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萊菔瓶瓶形似蘿蔔,所以也叫蘿蔔瓶,又稱蘿蔔尊,有青釉、有天藍釉、豆青釉、豇豆紅釉等製品,以豇豆紅釉為最佳。萊菔瓶造型為小口,短束頸,溜肩,長弧腹,平底,器形小巧,線條流暢。
豇豆紅釉萊菔尊,清康熙,高19.9cm,口徑3.2cm,足徑3.9cm。
尊撇口,細長頸,豐肩,長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紅釉。口部紅釉夾雜少許綠苔點。頸下部凸起弦紋3道,凸起處釉層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輕靈秀美,修胎規整,釉質勻淨光亮。
萊菔尊又稱蘿蔔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狀類似蘿蔔,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藍釉、蘋果青釉等品種。
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鎮創燒的豇豆紅釉屬於高溫銅紅釉,它是各種銅紅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種,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顏色而得名。由於紅釉的深淺及綠色斑點分佈在不同的部位,所以還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臉」等美稱。清人洪亮吉(1746—1809年,號北江)曾作詩讚譽其釉色「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豇豆紅釉瓷器常見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印盒等小件器,主要是以文房用具為主,另見有盤,無大件器。
豇豆紅釉萊菔瓶,清康熙,高19.8cm,口徑3.2cm,足徑4cm。
瓶撇口,長頸,寬肩,長腹,淺圈足。外壁施豇豆紅釉,通體素淨,僅於頸部飾數道凸弦紋,起弦之處因釉層較薄可見白胎。內壁施透明釉,微泛綠色。外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豇豆紅釉器外壁的銅紅釉是分幾次吹釉然後高溫燒成的。由於釉中含有微量銅的成份,在燒成過程中會造成氧化而產生綠色的斑點,俗稱苔點,摻雜在紅釉色中相映成趣。康熙朝創新的萊菔瓶中以豇豆紅釉為最佳,此瓶釉色勻淨典雅,只在口部呈現綠斑點點,惹人喜愛。
宋(公元960年–1279年)的耀州窯青釉刻花萊菔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