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明故宮遺址公園龍紋丹陛石
在南京的明故宮遺址公園內,陳列著許多雕刻精美、形體巨大的明代皇宮建築石構件。其中有一塊四邊正方的巨形龍紋丹陛石十分引人注目。該石邊長約130、厚約30厘米,上面浮雕刻著一隻臉呈正面、容貌蒼老的龍;龍的身體形如側傾的英文字母“G”,呆板僵硬,狀如死蛇,龍尾上長滿須毛,四肢與身體嚴重不成比例,爪子也如雞爪一樣,背後的卷雲紋單調繁瑣,整條龍顯得孱弱無力、虛張聲勢。公園的說明牌上標明這塊丹陛石是明代遺物。
朱偰著《金陵古跡名勝影集》一書中記載的這塊丹陛石
保和殿北門下的漢白玉石雕丹陛石
明故宮遺址公園龍紋丹陛石保存環境現狀
明萬曆瓷盤內底的正面龍
清代龍紋圖案線描圖
清光緒青花盤正面龍紋圖案
無獨有偶,在百度網頁上搜索“明故宮丹陛石”的條目,立即就會出現中國青年網在2017年3月25日發佈的一篇新聞鏈接文章《全國文保明故宮丹陛石遭到破壞?》,文中一位先生稱這塊丹陛石是“明故宮留存下來的唯一一塊明朝丹陛石”,並且還說“這塊丹陛石上的花紋是正面龍,在明代之前是沒有正面龍紋的,龍多是雕刻成側臉;到朱元璋時期,朱元璋為了顯示出自己的威嚴,才出現了正面龍紋”。
早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著名史學家朱偰在所著的《金陵古跡名勝影集》一書中也記載過這塊丹陛石。該書的第48張照片中,朱先生拍攝了這塊石頭,命名為“明故宮玉陛”,並且還附了一段文字:“二十年前,明故宮遺物尚多;揚子江飯店主人之妻,系中國人,曾在今飛機場一帶廉價購得玉陛、石獅多具,運至飯店存放,不見其攸關民族文獻也。”從命名中可知:朱偰也認為這是一塊雕刻於明代的丹陛石。
那麼正面龍的形狀真的是朱元璋時期(洪武時代)就出現的嗎?這塊丹陛石上的正面龍紋真的是雕刻製作於明代嗎?如果不是,它又究竟雕刻製作於何時?
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的藝術風尚,總是會受到當時政治制度、經濟條件、社會風氣、帝王喜好的影響;這種風尚會在一段時期內形成一種固定的、獨特的風格,輻射到當時工藝製造的每一個領域,並且每隔數十年還產生一些變異;這個風格就是文物鑒定中聽說的“朝代氣象”“時代特徵”。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所著的《明清瓷器鑒定》一書的緒論中就說“在斷代和鑒別真偽時,觀察、比較同時期與相近朝代其他工藝品的圖案、畫意等特徵,也很重要。例如明清兩代瓷器的畫面,就與同時代的織繡、竹、木、漆、牙、玉、銅、銀等工藝品裝飾互有影響,一脈相通;又如成化時期瓷器上的海水八怪、纏枝蓮紋,也與前朝景泰掐絲琺琅器上紋飾相近。如此等等,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便可發現時代的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明代每一個時期的龍紋都有各自特色和規律,都可以在其同時代其他器物的紋飾上找到相同的對應;如果正面龍的形象在洪武時代就出現,那麼同時代的其他物品如:銅鏡、瓷器、石雕、木雕、書籍等器物上面也會有正面龍形象出現。但查遍各大博物館所藏明代洪武時期的器物圖片,均未發現有正面龍紋。
