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琺琅彩官窯價值如何?(共11張圖片)
  • 17年12月18日 22:2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收藏界,康熙琺琅彩官窯的瓷器,一向是價格居高不下,真品一瓷難求的盛況,大家有目共睹,可謂收藏界的寵兒,瓷器中的精品。那麼,如果拋開價格,單論康熙琺琅彩官窯的價值,應該如何看待呢?

首先,康熙年間的官窯瓷器,大多品質精美,本身就是極具代表性的瓷器。更何況琺琅彩瓷器,原料珍惜且不論,工藝複雜少見也是非旁的可比,二次燒造的過程更是需要從景德鎮挑選上好瓷胎,入京進行裝飾再進行燒製,其成本與難度不是一般窯口能夠負擔的,所以琺琅彩瓷器一向屬於宮廷壟斷的,專供御用。特別是康熙年間,本就為創始時期,銅胎上繪製琺琅的同款,更是珍惜難得,乾隆之後甚至絕跡,可見康熙官窯琺琅彩的珍貴,絕不僅僅體現在價格上,更體現在其通體的氣派與工藝難度、存世量上。

但是,如果僅僅論價值高低的話,康熙官窯琺琅彩內部,又有上下之分。比如說有的瓷器上帶沖,這是瓷器收藏流通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這種沖的大小,也是影響價值的重要因素。關鍵是要區別其沖線程度,有的是非常影響美觀度的,所以價值也會相應有損,但如果是並不影響美觀度的帶沖線的瓷器,與完整瓷器差別不大,則整體價值,並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當然,康熙年間的琺琅彩,從裝飾程度上來說,相較於他朝,更溫麗雅致,且有創始之功,名貴程度又添幾分。但是也因為其珍貴,二次燒造的過程中,從景德鎮到京城,多方協同才燒造出這樣進貢的珍品,民間不見燒造,流傳到民間的琺琅彩瓷器則更少,現在故宮博物館中藏有的康熙琺琅彩瓷器,都是定時展出的,這種直到民國三年才第一次被社會各界所熟知的瓷器,其價值還用再贅述嗎?

總之,由於康熙年間的官窯所出瓷器本就屬質量上乘的,何況是琺琅彩瓷,其要求的瓷胎好,技術高,且原料難得,存在時間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觀賞價值,而且正是因為其系官窯所出,數量少,流通到民間的更少,「物以稀為貴」,何況是質量如此精美的琺琅彩,所以康熙年間的官窯琺琅彩,不僅價格高,價值更高。

康熙琺琅彩精品賞析及價格參考:

1:清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琅彩蓮花圖碗,尺寸:11厘米,估價:咨詢價,成交價: HKD 74,040,000 ,成交時間:2013-04-0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康熙御制》藍料款。

口微外撇,碗壁內收,圈足邊沿切修規整。胎質潔白似玉,縝密細膩,釉料純淨光亮,胎釉緊密相合。所施料彩明艷,玻璃質感,口足邊沿各留白一周。胭脂色地,凝沉厚重。器身滿繪瑞蓮佳荷,華彩繽紛,藍倚青綠,粉伴黃白。花朵,或含苞,或綻放,婀娜多姿;蓮葉,見蜷展,見枯殘,意雅趣真。底書
「康熙御制」雙行四字藍料楷書款,外罩雙方框,字體工雋挺拔。

2:清康熙御制銅胎畫琺琅彩黃地牡丹雉雞圖蓋盒,尺寸:10.1厘米,估價:咨詢價,成交價: HKD 19,720,000 ,成交時間:2005-05-02,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5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康熙御制》款。

3:清康熙銅胎掐絲琺琅「纏枝蕃蓮」紋嵌寶石三象足雙耳蓋爐,尺寸:67厘米,估價: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HKD 11,860,000 ,成交時間:2011-10-05,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秋季拍賣會。《大清康熙年制》款。

4:清康熙胭脂紅地琺琅彩牡丹紋碗,尺寸:14.2厘米,估價: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價: HKD 7,004,000 ,成交時間:2002-05-07,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2春季拍賣會。

 

5:清康熙御制銅胎掐絲琺琅仿古纏枝蓮紋大銅鏡,尺寸:直徑43.5厘米,估價: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價: RMB 6,555,000 ,成交時間:2018-06-20,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賣會。

