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的發展歷史
  • 22年8月22日 23: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宋代瓷器 (公元960~1279年)的瓷藝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有”瓷的時代”之說。北宋(公元960-1127年)出現了定、汝、官、哥、鈞和景德鎮六大名窯。所產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裝飾上均達到高度的藝術境界,其美學風格以沉靜雅素為特色。品種有青瓷、白瓷和黑瓷,景德鎮的青白瓷亦有巧奪天工之美。北宋晚期建立官窯,開創了釉色變化和開片裝飾的新途徑。鈞窯的青紅窯便是它的一大創造。南宋(公元1127-1279年)是我國瓷器大量外銷的時期,也是瓷器由單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發展的時期。鈞瓷產生出海棠紅和玫瑰紫,龍泉窯產生出梅子青,另外還有油滴、兔毫、鷓鴣斑、玳瑁等結晶釉和乳濁釉等新產品。南宋官窯在造型上多仿古器型,注重釉色美。為了釉色深沉,就必須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窯產品的一大特色。

宋瓷的出口

宋代,中國瓷器出口開始迅速增加,遍及亞洲的東部、南部、西部和非洲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南京趙汝適在《諸番志》中所提到的從中國直接進口瓷器的國家和地區就有十五個之多,轉口到達的國家和地區應遠過此數。為此,朝廷在東南沿海的廣州、明州、杭州、泉州等口岸城市設立了市舶司,以增加稅收。據文獻記載,紹興末期(約1160年前後)廣、泉二市舶司抽分及和買所得,每年多達二百萬緡。可見當時貿易量之巨大。宋瓷出口的品種主要有景德鎮的青白瓷、龍泉窯的青瓷、磁州窯的黑瓷、越窯的劃花器,以及廣東和福建等地的青瓷和青白瓷長品等。

景德鎮

景德鎮古名新平,又名昌南,宋景德年間(AD1004-1007)改名景德鎮。據文獻記載,景德鎮從南朝陳時起就開始了”埏植以為器”的制瓷事業。宋時已成全國著名的瓷窯之一,其獨特的青白瓷文明海外。元以後成為中國的瓷都,既是最大的瓷器生產基地,又是最大的瓷器貿易集散地,並向海外大量輸出瓷器。元明清三代相繼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和御器廠,帶動了當地的制瓷業達到極盛。它所生產的青花,彩瓷和顏色釉瓷都獨步天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宋代瓷器名窯:

龍泉窯

宋元時期著名瓷窯之一。在浙江龍泉,故名。龍泉窯是在北宋早期興起的專燒青瓷的瓷窯,以大窯、金村的產品為代表。早期的製品極似越窯或甄窯,以大窯、金村的產品為代表。早期的製品極似越窯或甄窯。南宋中期,燒製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宋末至元代初年,白色薄胎厚釉的梅子青釉燒成,龍泉窯進入鼎盛時期。器型除盤、碗、盞、壺、盆、罐、渣斗等日用品外,水盂、筆架、筆筒等文房用具及各式仿銅、仿玉的器物也為習見。尤以鬲式爐、堆塑龍虎蓋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南宋晚期產品可分為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大類。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釉色白中泛青,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國”。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色鐵黑,俗稱”紫口鐵足”。黑胎器與郊壇下官窯瓷器有很多共同之處。明以後,龍泉窯漸趨衰落。

湖田窯

宋、元、明時著名瓷窯。在今江西景德鎮市郊,一般將其歸屬於景德鎮窯。五代開始燒造青瓷和白瓷,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造型多樣,各類日用品幾乎齊備,尤以注碗、盞盤托、油盒最為突出,是青白瓷中的代表作。元代創燒出卵白釉,青花瓷器是湖田窯的最大成就。元代青花製品絕大多數使用”蘇青”。早期以大盤為主,紋飾繁縟華麗。晚期以高足杯、折腰碗、小酒杯為多,紋飾簡潔、疏朗、草率。入明以後,以生產青花和白瓷為主,但於景德鎮官窯和其它民窯相比,質量較差。明嘉靖、萬歷時衰敗。


