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龍泉窯的開片與冰裂紋(1張圖片)
  • 19年4月18日 16: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談談龍泉窯的開片與冰裂紋

近日在微信上看到一文,談到陶瓷的開片與宋代美學,現摘錄主旨一段如下:「全世界至今還在仿宋瓷。冰裂紋,本來是燒壞了,但宋人覺得裡面有種滄桑美,經歷時間後,叫開片,他們用不同火溫去燒出開片。本來是敗筆、損壞卻變成美,這是很特別的宋代美學。」反其道而行之,以開片為美是獨到的宋代美學嗎,宋人果真喜歡冰裂紋嗎?筆者不以為然,在這裡我想講一下開片和宋人對龍泉窯的審美是頗有必要的。

開片,也即裂紋對於陶瓷來說十分普遍,不獨龍泉窯,幾乎每一個窯口的瓷器都有開片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開片?因為胎體和釉層是兩種不同物質,兩者的熱膨脹係數不同,當器體從燒製時的高溫熔融狀態冷卻凝固至常溫後,如果釉層比瓷胎收縮率高,釉層就會因過度收縮而出現裂紋,這種現象即稱為開片。也就是器物一出窯就有開片,它是難以控制的技術缺陷造成的,開片的深淺、長短、走向都是無意而自然的。

除了熱膨脹係數差造成的釉面開片,還有一種「二次開片」,也就是瓷器在保存過程中,隨著歲月的變遷,釉面繼續產生裂紋,這和瓷器所接觸的空氣、水分、氣溫等各種因素都是相關的,尤其是那些埋在土裡,沉在水裡的瓷片,釉面腐蝕,老化,更容易產生裂紋。「二次開片」也可分兩種情況,一是在原先的裂紋基礎上繼續延伸,這個不易被察覺;二是原先沒有開片的,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之後卻產生裂紋。前者往往是通體裂紋,而後者則多為局部開片,開片之處一般都是胎釉結合不夠緊密,相對較松之處,胎釉結合緊密的部位則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依然不會開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不開片的瓷器才能算工藝最好最完美的瓷器。

那麼龍泉窯的冰裂紋又是怎麼回事呢,冰裂紋是一種開片,不是所有的瓷器都能開冰裂紋,冰裂紋的產生與胎釉配方,燒成溫度等都有著微妙的聯繫,不同的胎釉配方上釉工藝,會導致不同的開片,比如石灰質釉,也即玻璃釉的開片大都是細碎的,而像南宋官窯器,大開片很多。南宋官窯器的開片現象非常普遍,龍泉窯黑胎產品也比白胎更容易開片,這首先就跟胎釉配方相關。其次是燒成溫度,一般燒成溫度高,釉面硬度愈高,開片就愈快。

龍泉窯民間有一個哥弟窯傳說,有開片的叫哥窯,無開片的稱弟窯,傳說中哥弟窯的年代被認為是宋代,但實際上,這個傳說最早出現於明代。而且宋代也根本沒有「冰裂紋」之說,其他的開片種類,比如魚子紋、蟹爪紋、牛毛紋、鱔血紋等等都是到明代才提出來的,所謂哥窯「金絲鐵線」也是明人的說法,金絲鐵線有悖自然開片的常理,實際上是人為「做」出來的。傳說只能當故事流傳,不能當成嚴謹的學術,它經不起推敲。哥窯式審美的興起其實始於明代,跟宋人毫無關係。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四引述《龍泉縣志》(南宋何澹所修版本)裡的文字說「瑩淨無瑕者為上」,可見宋人並不認為開片「高明」,無紋無瑕疵的才是上品。

回過頭來審視開頭引述的那段文字,明顯這是對宋代美學的誤會。對於瓷器開片,如冰裂紋者自然天成,造化之妙,固令人讚歎,但我們無需將其神秘化,更不應將其上升拔高強加於宋人。此外,現代龍泉窯冰裂紋工藝與古代是不同的,古代沒有人為因素,很多是局部冰裂紋,並不存在「失傳」的問題,而現代龍泉窯的冰裂紋是刻意做出來的,是一種「技術手段」,雖然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但很多人都知道,河南人是最早發明冰裂紋的,在釉料配方中加一定的金屬,冰裂紋產品滿大街都是,琉璃廠地攤上老早就在兜售汝窯冰裂紋瓷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