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彩人面鎮墓獸(1張圖片)
  • 16年9月24日 10:5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鎮墓獸是在古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陪葬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威懾鬼怪,保護墓主人的靈魂免遭鬼怪騷擾。 

  鎮墓獸的源流應為《周禮》中記載的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樞。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驅方良。” 

  早在戰國時期,鎮墓獸就已經出現,在湖南、湖北和豫南的許多楚墓中皆出土有大量鎮墓的神物。楚墓中鎮墓獸眾多,這與楚人崇尚巫術鬼神有關。 

  《楚辭·招魂》中說“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約,其角觺觺些。敦脢血拇,逐人駓駓些。三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這句辭文充分說明楚人在死後的世界觀,土伯作為陰間幽都的統治者,長相恐怖,追逐著亡人的靈魂。面對恐怖的身後世界,楚人需要一種神物能保護自己死後的靈魂,鎮墓獸就應運而生了。 

  由於漢代人認為虎獸與柏樹有驅鬼鎮墓的功能,故而兩漢時期的墓葬中鎮墓獸較少。到了西晉時期,鎮墓獸再次多了起來。南北朝時,鎮墓獸往往成對出現,均為獸體,一人面,一獸面,多做蹲踞狀。獸面鎮墓獸的獸面開始由虎面向獅面演化,頭生短曲獨角或頭頂後部伸出一衝天戟。人面者,頭頂有直立獨角,面容和善。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經濟文化的高度發達,厚葬之風盛行,具有震懾鬼魅、守護亡魂功能的鎮墓獸成為唐墓中普遍存在的隨葬器物。鎮墓獸在墓葬中也有了固定的位置,它與武士俑、天王俑放置墓室前部,迎門列布。 

  這是一件館藏唐代三彩鎮墓獨角獸(見圖),出土墓葬不詳,殘高64厘米。鎮墓獸昂首挺胸,前腿直立,後腿蹲坐,呈蹲踞狀。獸身下有台座,台座鏤空,有數個規則圓孔。人面,鼓目圓瞪,張口露牙,兩耳對稱似豬耳,雙耳大而厚,頭上有一獨角,粗壯高聳,現已斷。肩部生有雙翅,分瓣型蹄足,前腿粗壯,前後腿距離較近。週身裝飾精細,頭部、面部露胎,首部以下以褐色釉為主,並施以點狀綠釉和淺黃釉,前腿中下部呈淺黃釉,整體自然流釉、渾厚溫潤、色彩亮麗。根據梁廣峰的《中原地區隋唐鎮墓獸和鎮墓俑研究》對隋唐鎮墓獸的形式分析,這件鎮墓獸應為甲類AaⅢ式(唐三彩,獨角粗壯高聳,鼓目圓瞪,像耳向兩邊對稱展開,肩生鋸齒狀羽翅,獸背直立,蹄足,前腿粗壯,足下踩梯形鏤空台座,週身以綠釉彩為主,間雜黃褐釉彩,通高70厘米),大致時間是公元710至760年,即盛唐至中唐時期。 

  唐代國力雄厚,伴隨著厚葬之風,這一時期的鎮墓獸多體態高大,造型精美,釉彩鮮艷。這件鎮墓獸符合當時的盛唐氣象,也清晰地反映出唐代鎮墓獸造型的特點和發展的規律,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