五大名窯

宋代五個最著名的瓷窯,為官窯、哥窯、定窯、汝窯、鈞窯。五大名窯之稱為近人提出,不見於宋、元、明人文獻。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成書的《宣德鼎彝譜》提到名瓷時,載”內府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後人可能由於柴窯器無法確定,因此提出五大名窯之說。五窯之中,官窯應包括北宋卞京官窯及南宋修內司窯和郊壇下官窯,但目前能夠確認的僅有杭州烏龜山郊壇下官窯一處。郊壇下官窯專燒青瓷,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類,胎質較松,呈紫灰色。哥窯是否屬宋代產品尚有爭論,窯址也未確認,僅有器物傳世。相傳有兄弟兩人,弟章生二所主為龍泉窯,哥章生一所主之窯即哥窯。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開片處多為黑褐色,開片內雜以黃色紋線,俗稱”金絲鐵線”。器物以瓶、爐、洗、盤、碗、罐為主。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定窯始自唐代晚期,終燒於元。以燒造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釉瓷和綠釉瓷。汝窯在今河南寶豐縣,宋屬汝州,故名。以燒青瓷為主。燒造年代極短,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到徽宗寧五年(公元1106年)的二十年間。器物有盤、碟、洗、出干尊等,多帶支釘痕。傳世器物極少。窯址目前尚未發現。鈞窯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台一帶,金代屬鈞州,故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製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白地黑花瓷。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紅等。

宋代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藝:


 青白瓷

是景德鎮窯在北宋初期獨創的一種瓷。含鐵量低,一般在1%左右。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泛白,顏色介於青白之間,故名。釉層細薄晶瑩。如果瓷質亦薄,器的暗雕花紋內外可以映見。入元以後,青白釉略顯青色,不像宋時清澈透亮。

 

 玉壺春瓶

由”玉壺先春”的詩句而得名。撇口,細頸,圓腹,圈足。由一條彎曲的弧線構成]瓶體,給人以柔和勻稱的美感。宋代創製。元代早期承襲宋制。瓶體修長,晚期頸部變為粗短,腹下部趨向肥大。明、清式樣大致相同,口侈,腹大足肥,並有各色彩釉裝飾。

 

 窯變釉

是一種變化最多,色彩最豐富。形態最複雜的釉。窯變釉的出現最初是偶然的。人們按一定的配方,製成釉料,施於製品入窯焙燒後,產生了人們意料之外的顏色變化,因此稱之為”窯變”。早在宋代,就已出現了窯變,如”鈞紅”便是鈞窯產生的窯變釉。到清雍正、乾隆時,工匠已經基本掌握了窯變的規律,能燒出預期效果的窯變釉。

 

 葫蘆瓶

瓶身由兩截粘合而成,上小下大,仿束腰的葫蘆,故名。南宋龍泉窯創製,元明時景德鎮窯多見。多為陳設用瓷。葫蘆接近福祿二字諧音,有上書”大吉”二字者,具有祈求吉祥福祿等意義。元代青花葫蘆瓶呈八稜形,明代有四方、六方、上圓下方和多稜形等。文飾多帶有道教色彩。

 

 提梁壺

小口,球腹,器形穩重古雅,實惠大方,以局部兩端連以半月形提梁而得名。宋時創製。明代隆慶年間,景德鎮窯燒製的青花提梁壺,器形渾圓,色澤艷麗,文飾繁密,甚為著名;清代雍正時,燒製的斗彩蟠桃紐蓋提梁壺製作精湛,更上一層。

 

 注碗(酒溫)

酒具,由注子和溫碗組成。注子是盛酒器,溫碗是溫酒廣口,碗壁直而深,圓筒狀,有的通體呈蓮花形,大小依注子而定。宋代始見,流行於南宋。使用時將注子置於溫碗內,倒入熱水,即可溫酒。景德鎮窯制的青白釉製品雕工精細,穩重古雅,是此類器中的佳品。

 

 膽瓶

因器型如懸膽而得名。直口,細長頸,削肩,肩以下漸碩,腹下部豐滿。宋代鈞窯創製。清代景德鎮燒製較多,尤以乾隆年間產量最大。主要品種除仿宋器外,還創燒了郎窯紅、天藍、孔雀綠、珊瑚紅、爐鈞等新品種。

 

 梅瓶

特點是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因口與梅之瘦骨相稱,或以口僅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體態俏麗,為盛酒用具。宋時稱”經瓶”,明清才稱”梅瓶”。各代形制略有不同。宋代,頸部瘦削,形體挺拔。元代,有體為八方形的。明代,肩部豐滿,脛部肥碩。清代,肩部挺闊,脛部內收,底處微撇。以元代景德鎮燒製的青花梅瓶最為精湛。還有帶座的,瓶身與瓶座既渾然一體,又可以活動裝卸。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