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康熙郎窯,是紅釉瓷製作的又一個高峰。歷來就是藏家追逐的名貴品種,被稱為「千窯一寶」。但寶石紅釉,在明代嘉靖後,已經絕脈。郎廷極的恢復燒製,並無現存的配方可循,可以說就是創造。郎廷極(1663-1715),字紫衡,一字紫垣,號北軒,累耀江西巡撫,督造官窯瓷器,世稱郎窯。任何一種創造,都必然歷盡艱辛。郎窯瓷器經過千萬種胎釉配方,無數次燒成試驗,並修建了專門燒製顏色釉的色窯,最後才燒製出接近明代祭紅的新品種一一郎窯紅。
一、郎窯紅的色彩
郎窯紅燒成萬分困難,即使是同窯燒製窯位、配方相同的一批瓷器,也會因窯位、溫度、氣氛、時間等細微的差別各不相同。純正紅色非常少見,或多或少都有飛銅、氧化以及變異別見的情況。因而多有過渡色,絕無艷麗的單色,也即必有豐富的髮色層次和千差萬別的髮色。根據髮色濃淡、深淺等情況,有近百餘種稱謂。若用現在的等級標準,一等品:顏色純淨,如紅郎窯和綠郎窯;二等品;顏色雜沓,如豇豆紅等;三等品;顏色淺淡,白中略帶粉紅,如孩兒面、美人醉、桃花片等;等外品;色彩暗敗,如乳鼠皮、豬肝色,等等。
首都博物館 盛世風華——大清康熙御窯瓷展覽
清康熙 郎窯紅釉卷缸 大衛德基金會藏
大清康熙御窯瓷展覽郎窯紅釉梅瓶
「白胎燒就彩虹來,五色成窯畫作開」。為了「多、快、好、省」地研燒紅器,同一器物的裡釉、外釉以及底釉往往施上小同的彩釉樣本,因而郎窯釉色必然異常豐富。郎窯紅系列,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來形容一點不為過,每一件都是在最恰當的 條件下出現,每一件都不可以複製。
古人常用形象的比方,來描述瓷器的色彩、紋片等。比如,茶葉末、豇豆紅、蛆酬走泥紋、菟絲紋、牛毛紋等。因而收藏家必須注重生活積累,留心身邊各種事物,並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綜合。比如,我國古人以白裡透紅為美,常把美人比成「面若桃花」,這樣的觀音瓶稱為「豇豆紅」、「美人醉」或「桃花片」,雖不十分貼切,但也可以意會。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郎窯紅直口穿帶瓶
郎窯紅的包漿
郎窯紅收藏,最要緊的是鑒別新老,判斷的第一要素就是看釉光。郎窯紅雖然是玻璃釉,但是歷經百年滄桑,它的光澤會變得十分柔和,和新燒的紅瓷有顯著的區別。就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條:
(一)自然結晶
玻璃相是非穩定相,有自發轉變為晶相的趨勢。經過幾百年的歲月,玻璃相中會出現微小的冰花狀結晶相。這種微結晶淚尺度一般在微米級以下,普通放大鏡不可見。這對於大多數藏家來說,基本沒有條件觀察體驗。雖然其變化肉眼無法分辨,卻能對瓷器的光澤產生重要的影響。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郎窯紅直口穿帶瓶底部
(二)歲月痕跡
新車和舊車的漆面相比,舊車不管怎麼沖洗,都不會給人新車的感覺。對於一件瓷器來說,首先,它的各個部位氧化是一致的,露胎的部位氧化更甚,尤其是底足。我們現在看到的瓷胎的顏色,並不是古瓷本來的顏色;其次,使用的痕跡是不一致的。如果人為做舊,水煮酸咬.,釉面損傷大過;用砂紙牛皮膠打磨,全面消光,則不該磨損的地方也出現磨損:若不全面消光,沒有打磨的部位,就會浮光灼灼。古瓷不論什麼器型,也無論貴賤,都是用於擺設或使用的。不同的功能.使用過程中的磨損部位和磨損程度導不同的。仿品的做舊往往不能考慮到每個細節。有的甚生不惜自毀容貌燒成時在釉面上撒上髒物,燒成後融入釉質,讓人覺得導古窯燒製,落渣形成。也給人一種沁色、包漿、洗刷不掉的感覺,實在是弄巧成拙。殊不知,中唐以後,匣缽裝燒,這些缺陷已基本克服。至於磨損的軟道的形狀,是不能作為辨別標準的,就像擦玻璃一樣,不同的擦拭習慣,甚至左右手的使用習慣,都會在瓷器表面留下不同的擦拭痕跡。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清康熙郎窯綠梅瓶
(二)亮釉寶光
