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發展(共4張圖片)
  • 23年3月29日 01:0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青銅器文獻資料中記載,最早鑄造與先秦時期,主要使用銅錫合金作為原料。主要分類有食器、酒器、炊器、水器、銅鏡、帶鉤、兵器、樂器、車馬飾、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不斷演變,今天我們就說說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發展

在中國的鑄造史上,最早出現的就是土陶范鑄造。由兩塊土陶范對扣起來,澆鑄出實心的、造型比較簡單的小型工具,發展到由多塊外范加一塊芯范的鑄造技術,就鑄造出了有空腔的容器,空腔容器的鑄造成功,是在鑄造技術上完成了一次關鍵性的飛躍。從簡單的小工具到大型容器,經歷了40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還是以圓鼎為例,看一下它的鑄造工藝變化。

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發展

  初期的三足圓鼎為什麼要鑄成錐形足呢?這是因為在脫范時,只有將三足製成尖錐形,才能脫下三塊外范的緣故。這一時期鼎的外底都留有「Y」形的范線,三條線之間的夾角均為120°。後來工匠們發明了增加一塊底外范,再加三塊腹外范的方法之後,就由錐形足變成了柱形足。柱形足可以加高,鼎的造型就更加雄偉和美觀了。大多數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圓鼎,就是這一技術的產物。特點就是在鼎底的外側有「」的范線。

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發展

  另一種進步就是由渾鑄發展到分鑄,所謂渾鑄,就是整器一次澆鑄而成,對技術操作要求很高,制范、脫范比較困難,費時費力還效率低,適用於鑄造結構較簡單的器物。而分鑄是將所鑄之器的某一部分先鑄出來,然後再將先鑄出的部件固定在外范的某一部位,二次澆鑄,將其鑄為一體。或是兩件以上部分,分別單鑄後,再用鉚接、套接或焊接的方法連成一器。效率提高,更便於鑄造結構較複雜的器物和批量生產。分鑄法雖在商周就有,但真正廣泛使用是在春秋開始,春秋及以後鑄鼎已經基本不再用渾鑄法。鼎的兩耳由原來的直耳變為附耳,柱形足變成了造型更富力度與美感的獸蹄足。

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發展

  另外,春秋開始,鑄鼎時大量使用墊片,器壁厚度控制得更加熟練,造出很多壁薄而均勻的銅器。這種現象不僅在鼎上,在很多容器上均可見到墊片使用的痕跡。戰國時期普遍流行的錯金、錯銀、鎏金、鏨刻等新工藝,都反映了青銅鑄造工藝與加工技術的進步。鎏金工藝的出現,說明了人類對汞的制取技術的完成,因為鎏金過程必須有汞做載體。錯金、錯銀工藝與鋼製工具的出現有著直接的關係,鋼製工具實現了可以在青銅器上刻槽,這種鋼製小工具製品的大量使用,正是廣泛發生在戰國時期。各種工藝和范鑄技術的進步,必然會在鑄成的青銅器上留下痕跡,與所對應的時代手工業技術的進步必然一致。我們所說的范線、墊片等都是使用土陶范鑄造時留在青銅器上的痕跡。後來使用蠟模鑄造後,不再使用多塊范,也不需要墊片了,范線、墊片的痕跡也就自然消失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發展

  瞭解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發展,有助於鑒別古代青銅器的真假。從鑄造工藝中可以得出古代青銅器的特徵,也可以利用鑄造工藝來分辨青銅器的年代。只從中國古代的陶瓷製作技藝發展成熟後,瓷器就取代了青銅器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所以青銅器年代都是高古,收藏價值極高,但市面上贗品也極多。古玩收藏者要小心謹慎收藏青銅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