此鏡以精銅所造,鏡背鎏金保存情況良好。鏡面圓形,打磨極為光滑,照影清晰而柔和。背面施淡藍色琺琅釉為地,滿飾纏枝蓮紋,中心有黃銅按鈕,邊緣以銅圈隔出花邊帶,深藍地上亦飾小朵蓮花,與纏枝蓮圖案呼應。紋飾構圖繁密精緻,圓鈕與外區環紋的搭配又調節了內區滿地纏枝蓮的緊湊佈局,從而形成富於節奏的置陳變化。框做菱花形,色澤沈穆厚重,包漿潤澤,滿雕卷草紋,連綿不絕,團團如意。花紋線條細膩雅致,工藝臻熟,流暢自然。背面無花紋,鎏金厚重。全器氣息富麗華貴,鎏金燦爛,釉彩鮮明,使鏡面於富貴之中又呈現出形制莊重、質樸自然的仿古之風。此鏡置於室內,光華耀目,低調奢華而滿室生輝。如此碩大的銅鏡造價高昂,極為難得,視野廣闊,非一般小銅鏡可比。

6:清康熙銅胎掐絲琺琅雲龍紋多穆壺(一對),尺寸:高60.5厘米,估價:RMB 2,600,000 ~ 4,600,000,成交價: RMB 5,175,000 ,成交時間:2015-06-06,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賣會。

明清時期,由於皇室對西藏及藏傳佛教的重視,許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開始進入宮廷,多穆壺即是一例。多穆原意為盛酥油的桶。藏語稱為董莫(mdong-mo)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狀邊,又添把和嘴,遂成為壺。其造型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了藏、蒙、滿、漢民族團結的主題。由於清代大量冊封和法事需要精美的法器和擺設配合,造辦處生產了許多這類器物,同時也供清帝賜高僧之用,多穆壺更加流行。
此對多穆壺為銅胎,以掐絲琺琅之技裝飾器表,壺身為筒圓竹節形,共分為三節,其中上節較長。頂部為波浪形斜口,口沿、三道弦紋節及底足作鎏金處理,光素無雕刻;壺身上部置銅鎏金龍首,口出短流,並作銅鎏金魚化龍為手柄。整器通體施藍色琺琅釉為地,器身以雲龍紋為主題圖案,以紅,黃,青各色掐飾趕珠龍紋,矯健蒼莽,指爪鋒利,五色祥雲瑞氣圍繞其旁,下有海水江崖。流口及把手則飾卷雲紋。
整器造型具有濃郁的遊牧民族風格,銅質精純,琺琅釉質細潤,龍形的壺把增添一絲動感。其掐絲纖細均勻,剛勁流暢,填釉飽滿,很少砂眼,為康熙時代掐絲琺琅工藝的鮮明特徵。特別是龍的樣式,高額寬頰,長眉下垂的形象,顯現出康熙時代的風格特點,是康熙仿明代琺琅製品的精美代表作,皇家氣派十足,兼具裝飾與實用價值。

7:清康熙掐絲琺琅纏枝蓮龍耳玉壺春,尺寸:高52.5厘米,估價:RMB 2,600,000 ~ 3,600,000,成交價: RMB 4,140,000 ,成交時間:2011-06-05,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春季拍賣會。

此瓶撇口束頸,身形挺拔秀美,予人典雅大氣之感。瓶身頸部作鍍金獸耳一對,瑞獸腰背彎曲作弓形,頸首作回望狀,神情肅穆古樸。壺瓶器身以藍釉為地,其上作掐絲琺琅裝飾,繪纏枝蓮花紋飾,單線花葉柔麗婉轉,色彩紛呈,藍釉色澤流露沉靜典雅之氣韻,繁花造型彰顯華貴曼妙之身姿,頗為精妙,是典型的康熙時期紋飾特點。清代掐絲琺琅工藝全面興盛,達至巔峰,並形成內府造辦處,設立琺琅作,用以專門研發琺琅器具。此件掐絲琺琅纏枝蓮龍耳玉壺春造型端莊雅正,琺琅彩繪沉鬱高貴,其間花卉金邊為飾,更添華麗柔美氣息,呈現皇家宮廷氣度,極具收藏價值。

