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張文藻墓(共2張圖片)
  • 18年6月6日 22:2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張文藻墓位於河北宣化,是遼代古墓群中的一個,宣化張氏墓地中的張文藻夫婦合葬墓建於1093年,屬於中國墓葬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個黃金時代。裝飾以大量壁畫,充實以大量隨葬品,古墓室坐落在十一級台階組成的陡峭墓道盡頭,位於地下4.3米處,模擬了一座微縮的房子。參觀者驚訝地發現這座著名的墓葬竟是如此窄小:穹頂的前室直徑不足3米,垂直的牆壁僅有一米多高,幾乎達不到成年人的胸部。棺床置於後室後壁的一扇假門之前,假門的門扇高度不足60厘米。
  與宋、遼、金時期的很多壁畫墓類似,張文藻墓煞費苦心地以磚模刻仿木構建築,創造出材料的幻視。此墓的修建者和裝飾者把雕塑與繪畫合而為一,用不同形狀的磚組裝成立柱、斗拱、椽子和假窗,再以艷麗的圖案精細裝飾。潛藏在這一做法下的仍然是明器的概念:「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借助於把一個磚墓轉化為木結構的視覺呈現,生死之間的中間狀態通過兩種建築類型的「雜交」而得以實現。

    張氏家族在設計和建造這一地下微縮建築時遵循了中國喪葬建築的一個既定傳統。中國歷史中唯有秦始皇定制了原大的俑人,漢代統治者旋即回到了微縮的傳統。宋代理學家進一步明確聲稱,明器應該是「像平生而小」。在建築方面,儘管高級墓葬往往被稱為「地下宮殿」,很多裝飾奢華的墓葬實際上故意做得很小。要真正認識它們的尺寸,人們必須親自訪問原址。例如,位於山東沂南的一座著名的東漢「地下宮殿」實際上非常低矮,其中的一個仿製茅坑只有實物的三分之一大小——墓主的死後靈魂想必是大大地「縮水」。張文藻夫婦的墓葬說明這種轉化可以通過特殊的喪葬儀式獲得:儘管張文藻的墓誌將其描述為「狀貌魁偉……力敵二三夫」,夫婦二人位於陀羅尼棺中的「復原的身體」只有90厘米和80厘米。

這座地下墓室不僅是一個微縮建築,而且是一個「反轉」的建築。在建造過程中,工人在地上挖一深坑、在坑中建築墓室之後再以泥土掩埋,只留出大門的正立面。他們隨後把室內的所有牆壁覆以白灰泥,在上面畫出建築細節和壁畫。這一裝飾過程把墓室內表轉化為外表和外部空間:彩繪的仿木結構模仿著地上建築的外部特徵;壁畫描繪了仙鶴在竹林中漫步;後室頂上是藍色天穹,上面散佈著日月星辰。

 張文藻的棺室有三門一窗,其中只有南壁上的門(即連接此室與前室的門)是真的。與此門相對的是前文提到的那座微縮門。它半掩於棺床之後,其半立體的磚雕形式和華麗的人字形山牆把它與西壁上的一座假門區別開來。西壁上的這個門是繪製的,不是雕刻的;是二維的,不是三維的。一個或為侍女的年輕女子手持一把鎖,似乎正在把這個門鎖上。旁邊的另一個侍女正在給燈添油。如同我們在此墓的其他地方見到的,這第二個形象是將實物與二維、三維形式結合所創造的一個視幻圖像:女子和紅色的火苗以繪畫表現;高大的燈座是淺磚雕,突出的燈台上則原來托有一盞真實的燈。對面東壁上繪有一方桌子,桌上陳列著筆、硯和空白紙張,上方是欞窗。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