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觴——觴中非酒亦非詩(共2張圖片)
  • 17年6月20日 08:5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晚期曲水流觴瓷碗(殘)碗麵紋飾

  永和九年暮春(352),“歲在癸丑”。在會稽任內史三個年頭的王羲之,剛過50大壽;作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一郡之首,在這一年的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行文人雅集。(這蘭亭本是秦始皇時期的一個基層組織名稱。當時相隔十里,設置一亭,每亭設置亭長。這裡又因越王勾踐曾經種植過蘭草而得名蘭亭。漢代官府設立了驛站,於是蘭亭成了驛站。)

碗心紋飾

  參加此次雅集的人數有42人,東晉時的王、謝、桓、庾四大家庭的成員都有參加。王羲之的七個兒子中有六個參加,最小的兒子王獻之參加時才9歲。真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當天王羲之等人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後,在蘭亭清溪兩旁邀請大家依次席地而坐;將盛滿酒的觴放在溪中,觴從上游浮水徐徐而下,漂蕩於彎彎曲曲的溪流之中,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者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並飲酒。如果詩吟不出來,就得罰酒三觴。一觴相當於今天的半斤酒,三觴就是一斤半酒左右。都說晉人好酒量,如果不勝酒力的人,罰酒一次也就基本沒戲了。 

  《天章寺碑記》記載了當時的曲水流觴詩酒盛會的情況,自王羲之至袁嶠之共有十一人,各賦詩二首,郗曇等十五人,各賦詩一首,九歲的王獻之等十六人作詩不成,各罰酒三觴。全部得詩三十七首。有人提議應把這些詩作整理成冊,以文字的形式記錄這次曲水詩會。王羲之表示贊同,提議孫綽寫序言,孫綽推辭說應以東道主王羲之來寫。於是大家一致同意王羲之寫序言,孫綽作後序。 

  俗話說:“花開半開,酒飲微醉。”王羲之於酒酣之際乘著酒興,信手用鼠鬚筆在蠶繭紙上,即席揮毫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為後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王羲之“書聖”之名由此奠定,無人能捍。蘭亭亦成為歷代書法家朝聖之地。上巳節派生出來的“曲水流觴”習俗也因王羲之的這次蘭亭詩酒之會成為流傳千年的雅俗,歷久不衰。 

  對於曲水流觴的來歷,早在宋代的“婺學”大儒呂祖謙在他的《詩律武庫》集中就有詳細的記載: 

  《續齋諧記》“晉武帝問尚書郎虞摯曰:‘三日曲水,其義謂何?’對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為不詳,乃攜之水濱盥洗,遂因水以泛觴,義起於此。’帝曰:‘若如此,便非嘉事。’尚書郎束晰曰:‘摯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其始’。昔因公營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曰:“羽觴隨波”。又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有金人出,捧水心劍曰:‘今君制有西夏。乃秦霸諸侯,乃因此處立為曲水祠之。漢相沿皆為盛集至今。’帝善之。”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為(265—290)。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猶對曲水流觴起源感興趣,有學者認為南方三月初三的曲水流觴習俗是隨晉室南遷而留在在江南的。 

  毀於元末戰火的蘭亭在明嘉靖年又獲新生。主政紹興沈知府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天音寺北擇地重建蘭亭,恢復曲水流觴的場景。一生研習王羲之到八十九歲還在臨《蘭亭序》的文征明為這次重修留下力作《重修蘭亭記》。 

  明末文人山陰張岱也跟蘭亭很有緣,他分別在萬曆四十一年(1613)和清康熙十二年(1673)作蘭亭之遊,一為17歲,一為77歲,均在癸丑年。張岱在《古蘭亭辨說》中:“坐天章方丈,尋覓古碑。始知舊日蘭亭與天章古寺,元末火焚,基址盡失。今之所謂蘭亭者,乃嘉靖二十七年,郡伯沈公擇地建造。”張岱對嘉靖年“摹仿曲水流觴,尤為兒戲”的評價。 

  無獨有偶,明晚期的青花上也有“曲水流觴”的瓷畫(見圖)。畫面中蘭亭之旁,蛐蜒若蚓的清溪之中,看到漂浮的觴杯,馬上使人聯想到永和九年的那場雅集的主題。背靠案幾席地而坐的王羲之側身似乎和身傍書卷的謝安、孫綽賦詩吟對。面前鋪開厚厚的一疊蠶繭紙亦或是在討論該由誰來寫這後來揚名立萬的序言。瓷畫中的花草樹木,林立的岩石,正是在補充一下“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青花匠人是在追憶永和九年“曲水流觴”的盛況?是在記錄嘉靖年間重修蘭亭的盛事?還是對晚期動盪的政局渴望能夠安身立命置身世外而有意為之?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