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紅釉瓷器特點(共8張圖片)
  • 25年9月5日 17:5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紅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最早出現於唐代的長沙窯。 純紅釉瓷器創始於元代晚期,元代始成功地燒製出紅釉器物。明代永樂、宣德時燒製出著名的「寶石紅」釉。清代康熙時,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先後燒製出郎窯紅、豇豆紅和霽紅。
 純紅釉瓷器創始於元代晚期,至明永樂年間完全成熟。明代鮮紅釉瓷器以永樂、宣德時產量最大,質量也最好。宣德紅釉與永樂紅釉齊名,釉層肥潤,呈色鮮紅,釉面多有桔皮紋,口沿有整齊的「燈草邊」,紅白分明。器物以碗、盤、洗多見。宣德以後,紅釉趨於衰落,歷朝雖仍有少量製作,但成功者罕見。
明代永樂紅釉素有「鮮紅」之美稱,此時的紅釉瓷器繼承了洪武朝紅釉器製作的工藝成果,施釉均勻,釉面瑩潤,燒成火候恰到好處,釉色鮮紅明艷,完全改變了洪武朝紅釉瓷紅中泛黑的不純色調。
明代鮮紅釉瓷器以永樂、宣德時產量最大,質量也最好,此後因瓷器燒造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生產漸入困境,產量銳減,成功之作很少見。至嘉靖時,雖然宮廷一再催燒鮮紅釉瓷器,但由於燒造難成,有關官吏不得不請求以容易燒造的低溫礬紅替代。
明成化鮮紅釉瓷器紅釉釉層肥腴,呈色鮮艷,燦若天然紅寶石。由於釉層氣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紋,使入射光線發生散射,視之柔和悅目。圈足外牆積釉處紅裡透黑,宛如青蝦之背。口沿因高溫燒成時釉料熔融、垂流而顯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圓潤的白邊。胎體較厚。
鮮紅釉葵花式洗


鮮紅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徑15.9cm,足徑13cm。
  洗通體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淺身,腹壁近直,平底。通體施鮮紅釉,釉面勻淨,色鮮艷。口沿與腹壁花瓣出筋處顯露潔白的胎色,與器身的紅釉相映生輝。底施白釉,無款。
  純紅釉瓷器創始於元代晚期,至明永樂年間完全成熟。宣德紅釉與永樂紅釉齊名,釉層肥潤,呈色鮮紅,釉面多有桔皮紋,口沿有整齊的「燈草邊」,紅白分明。器物以碗、盤、洗多見。宣德以後,紅釉趨於衰落,歷朝雖仍有少量製作,但成功者罕見。此洗憑其造型和紅釉特徵來判斷,應為稀有的宣德紅釉器珍品。
鮮紅釉盤


鮮紅釉盤,明永樂,高4.2cm,口徑19.3cm,足徑11.7cm。
  盤撇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紅釉,盤口顯白色胎骨,足內施青白釉,無款識。
  此盤造型規整,胎薄體輕,紅釉色澤鮮艷純正,是永樂朝官窯紅釉瓷作的典範。
  明代永樂紅釉素有「鮮紅」之美稱,此時的紅釉瓷器繼承了洪武朝紅釉器製作的工藝成果,施釉均勻,釉面瑩潤,燒成火候恰到好處,釉色鮮紅明艷,完全改變了洪武朝紅釉瓷紅中泛黑的不純色調。
  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為燒製時,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層變薄,顯露出胎色,這種現象俗稱「燈草口」。

 明成化鮮紅釉盤


 明成化鮮紅釉盤,高5cm,口徑20.9cm,足徑13.5cm。
  明成化鮮紅釉盤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鳥窩,俗稱「窩盤」。盤裡及足內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溫銅紅釉。紅釉釉層肥腴,呈色鮮艷,燦若天然紅寶石。由於釉層氣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紋,使入射光線發生散射,視之柔和悅目。圈足外牆積釉處紅裡透黑,宛如青蝦之背。口沿因高溫燒成時釉料熔融、垂流而顯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圓潤的白邊。胎體較厚,外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色澤淡雅,頓挫有力。
  明代鮮紅釉瓷器以永樂、宣德時產量最大,質量也最好,此後因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生產漸入困境,產量銳減,成功之作很少見。至嘉靖時,雖然宮廷一再催燒鮮紅釉瓷器,但由於燒造難成,有關官吏不得不請求以容易燒造的低溫礬紅釉取而代之。
  傳世的成化鮮紅釉瓷器極其罕見,故極珍貴。前些年景德鎮珠山成化官窯遺址出土成噸的瓷片標本,鮮紅釉瓷標本僅屬個別,而上述鮮紅釉盤標本亦屬僅見,說明成化鮮紅釉瓷只是偶然燒造。這種盤的造型、釉質(釉內氣泡、桔皮紋等)均極似宣德鮮紅釉盤,如無款識,極易被誤認為是宣德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