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清康熙 青花博古開光得利圖觀音瓶及花鳥圖觀音瓶兩件
在陶瓷歷史上,各朝青花瓷上不同的藍釉色調,皆有其獨特之處。唐代(618-907)為藍釉陶瓷的濫觴,青花瓷在此時初見雛型,至元代(1279-1368)大放異彩,更於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朝持續發展,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燒製規模最大的品種之一。其中,不同種類的鈷料的應用,可謂青花髮色至為重要的關鍵所在。
鈷料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據知當時在西亞便以其作藍色呈色劑。但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只自戰國(公元前475-221)時期的文化遺存始,有少量玻璃珠及玻璃器上有鈷藍燒熔的痕跡,根據器形、工藝來看它們極有可能來自西亞,而不似中土製造的東西。
明萬曆 青花海馬龍紋梅瓶
除玻璃工藝外,中國在唐以前一直未見有藍釉陶瓷。在中國古陶瓷文明之路上,各色釉中,藍釉出現得幾乎最晚。在古人眼中,藍色實在算不上吉祥的顏色,但凡沾上藍色,多有點恐怖的意味。尤其是那種深藍,屬於藍色系中的最冷色調。佛經中惡鬼的名字有叫藍婆的,塑像常常是將藍色塗抹在臉上,用其色唬人;古代鄉試中的考卷有遭污損或不合程式的,考官會用藍筆寫明處分,稱為“藍單”;唐人在《酉陽雜俎·蟲篇》寫道:“藍蛇,首有大毒……南人以首合毒藥,謂之藍藥,藥人立死。”聽之悚然。
文學賦予的社會角色總是很難擺脫,所以在唐之前,我們至今還未發現絲毫藍色釉彩的跡象。從燒造的偶然性上,雖然藍色極有可能出現,但工匠也許並未想要開掘出什麼“不祥”的藍釉產品,因此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唐三彩中藍釉的突然闖入。
唐時絲路暢通繁榮,致使鈷料得以傳入中國,並將它用作陶瓷燒製的釉料之一,與當時其它含鉛量高的銅綠釉及鐵褐釉一起作為低溫陶器上的裝飾釉料,燒成後的釉色流光溢彩,釉面佈滿細小開片,從而造就舉世聞名的三彩陶器。
唐三綵鳳首壺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唐三彩馬 河南省洛陽市關林唐墓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之藍釉色彩飽滿瑩潤,與黃、綠、白等色並行,千變萬化,令人始料不及。人們常說“三彩加藍,價值連城”,不過怕是今人看著再耳目一新,也不如唐代人當時自己的感受強烈吧。
唐三彩是一種嘗試,之後的古代中國人開始接納藍釉。宋人崇尚極簡美學,宋瓷釉面講究溫潤素淨,追求靜謐中體現純樸高雅,然而這也使得鈷藍料在陶瓷上的發展呈現停滯狀態。直到元代,在草原文化中,青花的藍與白暗合了蒙古族對蒼狼白鹿的圖騰信仰——蒼如蔚藍蒼天,白則意味純潔良善。在統治者的極力推崇下,以藍釉為主要觀賞對象的青花瓷自此大肆興盛,並造就陶瓷史上的第一高峰。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元青花“昭君出塞”罐 日本出光美術館
元青花“尉遲恭救主”罐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元青花“三顧茅廬”罐 裴格瑟斯基金會
元代所用鈷料來自波斯,古稱“蘇麻離青”或“蘇勃泥青”,其含鐵量高,富發散性,燒製後的青花在積釉處有鐵銹似的黑褐斑點,斑點處下凹入胎,呈色濃郁翠艷,視覺效果極為鮮明。
2017香港蘇富比拍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稜菱口大碗
明十五十六世紀 青花孔雀洞石牡丹紋盤
及至明代,“蘇麻離青”料於永樂(1403-1425)、宣德(1426-1435)年間,經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引進中國。加之當時御窯廠的嚴格監督,致使永、宣青花呈色幽深,如寶石藍,後朝更奉其圭皋,並有“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的美譽。
相較於進口鈷料,國產鈷料則因洪武(1368-1369)年間的數次海禁而被重視。但此鈷料含錳量高,色調淺淡,髮色也是良莠不齊,因此在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器製作中並不被重視。一直到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間,則又以江西樂平所產的“平等青”(或“陂塘青”)作為青花釉料的主要來源。由於“平等青”的淘煉較精,雜質量少,因而燒成之青花色調勻淡典雅,呈色穩定,並有雲遮霧障之感,成就這一時期青花瓷器之獨特風貌。
成化青花宮碗
江西除樂平以外,還出產一種名為“石子青”的鈷料。其髮色偏黑,多為當時民窯燒製青花所用。但到了嘉靖、萬曆年間,一種來自中亞、新疆和雲南的“回青”因難以單獨使用,而需與國產的石子青進行混合才能加以利用。通過調整其混合比例,這種青料有上青、中青之分。若回青比例高於石子青,則其青花髮色紫艷絢麗;反之則略顯灰藍。
青花至明以後,又在康熙(1662-1722)年間再創巔峰。當時主要採選浙江紹興、金華及衢州一帶出產之“浙料”,加上紋飾表現手法以分水皴法繪之,因而成品髮色翠藍透亮,層次分明,富立體感。
清18世紀 青花礬紅海水龍紋盤一對 雙方框‘敬畏堂制’楷書款
清乾隆 青花蠶紋壽字盤一對 六字篆書款
入門青花瓷器鑒藏,需多注意各朝青花髮色上的微妙變化,經過細心觀察比較之後,如此過程不僅能訓練眼睛的感知能力,同時還可增強自己對各朝風格的瞭解及審美意趣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