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青花春耕圖雙耳扁瓶(共2張圖片)
  • 24年5月20日 22:2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農耕。」著名學者左河水的這一首《驚蟄》,形象地再現了春分前後中華大地,尤其是江南地區開始春耕的景象,與筆者所藏的一件雙耳扁瓶上的春耕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瓷上翠野啟春耕 清青花春耕圖雙耳扁瓶

(圖一)

這件清乾隆青花春耕圖雙耳扁瓶(圖一),高39厘米,寬27厘米,底部有 「大清乾隆年制」的篆書款印(圖二)。扁瓶造型由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器演變而來,為乾隆時期燒製最精的青花工藝之典型代表。該瓶身運用拼接方法,頸、肩對稱,並飾有夔龍雙耳,通體滿繪青花紋飾,如口沿外部繪有如意雲頭紋,頸部則是蝙蝠紋,其餘邊飾為青花繪壽字吉磬纏枝花卉紋,紛繁複雜,卻又細緻入微,輕盈如真,頗見功力。最為突出的是瓶身腹部,其兩面開光,一面繪《耕織圖》之「耕」:圖中農夫右手握犁,左手執鞭,趕牛犁地;另一面則繪《耕織圖》之「耙耨」:大牛拉一長方形耙,農夫著斗笠,手執牛鞭站在耙上,田壟上小牛抬頭對視。兩面背景相近,皆是雙桐樹下,阡陌相交,不遠處農舍隱現,畫中梧桐枝葉婆娑,生機盎然。《禮豐威儀》說:「其政平,梧桐為常生。」被賦予代表天下太平的梧桐,是政治清明的祥瑞之物,也正好與耕織圖所寓之意相暗合。

觀察扁瓶構圖,由遠而近,由大到小,虛實透視,空間佈局非常得當;人物面目表情及衣褶生動,大牛與小牛相顧動人,絕妙地再現了原畫神韻;圖中村落風景,田家勞作之苦,曲盡其致,畫法極重工筆之精妙,堪稱佳作。細品其線條,不難發現,兩幅圖中出現了17世紀以來東西美術相激盪的新氣象,即多處摹自當時深得乾隆喜愛的西洋畫師郎世寧所創的新體畫。比如梧桐,一改傳統國畫的線條表現手法,運用素描和明暗效果,使梧桐樹皮具備較強烈的凹凸立體感,樹葉向背、老嫩之差皆得以準確表現;瓶身青花,出色濃妍,於瑩白滋潤的釉面映襯之下,更見清雅逸致。

瓷上翠野啟春耕 清青花春耕圖雙耳扁瓶

(圖二)

江南秀美的春色和淳樸的耕種情景出現在瓷器中,並非偶然。南宋紹興年間,畫家樓儔作《耕織圖》呈獻宋高宗,深得讚賞,朝野傳誦;康熙三十五年,瓷器上最初出現了耕織圖紋,之後在青花中多有表現;乾隆認為「帝王之政,莫要於愛民,而愛民之道,莫要於重農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經也」,因此,「注重男耕女織,發展農桑生產」自然成了乾隆皇帝根深蒂固的經濟思想。這也正是民間《耕織圖》摹刻之風盛行的原因,連一些地方農書如《授時通考》等,也以各種形式加以翻刻,瓷扁瓶中的同類題材又將之推進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兩幅瓷上春耕圖,幾多百姓勞作苦。把玩扁瓶,不由想起陸游的那首《春耕》詩:「去蜀歸吳會,真成萬里行。窮通竟安在,恩怨兩皆平。文字妨求道,杯觴害養生。餘年猶有幾?買犢事春耕。」如今,現實生活中的耕牛犁田已不多見,而諸多藏品卻能再現歷史,這難道不是收藏的魅力所在嗎?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