8:清康熙銅胎掐絲琺琅高束腰香幾,尺寸:高78.2厘米,估價:RMB 3,500,000 ~ 4,500,000,成交價: RMB 4,025,000 ,成交時間:2017-06-18,拍賣公司: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此香幾之妙,在線條的運用,忽隱忽現的線條把上下貫通,周圍脈絡自然而暢。香幾幾面呈五瓣花形,中心開光鑲琺琅彩西番蓮紋,外繞二夔龍於雲海中奔騰,開光外滿繪寶錢龜甲紋。腰部與幾面的五瓣形對應有五個弧面,中置絛環板,飾寶錢龜甲紋,使腰部紋飾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弧面各有一開光,內繪為雙龍捧壽,雙龍張牙舞爪呈側身上升狀,體為靛藍色,壽字均為雙金線塗紅,再配以黃、綠色點綴,開光之間以纏枝花紋鋪滿;下部面積較窄,掐絲繪一圈夔龍遊走其中,首尾相繼,姿態靈動而有氣勢。牙板雕作大小相隔的如意雲頭紋樣式,其上滿飾雲壽紋,足則使用垂足式造型,五足間是五個壺門輪廊,柔婉修長,彷彿是五個大蓮花瓣,整器色彩明麗,纖穠合度,極富美感。

9:清康熙御制銅胎畫琺琅錦地福壽紋爐,尺寸:直徑9.3厘米,估價: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價: RMB 3,584,000 ,成交時間:2010-11-20,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2010秋季拍賣會。

「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書款,康熙本朝。爐斂口,扁圓鼓腹,下承三乳足。爐內壁施天藍色琺琅釉,外壁以黃色琺琅釉為地,器身黃釉上又有紅色雲雷紋為地紋。爐身主體繪有蟠桃圖案,綠葉和紅花點綴周圍。蟠桃上方有蝙蝠一隻。蟠桃兩側伸出一折枝花卉,花心處各托起一較小蟠桃。花葉之間相互纏繞,與蝙蝠、蟠桃一起寓意「福壽連綿」。空處另有變形花朵圖案。底部施白釉,內以藍料書「康熙御制」四字楷書款,外畫雙圈框。
銅胎畫琺琅又稱「洋瓷」「廣琺琅」「琺琅畫」,是西方技法傳入我國的產物。畫琺琅製作時,先在銅胎上塗一層白色釉料,燒製後再用各色釉料描繪不同圖案,並二次燒製而成。由於琺琅彩釉料的特殊性,令畫琺琅色彩絢麗富有光澤,且耐腐蝕耐磨損,可歷經上百年而光澤依舊。
銅胎畫琺琅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灣以後,海禁開放,東西貿易交往愈發頻繁,西洋製品開始大量湧入,西方的畫琺琅便是此時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的。因其從西方傳入而外觀似瓷,故俗稱為「洋瓷」;又因在廣州傳入後就地設廠研製,宮中又稱其為「廣琺琅」。
中國開始製作銅胎畫琺琅始於康熙時期。康熙三十二年擴充內務府造辦處,將琺琅作設為治器作坊之一。現已證實,畫琺琅至遲於康熙三十年即在宮中試燒成功。但是此時的琺琅由於技術尚未成熟,成品釉色黯淡無光,色釉突出器表,是早期開創階段的特徵。康熙五十五年後,造辦處開始徵召民間及國外琺琅匠人入宮,如潘淳、楊士章等。特別是康熙五十八年法國人陳忠信來京指導之後,畫琺琅的製作進入成熟期,燒製出一批佳作。
康熙朝的畫琺琅器物,如上文所述,可分為開創期和成熟期兩個階段。開創期由於技術所限,器物體積小,釉色少,顏色不夠純淨,色彩互相浸染滲透現象時有發生。成熟期的畫琺琅作品器形種類和釉色都有所增加。釉色純正亮麗,色彩協調,所繪圖案以花卉為主,畫風細膩,一些圖文為宮廷中名畫家手筆。由於康熙酷愛畫琺琅,故此類器物落款多為「康熙御制」,與掐絲琺琅的「康熙御制」「大清康熙年制」款有所區別。本品即為成熟期的作品。
宣德爐為明宣德三年宣宗敕工部所鑄銅器,以銅質好,銅色晶瑩溫潤而著稱。宣德爐的製作本為祭祀焚香所用,後也用於室內陳設熏香。銅爐形態端正,光澤內含,雍容典雅,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喜。
此爐器形仿自宣德爐,小巧精緻,胎體厚薄均勻。釉料質地溫潤,表面有一層玻璃質光澤,兼具宣德爐型之精巧和琺琅器色彩明艷潤澤的特點,是康熙年間畫琺琅器中的佳品。 與此件爐造型、畫工相近者,可見香港蘇富比於1980年所拍的一件畫琺琅荷花圖爐,互為參考。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