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倒流壺是中國古代壺式之一,現存最早的器物是陝西曆史博物館藏的五代耀州窯青釉剔刻花獅流倒裝瓷壺,宋、遼、金、元時期,隨著陶瓷製造業的發展,倒流壺工藝得到持續發展,明清時期大量流行此類器物,尤以清代存世品最多,造型多為桃形,以祝壽寓意紋飾為主要裝飾。
倒流壺製作精巧,內有玄機,壺身無蓋,注酒或水時需要將壺身倒過來,從壺底的一個小孔注入,壺底中心有一根通心管通向壺內,將壺放正之後,裡面的液體並不會流出,這樣構造奇特的倒流壺不同於傳統壺式,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匠心獨運和豐富的創造力,據《元代瓷器目錄》所載,倒流壺一共需要經過3道複雜工藝才能製作完成。
新鄉市博物館藏有清代豆青釉裡紅倒流壺(見圖),通高15、底徑8.3厘米,壺身為扁桃形,弧形執手,曲形流與壺身相連,連接處左右對稱飾有桃葉裝飾,平底圈足,底部有一注水口。器物整體造型規整,壺身施豆青釉,頂部有一處紅彩,釉色光亮潤澤,精緻美觀。
豆青釉屬於青釉的一種,青釉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顏色釉,歷代均有燒製,發展到清代雍正時期,此釉色燒製工藝達到頂峰。陶瓷鑒定專家馮先銘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寫道:“青釉燒製技術到雍正時期才真正穩定,釉面肥腴,色調勻淨,有的蒼翠欲滴,有的嫩如翠竹,燒製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在青釉上面加彩裝飾應運而生,流行於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在瓷胎上用紅彩繪製圖案紋飾等,外面再施豆青釉,此類稱為“豆青釉裡紅”或“豆青地釉裡紅”。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