古陶瓷鑒定專家張浦生所著的《青花瓷器鑒定》一書第92頁中,有一段記載:“(明代嘉靖時期)龍紋開始有正面龍、螭虎龍,到隆慶、萬歷時大量使用”,同書的第124頁,再次提到“正面龍從嘉靖到清康熙一直有”;同樣,耿寶昌所著的《明清瓷器鑒定》一書的第141頁也記載“萬歷時期,瓷器裝飾工藝普遍地採用鏤孔手法,正面龍紋及道教紋飾也較嘉靖時運用得更加廣泛”。綜合兩位先生觀點,我們可以知道:瓷器上描繪全體正面龍的形象,是明代嘉靖年間才開始出現,到萬曆年間才風行起來的,而在嘉靖以前瓷器上沒有出現過。由此可以斷定:正面龍的形象是明代嘉靖年間新出現的,此前沒有,此後才被大量運用在各種器物上。
細觀丹陛石上所雕刻的這個正面龍紋,絲毫沒有明代龍紋那種瞠目圓睜、怒發上衝、身形矯健、四肢遒勁、爪如圓輪、尾如蛇蜷的形狀,更沒有明代龍紋威猛兇惡,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氣概;而是目光呆滯、身體僵硬、形如死蛇、四肢細短、爪如雞足、尾似掃帚,與晚清道光後期、咸豐、同治時代的龍紋十分相似,只是更加呆板、孱弱。根據文物鑒定中“同時代或相近的時代,其圖案紋飾因互相影響,多趨相似”的規則,可以斷定這塊丹陛石上的龍紋雕刻於清代晚期。
有清一代,南京除了咸豐三年(1853)至同治三年(1864)這11年間被太平天國佔領外,其他時期,一直處於清廷的有效管理之下;南京城內的明故宮是滿洲八旗軍隊的駐防地,設置了將軍和都統兩個衙門,並且還築了一道從太平門至通濟門的城牆和居民區隔離開來,普通百姓很難涉足。那麼這塊丹陛石是否是當時駐防的八旗軍瞞著百姓為他們的將軍或都統雕刻的呢?
丹陛石又叫玉陛石,是古代宮殿門前台階正中鑲嵌的一塊巨石,上面通常雕刻有龍鳳祥雲和江崖海水的紋飾;文武大臣經過時是不能從丹陛石上踩踏而過的,只能從兩邊的台階上下;即使皇帝本人經過,也是坐在輿轎上,由兩側台階上的侍從抬著,凌空而過的。駐防在明故宮內的旗兵將軍、都統在明朝遺留的玉陛上踩踩踏踏是可以的,但他們天大的膽子也不敢讓人重新雕刻一塊來供自己使用,否則一旦被發現,就構成僭越大罪,不僅要丟官職,而且還要掉腦袋。
剩下的可能只有一種:這塊丹陛石雕刻於太平天國佔領南京的時期。
清咸豐三年(1853),在廣西金田暴動成功的洪秀全一路北上,攻城略地,率領五十萬農民軍、一萬餘艘船,夾長江而東進,連克九江、安慶、蕪湖,勢如破竹。3月19日佔領江南重鎮江寧(南京),定為都城,改稱天京;洪秀全隨即喪失了鬥志,將享樂放第一,他把南京城內的原兩江總督府(即今總統府)作為自己的天王宮殿而大興土木。由於南京城外有清兵的江南、江北兩座大營駐紮圍困,建材無法從城外獲得,洪秀全遂下令拆取了城內明故宮裡大量的磚瓦和石料來修建自己的安樂窩。這塊原本就在明故宮裡的巨石,由於大小輕重合適,正是在這時候被為洪秀全修建天王宮而尋找建材的工匠發現,而在上面雕刻了具有典型晚清風格的正面龍圖案。大約是因為兵荒馬亂、百姓四散逃亡,技藝高超的雕刻工匠一時無法找到;也可能是工匠在威逼之下,心驚膽戰,無法發揮技藝;總之,這塊丹陛石上的龍紋雕刻並不細,甚至可說粗糙、劣拙。
至於這塊雕好龍紋的丹陛石,是如何在天王宮建築群中使用?如何又在太平天國滅亡後從被摧毀的天王府移回明故宮?抑或是雕刻好後因圖案醜陋根本就沒有運走使用而一直棄置明故宮遺址之內?等等一切的猜測,今天已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