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秘色瓷——千年青瓷中的瑰寶(共14張圖片)
  • 18年7月27日 21:2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幻想千年如玉面,依稀窗後是儂顏!」

唐代晚期出現了一種瓷器,叫秘色瓷

唐代詩人陸龜蒙一首名為《秘色越器》的詩中寫道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這首詩告訴我們秘色瓷產自越窯,

應該是越窯的精品。

唐代青瓷以越窯的名氣最大,越窯青瓷又以秘色瓷最為著名,最為神秘。

宋代形成了五大名窯,但秘色瓷似乎沒了蹤影。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陝西扶風縣唐代皇家寺廟法門寺的寶塔轟然倒塌,政府在重修時清理塔基,在寺廟寶塔的地宮裡發現了物帳碑上有明確刻載的秘色瓷器共14件。

秘色瓷是指一種「神奇、珍異青瓷」。決不會指其它如白、黑等釉種瓷。秘色瓷和「瓷秘色」均是指瓷的顏色。然不少學者撇開「色」字,在「秘」字上下工夫,認為:「秘瓷」稱謂,時已久矣!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秘色瓷位於地宮中室的銀香爐之下

秘色瓷的發展可分為晚唐、五代和北宋三個階段。興盛與晚唐,成熟與五代、衰落與南宋。其裝飾特點不同時期工藝不同,變化的趨勢由繁到簡、由快到慢,這和越窯瓷器的工藝變化是一脈相承的。如唐代的秘色瓷蓮花尊上下有十二層之多,裝飾手法有雕、塑、堆、剔、刻、畫、出筋等手法應有盡有。晚唐、五代秘色瓷的裝飾主要採用:雕、塑、堆、剔、刻、畫、出筋、鏤空等手法,到了宋代主要以刻、劃為主,少有雕、塑、堆、剔。秘色瓷的修足和支燒工藝:晚唐時其修足規整平滑,琢器為規整的玉環底足,足底無釉,墊沙燒製,因其胎質含有大量的鐵元素露胎處顯均勻的火石紅色。五代早期直至宋代採用滿釉裹足支燒工藝。修足非常規整圓滑,足有立足也有外撇圈足,其支燒痕跡早期在底足顯現規則的豆瓣狀支燒痕,痕跡數量不等,距離均勻規則。到了宋代早期變成長條狀均勻的支燒痕跡,有的支燒痕跡就像短短的一條細線。這種支燒工藝可以說是越窯窯工的一大創造和發明,也為後來的汝窯、官窯和哥窯等眾多窯口所採用。

秘色瓷燒造的巔峰時期,普遍認為是五代。當時吳越國給北宋皇帝進貢了許許多多的秘色瓷。宋人有記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之物,臣庶不得用,故雲秘色。」《宋史》裡面也提到:「進…越器五萬事,金扣越器五萬事。」吳越國是十國之一,統治浙江一帶,正好是越窯的燒造地。吳越國的創始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錢鏐,帶領軍隊射錢塘潮的那位,西湖邊上至今都有錢王祠和錢鏐像。吳越文化的代表作,就是秘色瓷。從史料來看,當年秘色瓷的產量巨大。

越窯秘色瓷的裝燒技術也是十分先進的。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釉面光滑,釉色純淨,器物底部有糯米狀支燒釘的痕跡,表現出唐代越窯在裝燒工藝方面的革新,即使用了匣缽,實施「單件燒」。秘色瓷打破了窯內明火疊燒的傳統工藝,避免了因瓷器疊燒而出現的釉面煙熏、火刺、落沙、粘釉和內心留有支燒痕等缺陷,有效杜絕了明火疊燒的不足,提高了瓷器的質量,對以後的燒製工藝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半壁坍塌的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

法門寺曾是唐代皇家寺院,大唐皇帝曾多次迎奉佛骨舍利到京城長安供養,其中地宮所供奉的大量金銀器、絲綢、琉璃器、瓷器等都是千挑萬選的寶物。如今,法門寺唐塔地宮中出土的大唐珍寶作為文物在法門寺博物館陳列。在這絢麗多姿的展品中,筆者對其秘色瓷的探析和解讀也只是一家之言。其目的在於引發更多的人對這段歷史的關注。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欣賞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盤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五瓣葵口淺凹底秘色瓷盤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侈口秘色瓷碗壁外的唐代仕女圖案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千年青瓷中的瑰寶:越窯秘色瓷

鎏金銀稜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