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截玉誇私鬥,烹泉測嫩湯。稍堪膚寸舌,一洗莧藜腸。千枕消魔障,春芽敵劍鋩。年年較新品,身老玉甌嘗。”這首南宋詩人袁說友的《斗茶》,描述的是宋代風靡一時的斗茶之風。當我看到眼前的一件宋代斗茶的專用茶具時,腦海中頓時浮現出一片千年之前宋人烹茗煮茶、斗茶為樂的熱鬧場景。
這件北宋黑釉兔毫盞(見圖),高3.5、口徑14厘米,1997年出土於武漢市武昌區放鷹台,現收藏於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器物折沿圓唇,斜腹內收,小平底。器內底部中心模印一朵菊花圖案,周邊留有5個支釘痕跡。器物上部施釉,釉色黑褐;施釉厚重,在黑褐色釉上燒出閃耀銀光且細如兔毛的結晶釉,又稱“兔毫釉”,是宋代建窯瓷器的代表性器物。
北宋時期,政局穩定,民殷國富,天下太平,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展示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各色人等市井生活的閒適景象。宋人講究茶道,上至皇室王公,下至士大夫及文人雅士,無不好此,形成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茶道之風。宋徽宗趙佶雖不是治國明君,最後落到客死五國城的淒涼下場,但他生性風流儒雅,不但畫得一手好畫,寫得一手好字,獨創了名揚天下的“瘦金體”書法,而且還是一個茶道高手,日理萬機之餘,不忘撰寫專著《大觀茶論》,對北宋名茶蒸青團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提到的“斗茶”一節極為詳盡。
斗茶,又稱“茗戰”,以茶會友,來分出水品、茶品和烹茶技藝的高低。北宋名臣范仲淹面對愈演愈烈的斗茶之風,發出了“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的由衷感歎,認為斗茶有味輕醍醐、香薄蘭芷的妙趣。宋人斗茶場所,多選擇在規模軒敞的地方,斗茶者以所藏名茶輪流烹煮,品評高下,形成了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戲等豐富多彩的斗茶內容,吟詩作賦,烹茗品味,絲竹相伴,樂此不疲。盞為斗茶專用茶具,以建盞中的“兔毫盞”最為有名。
北宋流行“斗茶”之風,社會對黑瓷的需求量太大,以至於宋代黑瓷成為當時一個產量極大的品種,不僅一些青瓷窯場如福建建陽的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以生產黑瓷為主,成為著名的黑瓷產地,其他如定窯之類以生產白瓷為主的大窯、名窯,也順應市場需要而生產了大量的黑瓷器,使宋代黑瓷生產形成一個大的窯系。
建窯窯址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宋代黑瓷生產的著名窯口,生產的器型以碗、盞為主,皆大口小足。紋飾以口沿裡外之黃褐色或灰黃色之細毛狀花紋,即俗稱“兔毫”紋者為最有名。建窯生產的黑釉兔毫盞雖然銷往全國各地,但在宋代擁有湖泗窯口的武昌地區發現建盞的存在,亦是極其少見的,既體現了宋代斗茶之風盛行各地,又說明了建盞流傳地域之廣。
這件黑釉兔毫盞造型端莊厚重,施釉均勻,釉質濃重緻密,“兔毫釉”特色鮮明。令人賞心悅目之餘,不禁想起北宋詩人黃庭堅吟詠建盞的詞句“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對古人的茶趣之樂心生出幾分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