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青銅“虎鎣(yíng)”為西周晚期青銅器。“鎣”有光明、美麗之意,“鎣”是“盉”(hé)的一種異稱,和其他青銅器一樣,在商周時期一般都是用於祭祀的禮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於祭祀、宴饗等典儀中“沃盥禮”的實用水器。蓋內鑄銘4字:“自乍(作)□ (鎣)”,第三字釋讀存疑。由於器蓋、流部有虎形紋飾,“虎鎣”因此得名。方唇、 短束頸、寬折肩、圜底,足根飾饕餮紋,腹下部飾瓦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其上的伏虎造型惟妙惟肖……在燈光的照耀下,青銅“散發著神秘、高貴的光芒。
“虎鎣”坎坷流失海外百餘年,其回歸祖國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在展覽(“虎鎣:新時代?新命運”展覽)的第三單元中,對“虎鎣”驚現英國拍賣行、我國政府積極追索、行業組織踴躍支持、國家文物局和國家博物館積極推進實物鑒定和捐贈接收直至最終入藏國博的全過程進行了認真梳理。
“虎鎣”回歸大事記
光影“虎鎣”
青銅“虎鎣”(局部)
如今,我國高度重視歷史文物保護,不斷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讓保護文物的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數量眾多,每一件文物面對的實際情況也不盡相同,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仍然任重道遠。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除了成功追回的“國寶”,還有更多的文物,期待“回家”。進一步拓展文物追索渠道,形成海外文物追索的機制,我們需要和國際社會更深入地溝通、更緊密地合作,也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