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臂擱是古代文房用品,但是對今天不用毛筆寫字的年輕人確很少有人瞭解。臂擱又名「秘擱」、腕枕。一般為片狀,背面內空,寫字時可置於肘下,以免將寫過的字弄髒。
臂擱的稱謂是從古代的藏書之所———「秘閣」轉化而來。在古代,「秘閣」指的是內府的一個圖書檔案機構,漢代以後都由秘書監掌管。「秘閣」一名後來又成為尚書省的別稱,尚書省在漢魏時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大概在紙張發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圖書秘笈大都只是一些刻寫有文字的竹木片,而這種藏在秘閣中的竹木片後來也被代稱為「秘閣」。故明代時用來枕臂的臂擱也沿用了「秘閣」一名。
臂擱的出現與古人的書寫用具和書寫方式有密切關係。過去,人們用的是毛筆,書寫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會沾到字跡。於是,聰明的明代文人們發明了臂擱。
臂擱的材質
湘妃竹
白玉
陶瓷
象牙
沉香木
白玉雕竹形臂擱,清,長13.1cm,最寬4.6cm,厚1.3cm。清宮舊藏。
臂擱青白玉質,稍有瑕疵,竹節造型。凸面琢一隻牽牛蟲伏於竹上,並出廓雕小竹一枝,凹面對應浮雕7道竹節。所配木座亦為竹節造型。
清宮中的臂擱品種頗多,有漆、竹、木、象牙、玉等製品,而玉臂擱為等級最高的一種。此臂擱造型生動,頗富自然之趣,潤潔的玉質白中透青,清雅宜人。
玉雙螭紋臂擱,元,長10cm,寬3.4cm,厚1cm。
臂擱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狀,長方形,兩端呈「S」狀,兩側下卷,正面凸雕雙螭銜靈芝圖案,背面飾雲紋。
此件作品為已知的早期玉臂擱。宋以後,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紋裝飾,但螭的形象已無漢代螭紋的特點,更似爬蟲。雙螭靈芝圖案在元代玉器上較為多見,據此作品的樣式、螭紋及靈芝的特點可確定為元代所製造。
象牙雕十八羅漢臂擱,長29.1cm,寬6.1cm,厚2.4cm。
仿竹節形,上寬下窄,左右兩側下曲,面略呈拱圓,背凹如覆瓦狀,下承雲紋四矮足。臂擱正面以薄地陽文淺浮雕一趺坐焚香的僧像。臂擱凹面採用高浮雕技巧雕十八羅漢渡海圖。眾羅漢手持法器,或騎,或坐,或依附在自己的乘騎上,姿態有別,神情各異,沸沸騰騰,相互招呼渡海而行。
象牙雕刻的文房用具在明清以後受竹刻的影響很深,往往以高浮雕技法雕刻。此十八羅漢臂擱,層次分明。凸面淺浮雕的僧人像,薄不足一毫米,卻氣韻十足,有很強的立體感,極似揚州、嘉定地區的扇骨磨製法。
象牙雕十八羅漢渡海臂擱目前傳世的只有兩件,一件收藏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是由清代廣東優秀牙匠黃兆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奉旨在清宮造辦處中製作的。此件是地方官員所獻,據《清宮檔案·宮中進單》載:「乾隆十一年七月初二日內務府員外郎管理九江官務唐英進象牙十八羅漢臂擱一件。」這件臂擱景物十分集中,刻工極為細膩圓潤,刀法精絕,獸的姿態、人的神情,均刻畫得生動逼真,精確工巧,是象牙雕刻工藝中的珍品。
吳之璠竹雕老人題壁臂擱
竹雕老人題壁臂擱,清,吳之璠制,長21.5cm,寬6.4cm,厚1.2cm。
臂擱長條形,覆瓦式,四足。淺浮雕峭壁蒼松,一老者寬袍大袖,揚首伸臂,手拈筆管,似正於石壁上題字,其背後石台擺放著書卷硯墨。山石皆成方塊,人物面部朦朧,紋飾刻畫極簡,線條甚為淺淡,別是一番風韻。器背面陰刻「吳之璠制」行書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