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瓷器鑒定芝麻開門收藏;
宋瓷中,磁州窯是一個另類!
我們知道五大名窯,都是以釉色和造型取勝。即使是耀州窯,越窯這樣的刻劃花瓷器,其根本還是以釉色取勝。刻劃花不過是錦上添花之裝飾。但宋元時期的磁州窯,彷彿就是一個穿越者!在一片以釉色為美的海洋之中,磁州窯瓷器獨創出了白地黑花,白地剔刻花等裝飾技法,而這種技法,後來被南宋吉州窯繼承,在景德鎮得到發揚光大,最後取代了一切裝飾技法,成為後世青花瓷,釉上彩瓷的開山之祖。
磁州窯還有個奇怪之處,就是西方收藏家對於磁州窯器物好像情有獨鍾!除了五大名窯以外,西方收藏家最愛的就是磁州窯了。這從歷年的拍賣紀錄可以看出來。相比而言,中國收藏家對於磁州窯的喜好,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在國內,他的身價遠比不上五大名窯,甚至連耀州窯,建窯,龍泉窯都比不上!
為什麼西方收藏家這麼喜愛磁州窯呢?這要從民國時期說起!
磁州窯是既生產日用瓷,又生產官用瓷的窯場。始燒於北朝,興於隋唐,發展於北宋金元,由明清延續生產至今。北朝時期主要有臨水、北賈壁和曹村等窯場。隋唐時期臨水窯為中心窯場,觀台、彭城等窯場均是受其影響發展而來。至宋金時期由觀台窯和彭城、臨水等窯長期並存。金元時期,臨水窯不僅生產白地黑花瓷,其紅綠彩瓷及印花白瓷(仿定窯)也為觀台窯所不及。漳河北岸的觀台窯因為品種繁多、裝飾技法豐富及紋飾精美,所以最具有代表性。到了元末明初,因漳河改道,遂導致觀台窯停燒,彭城、臨水等窯後來居上。
1918年,河北巨鹿農民由於旱災,在挖掘水源時,偶然挖出了大量的宋代瓷器和鐵器。巨鹿古城被發現了!這座古城在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由於黃河氾濫而埋於地下。已經整整800年了。這一發現引起了知識界的極大重視,古董商們也蜂擁而至。大量巨鹿出土瓷器被販賣到琉璃廠,當時收藏研究巨鹿瓷器成風,大量出土古瓷流失到海外。
英國人赫布遜(R.L.Hobson)首先依據較科學的考古研究方法,指出此類窯器和文獻記載的「磁(州)器」非常接近,且並非僅燒造於宋代,也非局限性於古代磁州一地燒製,因而給這類陶瓷器命名為「Tz』u –Chou Type Wares」 。
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館中凡有東方藝術品陳設者,無一不陳列一兩件精美的磁州窯製品。特別是日本。有關鉅鹿的磁州窯珍品的收藏,數量之多達到上萬件,為各國之冠。一些國外的學者也對磁州窯有著濃厚的興趣,有英國人赫布遜,卡爾貝克,麥德麗(M·Medley),瑞典人司瓦洛;日本人小森忍,奧田誠一,小山富士夫、長谷部樂爾及美日人蓑豐等人,都對磁州窯有著專門的研究。
在磁州窯的裝飾當中,白地黑花最具有代表性。而最令人歎服的也是較為稀有的品種,同時兼備審美及實用價值。此外,磁州窯還燒造白釉剔、劃花、黑釉剔、劃花、白地黑花配剔劃花、珍珠地、三彩和仿定等品種。
白地黑花是宋代磁州器最為主要的裝飾技法。又稱「白釉釉下黑彩」,是指在施白色化妝土的胎體上,以毛筆為工具,蘸「斑花石」顏料(褐彩),繪出各種紋飾圖案,在罩以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
磁州窯的裝飾藝術在世界陶瓷藝術史上是罕見和無語倫比的,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研究中都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長谷部樂爾先生在「磁州窯的歷史極其影響」一文中說道:「對於日本人來說,同華貴無緣,所謂粗悍的磁州窯的美,有其接近於人情而令人倍感親切。磁州窯那溫暖的色調,實用而和諧的器形、白與黑的強烈對比,這一些似乎能向世人傾訴一些什麼。」
看到這,你明白了嗎?西方收藏家之所以喜歡磁州窯,是因為早在100年前,他們就最早接觸和收藏到了巨鹿出土的大量磁州窯精品!祖祖輩輩研究下來,流傳下來,再加上白地黑花這種簡單明瞭的審美觀,不需要其他宋瓷那些看不懂的釉色和器型那麼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對玉器的特殊喜好還有對青銅器的獨特理解),再加上它屬於早期的中國繪畫(西方人最喜歡的藝術品,首先是繪畫,然後是雕塑),得到西方收藏家喜歡,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