風則不為人喜,生意非常蕭條。這日閒暇,陳衡恪偶逛琉璃廠,在南紙店櫃檯中,見到署名“齊白石”所治的篆刻印章,即被吸引,並十分欣賞。立馬打聽刻印人的住址後,便登門拜訪。兩人一見如故,像多年未見的朋友一般,無話不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大緣。陳衡恪雖是出身名門的官宦人家,但絕無一絲酸腐俗套之氣。而是為人真誠,仗言直說,雖是第一次見面,然真言直告,給白石老人的繪畫篆刻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認為一幅好的繪畫作品,“必須要先有古人,再有自己,切不可為了媚俗,而欺世盜名,壞了自己真正的筆墨。”陳衡恪的一席箴言,讓白石老人觸動很大,也一直是老人奉為圭臬的方向標。 

  我們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常常談到繪畫筆墨的“衰年變法”,而真正能在這“衰年變法”中的成功者,可說是寥寥無幾。齊白石、黃賓虹就是這“衰年變法”的真正成功者。當然,齊白石“衰年變法”的成功,其中不少是得益於陳衡恪先生的廣博建議。陳衡恪先生對於古今繪畫筆墨的認識,絕對要超乎常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手高眼高”。陳先生由於家學淵源,所見翰跡名畫多為世間罕見之品。加之其精鑒賞,“詩書畫印”皆善,篆刻“印宗秦漢,刀法蒼厚樸拙,雄霸大氣,直逼古人。花卉之本,汲取的是吳昌碩藏拙渾厚的筆墨,在藝術風格上,非常敬重文人雅士的金石之氣。其山水,鑒宋元,賞明清,然在筆墨氣韻上,追求的是“樸樸平逸的畫境”。平素多喜沈石田、大滌子、髡殘及浙江殿軍藍瑛的山水筆墨。喜藍瑛是因為藍氏一門,在繪畫繼承上,皆有所成,畫人物獨具風格的陳老蓮,也深受藍氏繪畫的影響甚深。後學山水者,皆以“四王”為本,而陳衡恪先生就非常討厭“四王”的山水筆墨。常常引以為恥。認為“四王”山水,“一味只知仿古勾摹,筆墨毫無生氣,故不讓自己一筆入四王”。這就是陳衡恪審美格局和不與人同的地方。 

  陳衡恪先生交友有度,在日本留學期間,就結識了魯迅和李叔同。實則結識魯迅的時間更要早些,曾於“礦務鐵路學堂”他們就是同窗。魯迅追求的“新知識、新思想、新理念”與他想法是一致的。同時,他們還有共同的友誼和愛好,常結伴一起去逛市場,精心選購收藏金石拓片和古籍。陳衡恪曾為魯迅治印多枚,贈畫多幅。魯迅十分欣賞和珍視,認為他在收藏中國近現代畫家中,最欣賞陳師曾的繪畫筆墨。李叔同在日本結識陳衡恪,由於志趣相投,也可說是一見如故。他們的志趣就是有共同的愛好,異鄉常聚一起研討詩文、書畫、篆刻等,相互的共識和見解,早已成為莫逆之交。回國後,師曾先生刻印多方相贈李叔同。陳師曾先生對於鬻畫為生的齊白石,幫助是最大的。白石老人涉京城賣畫,一直居無定所,多於破廟茅舍居住。自打結識陳師曾後,不僅生活上有了相當的改善,且筆墨畫技也有了快速飛躍的發展。陳衡恪曾攜中國名家繪畫赴東瀛參加畫展,當時展出畫家,都是中國最頂級的畫壇人物。齊白石的畫是首次亮相,由於陳師曾先生的極力推薦,所帶白石老人畫作,全部售罄。足見陳衡恪是改變齊白石一生命運的最知心知己。 

  如圖所示這幅陳衡恪先生扇面《華巖台圖》,墨筆紙本。筆墨幽厚深邃,氣格平中見險。流動的山泉,崎嶇的石階,華巖台上的舍利塔,與寧靜幽坳的密林遙相呼應。上題一詩曰:“華巖台上平如掌,自是遊人路不通。要識普賢真境界,亂山如浪湧雲中。”畫是送給一名叫“修直道兄”的,款落“槐堂朽者衡恪”。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