長期的熱脹冷縮,無意間的硫碰,都會損傷釉面,這些傷痕都會對光線產生不同萬向的反射,因而古瓷釉光也會變得十分柔和。尤其重要的是,漫反射並不只發生在表層,在釉內也發生。之所以能寶光內發,除了自然結晶和釉面傷痕外,更重要的是氣泡層次。古瓷是柴窯燒製,窯具的密封性、溫度的可控性、氣氛的把握性都存在缺陷。古瓷不論器型大小,燒製時間都很長,最少也要一晝夜,長的要十多天。因而氣泡的發育是不同的。電茶壺和柴火燒開水,氣泡是不一樣的;大火急燒和小火慢熬,氣泡是不一樣的;燒開水和煮麵及稀飯,氣泡是不一樣的;不同釉料的瓷器,氣泡形態和分佈是不同的。郎窯紅厚胎厚釉,有的要經過多次反覆地素燒復燒,因而不同釉層的氣泡大小不一,深淺不一,形態各異。在不同的色彩部位,氣泡也不一致。在紅色濃重的部位,氣泡較大而數量略多。因為這裡釉層較厚,能夠有效阻檔氣泡逸出,較早形成大氣
泡,在熄火降溫前的一刻,逸出爆裂,黏度較大的釉汁無力填補空隙,因而留下凹痕,形成橘皮紋甚至棕眼。而在色彩淺淡的部位,因釉層較薄,氣泡發育不大便能夠迅速逸散,因而留下的氣泡較小,釉面也很光潔。這樣的氣泡狀態,在釉內形成複雜的光線反射。因此才會寶光內發。新仿的瓷器若能不惜燒製成本,延長燒製時間,不斷在不同方位調節火力,也一樣能燒出寶光來。若能長期複雜地巧妙做舊,則幾可亂真了。當然,這樣的瓷器價格也是不菲的。若做不好,這種劇烈的外力作用,更容易破壞釉面,甚至損傷氣泡的表皮,使氣泡死亡,導致有些瓷器受沁嚴重,.顯得很髒,成為一眼假的低仿品。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郎窯紅鳳尾尊
(四)複雜開片
古瓷的開片,多是胎釉膨脹係數不一致形成的,我國古代工匠多數習慣使用右手拉坯,軟盤逆時針旋轉,所以瓷胎的內應力方向向右上,釉面的開片方向幾乎一致。在長期的歲月中傳世,反覆地熱脹冷縮,紋片有延伸的趨勢。在器型轉折變化較大的部位開片較密,其他部位則相對疏朗,出土瓷片長期受外力擠壓或受其他外力作用,形成的紋片又有細微差別。郎窯紅因髮色無法有效控制,因而一飛銅部位片疏朗,甚至不開片;而釉色濃厚的部位開片較密,而且開片寬大深沉,幾不見底。新仿瓷則開片規則,片紋細小膚淺。
二、郎窯紅的胎質
郎窯紅是名貴品種,它具有康熙官窯瓷器的共同特徵,且更有代表性:糯米汁胎、精細無比。這種胎質,確實很像糯米。至於是否用糯米汁和合胎土,增加胎體強度,以適應反覆燒製,就小得而知了。不過在露胎處,多氧化成糙米色,也是事實。「釉如瓷之衣」,仿康熙的瓷器,一般是不敢露出胎質的,如同青年演員演繹老人,卸下妝容,必然露出光潔的皮膚一樣。郎窯紅還有一個特點:密度大,胎體重,很壓手。比如對比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同樣器型、色彩、規格的碗、盤,康熙的最重,雍正的最輕。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郎窯紅觀音瓶
四、郎窯紅的工藝
古人無法有效控制瓷器的燒成。即使乾隆時,登峰造極的唐窯,也把瓷器的燒成歸功於神助。如唐英在《風火神傳》中說「臧公督窯每見神指畫呵護於窯火中……」,因而,點火燒窯前要「祀神」,燒成開窯後要「酬願」。《陶冶圖說》中的第二十圖明確記載了此種隆重儀式。
古陶瓷由於胎釉材料成分、粒度、雜質的差異和窯內溫度分佈的差異等,基本都存在程度小同的胎裂、釉裂、氣泡、脫釉、意外呈色、表面不平、釉厚薄不一等缺陷,壁厚也不能很均勻,表面凹凸不平,稜線不直,掛釉厚薄不均,露胎處較粗糙,緻密度不高。不管制坯成型操作如何精細、手藝如何高超、胎面刮得多平,胎料粒度不均勻都會導致燒結時局部隆起或塌陷,凹凸不平和釉的厚薄均不可避免。而這些缺陷和粗製濫造是有本質不同的。
美國國家藝術館藏清康熙郎窯紅
「脫口垂足郎不流」,是最重要的工藝特徵之一。郎窯紅釉汁駐停的部位,大多數邊沿整齊,掛釉層次清晰。流釉不過底,不能完全歸功於「二層台和高圈足」等高超的旋修和造型技術,在郎窯創燒階段,一定會流釉的。高圈足設計,就是為打磨底足預留空間的。。流釉不過底的本質,在於釉的配方及燒製溫度的不同。比如,清代的寶石紅釉有這樣的一個配方:紅銅條、紫英石、碎器片、寶石瑪瑙,這種釉的黏度很大。又如對於供御的器物,如飯碗之類,是在高溫燒成的瓷胎上,採用了減窯發明的吹紅工藝,吹上寶石釉,再次烘烤而成。這是一種不計成本的做法,一般的民窯並不具備燒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